孙霞
(大连大学教务处辽宁大连116622)
考试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孙霞
(大连大学教务处辽宁大连116622)
考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考试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教学的方向和理念具有评价指导意义。考试承担着区别人才、评价人才和衡量教育教学水平的重任,是衡量教学水平和评判人才创新素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对教学起到“指挥棒”的作用。高等教育要适应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确立以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自学研究能力为衡量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索适应“以培养能力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为教学宗旨的新考试方式和内容,逐步建立健全一套既适应创新要求又切实可行的考试制度模式。
在国外的文献中,并没有与“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对等的概念,一些相关概念如创造性思维、创造型人格等外延较窄的概念大多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的特点,他们都在强调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明确提出了创新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但不同的研究者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对其概念和内涵也不甚明确,主要从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我们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但创新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而且应该是个性自由、独立发展的人。基于这种理解,创新人才应该具备这样几种素质:博、专结合的充分的知识准备;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的人生价值取向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强健的体魄。创新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但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要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这已是不争的共识。教学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培养创新人才,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观念以及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行改革、完善和更新。
2.1 考试是教育过程的“监控镜”,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折射,依附并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同时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和引导作用,考试结果由教和学的质量来决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和学的效果。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牵制,过分强调考试的功能容易弱化教学过程的培养作用,导致教学就是为了考试,但弱化考试功能也会导致教学目标和方向陷入迷茫。
2.2 考试是创新教育教学评估的重要手段考试不只是对教学过程简单反馈,而是对教学的方向和理念等具有评价和指导意义。创新教育现在已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那么创新教育究竟开展得如何,学生的创新能力究竟培养得如何,衡量手段固然有很多,但毋庸置疑,考试是其中之一。学生、教师、管理者都要把考试的目的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提高能力和素质上,尤其是创新能力的考核与培养更应重视。通过考试的引导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能力及心理素质、协作精神等。因此,把握考试与教学的内在规律,并按照规律有效地匹配考试制度与教学机制,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考试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和监督效应,另一方面也可以调动教师认真组织教学的积极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1 考教不分离,考试只是教学知识的平面折射目前,高校考试基本上是任课教师自由命题,考试只是知识的简单再现,学生应付考试就是“吸收-储存-再现”笔记的过程,导致教学只注重传播科学知识,忽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传播,学生仅局限于简单的模仿、示范、传习等初始的基本传承性性能,缺乏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更不能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应急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容器,而非创新能力的载体。
3.2 考试形式单一考试形式比较单一,多数课程考试仍局限于期末的一次闭卷考试,考试的随机偶然性很大,无法充分发挥考试对教育过程的矫正和反馈功能,这与当前“厚基础”、“宽口径”、“重运用”、“有个性”的创造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大相径庭。
3.3 以成绩为主的单一评价机制高校中多数考试科目仍以“一考定论”,依据学生考前突击背笔记的考试成绩,进行有关奖学金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评定,这就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削弱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等创新潜质。同时,考试成绩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导致部分教师本末倒置“以考定教”,歪曲了教学目标的真正意义,导致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现有高等教育中很难找到其应有的地位。
3.4 考试命题不科学高校考试命题题型甚少,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计算题、简答题、论述题等,其特点是死记硬背的客观标准题比例很高,而灵活机动的综合性思考题、案例分析、论述题很少,这就束缚了学生发散性创新思维的形成,压抑了其独特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总而言之,传统的考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只重视对教授知识的记忆,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使比例不少的学生缺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突出表现为缺乏创新性的发言、作业、学年论文以及毕业论文抄袭雷同率很高。
4.1 正确定位考试目标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社会需要的是高层次有独特个性、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不是千篇一律的“书虫”,这就要求评价人才应该有新的标准。考试作为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不可能沿袭传统思想,而应该进行改革,应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创新意识。考试只是方法不是目的,考试是高校教育的反馈和检查过程,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具体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4.2 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形式要灵活多样化,可以采取开卷、小论文、文献综述、调查报告、闭卷考试、口试、实践活动(小设计)的新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开卷考试时允许学生带课本、笔记等参考资料,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对那些有创造性见解的答卷给予奖励,以引导学生把精力投入到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来。还可以用复合型作业或专题小论文取代传统的答卷,适当放宽时间,以便学生搜集资料,对有关问题作较深入的探讨、钻研,力求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口试和实践活动可采用综合案例、专业实习、模拟实验等考核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潜质。
4.3 改革考试内容,发挥考试的“塑造”功能“考试是学习的指挥棒”,通过考试改革,发挥考试“塑造”功能,使学生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潜能的形成。在试卷中要尽量减少对有关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尽量多安排一些挑战性、探讨性的案例问题,使学生必须经过充分准备和认真思考才能作出解答和完成,或者是一些综合性研究课题,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经过仔细斟酌后才能作出回答。这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重视学习过程,增强求知欲,发挥创新潜能,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落到实处。
4.4 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考试成绩只能代表学生在该课程考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并不代表在该课程中的全部能力,更不能据此一次考试成绩评判其目前的智能水平。因为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本身就具有多样化、多维性、多质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一考定乾坤”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具有片面性,助长了学生的惰性,湮没了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特个性。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多层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进行有效转变,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难度、考试成绩采取“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相结合的综合评分办法,引导学生重视知识获取的过程,培养创新潜质。平时通过作业、小测验、社会实践、学习态度、课堂发言、模拟实验等形式计量并按一定比例综合记入学生成绩。考试成绩按考试题型采用灵活机动的评分标准,如对主观试题(论述题、论文题)采用相对评分法、等级评分法;对客观题(判断题、选择题)采用准确评分法、量化评分法。
[1]高凤莲,朱明秀.考试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市场周刊,2005,(12):127
[2]王英杰,刘宝存.国际视野中的大学创新教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93-94
(2010-10-13收稿)(陈迁 编辑)
G 642
C
1008-6633(2011)02-28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