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峰
(1.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4;2.湖北经济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系,湖北武汉 430205)
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研究综述
张耀峰1,2
(1.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4;2.湖北经济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系,湖北武汉 430205)
为了反映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研究进展,整理了关于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方面的相关文献,分析了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动态特征,总结出激励机制、信誉与信任是促进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三个重要机制.传统的定性研究不能解释合作进化的微观机制,但以复杂网络演化博弈为理论框架,采用计算机仿真方法进行分析,可以为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复杂网络;演化博弈
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充满竞争,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个体企业很难抵御外部企业的竞争;再加上信息传播的日益加快和产品寿命周期的不断缩短以及顾客需求的日趋多样化,企业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完成这些复杂的产品和服务[1].因此,为了充分利用市场机会,企业必须改变单纯的竞争战略思想,与其他企业紧密合作.随着企业间合作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彼此联系的加深,网络型企业开始出现.
虽然对网络型企业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差异[2-4],但从广义上来讲,网络型企业是指多个独立的企业,突破传统企业界限,以互利合作的方式,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组织.从系统的角度来看网络型企业形成了某些整体特征,它是为了完成某一特定目的和实现某些特定功能而协调运作的整体,从其所实现的功能上看,它就像以往的企业一样,因而称之为网络型企业[3].由此可见,集群供应链、虚拟企业、战略联盟等都可以看作是网络型企业.
虽然网络型企业建立的目标是通过内部合作来减少成本、提高效率以及加强信息共享,但是这种组织形式并不稳定[5].如何促进与加强合作,提高网络型企业的稳定性已经成为管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在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对合作进化研究的广泛开展[6],近年来,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问题的研究也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网络型企业中的个体企业为了共同的目的,通过一定的合作关系联系在一起.从整体层面上看,如果把每个成员看作点,把它们之间的合作关系用连线表示,则网络型企业的整体结构可以看作一个复杂网络.网络型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其内部成员互相交互合作所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结构.随着新产品开发等合作项目的结束等原因,网络型企业可能会解体或重新组合.即使在相对稳定时期,也可能会有企业外成员加入或企业内成员退出.因此,网络型企业合作具有动态特征,而因这种合作关系而形成的网络型企业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7].
这种具有动态特征的网络结构是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逐渐形成的.网络型企业未形成之前,个体成员最初分散在各个不同区域,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只停留在产品的供需上,对抗竞争是个体企业间的主要关系.随着经济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生产、运输、劳动力、交易、信息等方面获得成本优势,同一行业的许多企业在同一区域聚集,企业集群等形式的网络型企业逐渐形成.例如,美国硅谷加利福利亚生物技术集群、丹麦的家具集群等都是企业集群的成功典范[8].但是,按照 Tichy G的生命周期理论[9],企业集群的演进会加剧竞争,减少创新,最终衰退,于是不少企业开始突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广泛寻求合作伙伴,不同形式的网络型企业,如集群供应链、虚拟企业以及战略联盟等开始出现.网络型企业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其合作进化的动态过程.
近年来,大量统计数据表明,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网络的特征[10],而网络型企业的网络结构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特征,因此,网络型企业的合作关系网络也具有“小世界”网络的动态特征.这一结论已经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证实[11-12].传统个体企业间的合作比较稳定,相当于完全规则网络.网络型企业内部的合作之所以比较成功,是因为其网络结构并不是完全规则网络,当然也不是完全随机网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小世界网络.小世界网络结构之所以会提高网络型企业合作,其原因是:网络内部通过“断键重连”的动态机制并在保持网络型企业成员高度集聚的同时,减少特征路径长度,提高成员间交流频率与信息获取速度[10],而高的成员集聚程度与快速的信息获取速度,又使得网络型企业具有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点.因此,小世界网络结构下的整个网络型企业的合作水平得到了增强.可见,提高网络型企业的合作创新能力的关键是“断键重连”,也就是说,企业成员要突破传统地域限制,积极寻求新的合作伙伴,但是合作伙伴的变换又不能太频繁,要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按照小世界网络理论,断键重连概率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否则都不利于“高聚类、短距离”特征的形成[13].
