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颖 蒋佳妮
她的父亲是张大千,享誉画坛,被徐悲鸿称为“五百年来一大千”。
不久前,她父亲所作的国画《爱痕湖》以过亿天价,创下了中国现代书画的拍卖奇迹。
而作为一代名家的后人,张心庆手中并没有一幅父亲的遗作。她的晚年,选择在上海南汇一家养老院,简单朴素地生活。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斗室中,张心庆完成了回忆录《我的父亲张大千》。
“父亲的妙手托着我,我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
张心庆出生在四川一个大家族。父亲张大千先后娶了四房太太,生育了十多个孩子,加上父亲兄弟们的孩子也不少,算下来,张心庆在她那一辈中排行第十一,全家人都叫她“十一”。
张心庆的母亲曾正蓉是张大千的第一任妻子,虽然是祖母包办的婚姻,但在张心庆记忆中,父母相敬如宾,父亲非常尊重母亲。
在张心庆的心目中,父亲不仅是一位笔耕不辍的大艺术家,还是他们那个大家族的顶梁柱。 “父亲没有一天不在桌前画画,他的画是这个家的唯一收入。全家人要吃、要穿、要用,都靠父亲手中的画笔。”
记得9岁那年,有一天,父亲作完画正在休息,调皮的心庆掰开他的手指一个一个数着玩。当心庆触摸到父亲右手的食指和无名指时,突然发现父亲的手指布满了老茧。心庆心疼地抚摸着父亲的手:“爸爸,你手指疼吗?我用嘴给你轻轻吹一下,行吗?”
张大千望着年幼的女儿笑着说:“心庆,我手指不疼,多年来都是这样。傻女儿,你长大了,知道心疼老子了。只要你给我吹一吹,为父就不疼了。”
抗战爆发后,为了躲避战乱,全家人辗转搬进了苏州的网师园,在这个“人间天堂”一住便是5年。
后来,全家人又从苏州迁往四川青城山。“父亲在那里作画,也让我们从小亲近大自然。在那样的环境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好和灵感。”
记得在青城山居住时,有一年中秋节,母亲给全家人酿了可口的桂花米酒。小心庆趁母亲上街赶集时,悄悄地喝起了米酒。当时只觉得好喝极了,就是没想到酒喝多了会醉。那时,恰巧她的手臂被蚊虫螫了一个大包,长了一个硬疖子,喝了桂花酒后,不到两天疖子就溃烂化脓,疼得她夜不能寐。适逢张大千下山探望心庆母女,刚进门便听到了女儿的哭闹声。看见心庆手臂上缠着纱布,才得知是喝多了桂花酒生了脓疮。当晚,张大千把心庆背在背上,在堂屋里来回走着哄着,整夜都没合过眼,就这样一直背到黎明。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晚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女孩。这之后,有多少次我都希望自己的手能再疼一回,这样,我又能伏在爸爸的背上了。”
生死关头,他仍是先人后己,对素昧平生的人倾囊相助
在张心庆的成长过程中,父亲的言传身教,让少不更事的她渐渐学会了如何关爱别人。
那年祖母卧病在床,张大千听闻消息立即从北平赶回家中。一到家便“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的病榻前,为自己没能侍奉左右向老母请罪。还没等心庆回过神来,爸爸又转身奔向厨房,回来时手中已端着一盆热水,他替祖母一层层地掀开裹脚布,亲手为她洗脚、剪趾甲。之后,他又一边喂母亲吃自己从北平带回来的糖果,一边跟她摆起了龙门阵(四川方言:讲故事),逗得老人家喜上眉梢。
一个大家族要和睦相处,必先学会礼让。甚至在生死关头,张大千还是先人后己,对素昧平生的人倾囊相助。
抗战爆发后,张大千带着三太太和儿子从沦陷的北平辗转来到桂林,并计划从桂林坐飞机返回故乡四川。当时,许多政要富商都打算取道桂林前往重庆,一时间,飞机票十分稀缺。几经周折,张大千才托朋友买到一张全票和一张半票,于是,决定让太太和孩子先走一步。
然而,就在收拾行李时,突然响起了敲门声。打开门,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拉着一个小男孩跪在门前,还没开口说话,泪水就止不住地往下淌。
原来,老太太的儿子在重庆一直等着她把孙子送过去,但是,老人在桂林一等就是三个月,怎么也买不到机票。一老一小在桂林举目无亲,不知道该怎么办。听人说张大千买到了两张飞机票,老人就上门央求他把票让给她。屋内是自己的爱妻亲儿,门外是素不相识的人。然而,张大千转身进了屋,二话不说将两张机票赠给了老太太。
父亲是 “世界上最富的穷人”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心庆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有关父亲的小故事,标题是《张大千——世界上最富的穷人》,张心庆觉得,这是对父亲最贴切的评价。
张心庆记得,上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末,张大千常在各地开画展,收入不菲,完全可以购置田产,住豪门大宅。但奇怪的是,张家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家里的住房全是租借朋友的。张大千也被朋友们戏称为“富可敌国,穷无立锥之地”,常常囊中羞涩,负债累累,经常是借了还,还了借。
张大千的钱究竟去了哪里?
原来,张大千除了供养一大家人,慷慨帮助亲朋好友以外,大部分的钱都用来购买古画。
“父亲特别喜欢古代艺术大家,如石涛、朱耷、唐伯虎、郑板桥等人的作品。只要是真迹,爸爸就不惜重金买下收藏,为此宁可不吃不喝,甚至搭上了安家置地的本钱。买来后就不断地钻研、临摹,提高自己的艺术造诣。渐渐地,他成了一名古画收藏家和鉴定家。在临摹敦煌壁画时,父亲不知花了多少财力、物力,还向银行贷款,听说把一家私人银行都拖垮了。他日以继夜地在敦煌洞窟里画呀画,进敦煌时满头青丝,回来时两鬓斑白,那时,他才40多岁。”在张心庆的记忆中,父亲永远将艺术放在第一位。
1952年,张大千离开香港侨居海外,正是经济上最困难的时候。张大千却把身边最珍贵的古画《韩熙载夜宴图》《潇湘图》《万壑松风图》以及一批敦煌卷子、古代书画等珍贵文物,以极低的价格半卖半送给了一位朋友,使这些国宝留在了大陆。当时,美国人也出高价要买,张大千说:“这三幅古画是中国的珍宝,不能流入外国人手中。我不能让后人谴责,我虽不能流芳千古,但绝不做遗臭万年的事情。”
1954年,张心庆的母亲又将丈夫在敦煌临摹的279幅壁画全部捐给了四川省博物馆,获得了远在海外的丈夫的支持,直称妻子做得很对。
1983年4月2日,张