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网络节点的总数是保持不变的,这一点与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动态特征不完全相符,实际网络型企业中成员个数也是动态变化的.又由于网络型企业中经常出现大部分成员只与少数几个声誉好、实力强的核心成员合作的情况.因此,实际网络型企业还应该具有无标度动态特征.Powell等学者通过对美国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网络的研究发现,美国生物技术产业联盟网络中存在着特定的集散节点.而意大利的研究人员认为,这些集散节点实际上属于某个无标度网络[14].张丽娟和李常洪以汽车制造业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指出,汽车制造业中企业合作的复杂网络具有无标度网络的特征[15],因此,采用无标度网络来分析研究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动态特征,并通过构造其他更接近网络型企业实际情况的复杂网络模型来研究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动态特征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2.1 基于激励机制的合作一些学者以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网络型企业内的合作问题[16],但是网络型企业各个成员之间在信息共享、产品定价、产品改进等方面都存在“囚徒困境”,即成员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不合作行为.按照经典博弈论的观点,一次性或有限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个体最终都会选择背叛.而按照 Axelrod的观点[17],在无权威协调下的网络型企业内部的自发性合作是可能存在的,这基于网络型企业内部成员间的长期的重复接触,即重复博弈.按照组织学习理论的观点,重复博弈为网络型企业成员间相互学习、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提供了条件.在网络型企业成员合作时,这种模仿学习会增加成员默契,提高效益.
虽然当接触频率较高,体现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无限次重复博弈能够很好地促进合作的产生.但是,由于人类社会的复杂性,网络型企业内部的合作并不稳定[5].这种不稳定主要来自成员的“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是引入某种约束机制.由于在重复博弈中,成员可以通过之前博弈过程的收益情况来决定下一次博弈所采取的策略,因此,在重复博弈中加入惩罚和奖励机制必然能有效阻止背叛行为的蔓延,从而促进合作水平的提高.Herbert和 Samuel的研究表明,较小数量地采用惩罚机制的个体可以侵入自私者群体并获得进化稳定[18].白世贞与刘宏宇在两层供应链产品开发中引入了混合激励机制,得出以下结论:正负激励策略按照一定结构混合运用能有效地发挥负激励降低合作风险、正激励增加合作收益的作用[19].Davis也认为“选择性激励”能有效地促进成员间合作,从而使成员行为与集体利益相一致[20].其他学者也给出了不同形式的惩罚与奖励机制[21].网络型企业中采取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控制成员对私有技术信息进行保密以及输送次等品的不合作行为.这种基于奖励与惩罚的促进合作水平提高的激励机制也称为直接互惠机制[22].
虽然激励机制的引入对成员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网络型企业成员的合作,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由于制度条款不可能涵盖社会经济系统中的每个方面,并且很细致的激励制度还会带来过高的管理成本,所以这种约束力是极其软弱的[23].Martin A.Nowak曾经指出,只有两个个体再次相遇的概率大于成本收益比时,合作才可能产生[24].而在现实经济活动中,由于网络型企业成员间一次性的交易越来越多,改变了以往成员间长期频繁接触的情况,重复博弈的前提难以保证.当个体采取合作策略为其他成员提供了帮助之后,也许没有机会得到其回报.这时,基于声誉的间接互惠机制[25]作为解释合作进化的重要机制被引入了讨论.
2.2 基于声誉的合作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外界渐渐对网络型企业成员形成了不同的“口碑”,即声誉.这种声誉的好坏基于历史交往过程中个体企业所采取的博弈策略,是对个体企业的一种综合评价.For mbrum认为,社会责任等 5种因素共同影响着企业的声誉,并给出了声誉风险的概念[26].Mahon和Wartick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提出了企业声誉管理模型,他们认为:为了维护和提升企业声誉,企业可以通过实质性或象征性行动向其他企业传递信息,并以此构建自身声誉.企业根据外界对自身声誉的评价,在后期的合作中进行进一步调整,从而构建了新的声誉[27].另外,文献 [28-29]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声誉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且都强调了声誉是企业与外界合作的重要资本.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一次性交易或者初次交易使得个体之间不能满足长期频繁接触的条件[30],这时网络型企业成员的交易能否达成合作,很大程度上依靠个体的声誉.对其他成员声誉的了解即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来获得,也可以通过打听口碑等间接渠道获得[31].由于个体企业总是倾向于与声誉好的个体合作,因此声誉已经成为网络型企业成员选择合作伙伴的重要指标之一[32].
声誉是网络型企业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33].声誉的好坏同时还决定了另一个促进合作的重要因素—信任,而且当企业成员的声誉好坏无法准确评价时,成员之间的信任就成了决定是否能够达成合作的关键因素.
2.3 基于信任的合作信任能够减少网络型企业成员签订契约的成本,增强信息共享,实现网络型企业整体价值的增长.近年来,信任[34]已经成为网络型企业内部合作问题的研究热点.许淑君与马士华研究了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深入地分析了信任在促进供应链正常运作中的作用,提出培养供应链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35].何静和刘兴东认为战略联盟的失败主要是成员间缺少信任,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对战略联盟是至关重要的[36].郭晓林等运用进化博弈理论分析了物流联盟中盟员选择信任和不信任的策略学习过程,指出完善信任约束机制是维持物流联盟信任关系的关键[37].杜漪等则分析了虚拟企业信任关系的内涵和特点,提出了与虚拟企业建立过程同步的“信任环”模型,指出信任机制是虚拟企业成功运作的基石[38].可见,信任对于维持不同类型网络型企业的稳定以及成员间的长期合作都至关重要,相互信任能够提升网络型企业的整体合作水平.在网络型企业中,信任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促进知识共享以及增强企业的应急反应能力.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际上是网络型企业之间的竞争.只有网络型企业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才能保障网络型企业的优势地位.
信任与合作的关系问题至今仍在争论之中[39],矛盾体现在到底是先有合作,因此产生了信任,还是先有信任才进行合作.Axelrod主张的是一种在缺乏可预见性和信任的条件下自发产生的合作,他认为合作的基础是关系的持续性和未来影响的重要性,而非信任.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的认同[1],他们认为信任是促进合作产生的一种机制,正是由于彼此间相互信任才导致合作的产生.信任与声誉的好坏是分不开的,拥有好的声誉会得到更多的信任,而坏声誉将得不到其他成员的信任.
目前,关于促进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机制研究主要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的已有成果相对较少.李振华和赵黎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方法建立了企业合作竞争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模型,并采用计算机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他们发现企业竞争合作系统演化结果与竞争合作效应紧密相关.当放大系统内的合作效应时,系统将向着有利于合作的方向发展[40].赵强和肖人彬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在实际操作中,对不合作者的惩罚实施难以保证[41],他们在网络型企业中引入了竞拍与惩罚相结合的信息共享机制,有效地实现了虚拟企业高层次信息共享合作.张毅等建立了演化博弈模型,定量地分析了企业的合作过程,指出了企业合作的充要条件是企业间的信任度必须大于最小的“信任度”,另外,他们还认为正是由于企业重复合作的关联性及企业间信任度在企业重复合作中存在“信号传递”效应,才促使企业先前建立的合作关系对后期关系具有正激励作用[42].刘伟华和季建华认为,影响企业间合作强度的主要因素是供应链中企业的竞争力和合作企业之间的合作阻力系数,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们构建了考虑综合收益和综合成本的供应链相邻节点企业之间和企业整体合作强度的计算模型,并分别针对整个合作过程提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43].最近,杨勇对企业的合作演化理论、模型等进行了研究,在内生分工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将协调成本内生,定量地分析了企业的合作演化理论,并从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的合作演化逆转的临界条件,在技术、市场和制度演化环境中分别考察了企业的合作演化规律,并通过考察中国企业的演化现象对理论预测进行了验证[44].
通过对近年来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相关的文献梳理可以发现:
1)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动态特征与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机制的探讨相互脱离.已有文献报道,要么纯粹研究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网络动态特征,要么纯粹研究网络型企业个体间的合作问题,忽视了两者之间的结合.随着复杂网络概念的提出,复杂网络贴切反映了现实网络的空间结构框架与合作进化研究的理论框架——演化博弈论的结合使得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研究更加接近现实实际.因此,研究基于复杂网络上演化博弈理论的网络型企业合作问题,必然将对解释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提供全新的视角.
2)由于网络结构的复杂性与动态性,对网络型企业合作问题的研究只停留在合作产生原因的定性分析上,而对合作内在演化机理的定量分析相对较少.另外,目前已有的定量分析研究大多也以两个企业主体间的合作机制分析为主,基本不涉及多主体分析,这主要是因为合作产生与演化的过程非常复杂,很难进行观察、建模和作出定量分析.定性分析虽然能够反映对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深刻理解,但是单纯的主观性分析会导致片面强调某种影响因素,也不能解释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微观机制.因此,如何进行合理的建模,并利用仿真技术来模拟网络型企业的合作进化问题,对于了解网络型企业内部运行的微观机理以及动态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3)目前研究网络型企业合作问题的博弈模型主要是“囚徒困境”博弈,“囚徒困境”博弈是两人博弈,但实际情况却常常是多人同时博弈,所以研究模型可以推广到“公共基金博弈”.另外,在某些实际问题中,当合作伙伴背叛时,采取合作态度的企业成员不仅为背叛成员提供了好处,而且自身也可以从中受益,这时可以利用“雪堆博弈”模型进行研究.
4)合作问题是网络型企业中的一个普遍而又复杂的问题.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已经提出了一些影响合作进化的主要机制,但是对于合作行为的本质以及真正的内在机制,仍然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所以,除激励机制、信任与声誉外,还有哪些机制或因素能够促进合作产生或提升合作水平,这将是我们今后要探讨的问题.
网络型企业的形成过程也是企业内部成员合作进化的过程,目前,对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动态特征以及促进机制方面,而将网络型企业合作进化的动态网络特征与促进机制结合起来,运用计算机仿真方法展开深入探讨,将为网络型企业管理提供新的视角.
[1]王雷.合作的演化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4:7-8.
[2]高德华.谈企业集成与网络型企业的发展[J].商业时代,2006(32):39-54.
[3]吴锋,李怀祖,CHU L K,et al.网络型企业主管工作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12(12):1425-1427.
[4]沈颂东.论网络型企业的互联互通[J].工业技术经济,2005,24(2):47-48.
[5]DAS T K,TENGB.Managing risk in strategic alliances[J].TheAcademyofManagement Executive,1999,13(4):50-62.
[6]FEHR E,FISCHBACHER U.The nature of human altruis m[J].Nature,2003,425:785–791.
[7]AM IT Surana,SOUNDAR Kumara,MARK Greaves,et al.Supply chain networks:a complex adaptive system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2005,43(20):4 235-4 265.
[8]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J].科研管理,2004,25(4):104-109.
[9]TICHYQ.“Clusters:lessDispensable andMore Risky than Ever”,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M].London:Pion Limited,1998.
[10]冯锋,张瑞青,闫威.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分析[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87-91.
[11]VERSPAGEN B,DUYSTERS G.The s mall worlds of strategic technology alliances[J].Technovation,2004,24:563-571.
[12]BR IAN Uzzi, IU IS A N Amaral,FEL IX Reed-Tsochas.Small-world ne twork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a review[J].EuropeanManagement Review,2007,4:77-91.
[13]WATTSD J,STROGATZ S H.Collective dynamics of‘small-world’ne tworks[J].Nature,1998,393(6684):440-442.
[14]樊霞,朱桂龙.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软科学,2008,22(1):126-128.
[15]张丽娟,李常洪.企业合作复杂网络研究—以汽车制造业为实证的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4):32-34.
[16]高艳娟.基于战略的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博弈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9-31.
[17]AXELROD R,HAM ILTON W D.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Science,1981,211:1 390-1 396.
[18]G IN IIS H,BOQLES S.The evolution of strong reciprocity:cooperation in heterogeneous populations[J].Theor.Popul.Biol,2004,65(1):17-28.
[19]白世贞,刘宏宇.基于混合激励机制的两层供应链产品开发合作博弈分析[J].供应链管理,2007,26(4):70-72.
[20]DAV IS S.Environmental polities and the changing context of interest group organization[J].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1996,33:343-357.
[21]HENR IEH J,BOYD R.Why people punish defectors—weak conformist transmission can stabilize costly enforcement of nor ms in cooperative dilemmas[J].J.Theor.Biol,2001,208:79-89.
[22]OHTSUKIH,NOWAKM A.Direct reciprocity on graphs[J].Journal of TheoreticalBiology,2007,247:462-470.
[23]何静,徐福缘.多功能开放型企业供需网成员企业合作关系的经济模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27(1):37-42.
[24]NOWAKM A.Five rules for the evolution[J].Science,2006,314:1 560.
[25]NOWAKM A.SIG MUND K.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by image scoring[J].Nature,1998,393:573-577.
[26]FOMBRUN C J.Opportunity platfor ms and safety nets:corporate citizenship and reputation risk[J].Business&Society Review,2000,105(1):85-106.
[27]MAHON J F,WARTI CK SL.Dealing with stakeholders:how reputation,credibility and framing influence the game[J].Corperate reputation review,2003(6):19-35.
[28]宋贡敏,徐碧祥.国外企业声誉理论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7,28(3):98-107.
[29]邓晓辉.企业研究新视角:企业声誉理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6(6):14-19.
[30]NOWAKM A,SIG MUND K.Evolution of indirect reciprocity[J].Nature,2005,437:1291-1298.
[31]张喜征.虚拟企业信任机制研究—网络环境下信任管理模式创新[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2]韩江洪,王梅芳,马学森,等.基于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虚拟企业伙伴选择求解[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8,14(1):118-123.
[33]缪荣,茅宁.公司声誉管理模型探讨[J].管理现代化,2003(3):20-23.
[34]JAMES Jr H S.The trust paradox:a survey of economic inquiries into the nature of trust and trus tworthiness[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2002,47:291-307.
[35]许淑君,马士华.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6):5-8.
[36]何静,刘兴东.战略联盟内部信任机制研究[J].企业经济,2002(7):70-71.
[37]郭晓林,贺盛瑜,潘立亚.物流联盟中合作伙伴间信任的进化博弈模型[J].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7(12):153-154.
[38]杜漪,薄利娜,韩焕法.基于“信任环”模型的虚拟企业信任机制构建策略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2):148-150.
[39]SELNES F.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trust and satisfaction in buyer-seller relationship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95,32(3/4):305-321.
[40]李振华,赵黎明.企业合作竞争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学模型[J].天津大学学报,2006,39(增刊):293-297.
[41]赵强,肖人彬.虚拟企业信息共享的博弈分析及机制设计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7,13(8):1566-1571.
[42]张毅,邵新宇,邓超.企业合作中信任传递过程的机理分析[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9):132-134.
[43]刘伟华,季建华.供应链中的企业合作强度[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42(1):120-124.
[44]杨勇.企业的合作演化理论、模型及经验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9.
An Overview of Cooperative Evolution of Network Enterprises
ZHANG Yao-feng1,2
(1.Institute of Systems Engineering,Huazhong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uhan 430074,China;2.Department of Statistic and AppliedMathematics,HubeiUniversity of Economics,Wuhan 430205,China)
In order to elucidate the research progressesof cooperative evolution of network enterprises,the literatures on the cooperative evolution of network enterpriseswere collected,and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were analyzed,and the conclusion that motivate mechanism,reputation and trust are very important was summarized.The traditional qualitative analysismethod can not explain the microcos mic mechanism of the cooperative evolution of network enterprises,however,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evolutionary game on the complex networks and the simulation technique,the new research viewpoints are proposed.
ne twork enterprises;cooperative evolution;complex networks;evolutionary game
N 94 < class="emphasis_bold">文献标志码:A
A
1004-1729(2011)02-0182-06
2010-12-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60974076);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项目 (2009027);湖北经济学院青年基金项目(XJ2009027)
张耀峰 (1979-),男,河北承德人,湖北经济学院统计与应用数学系讲师,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工程研究所 2007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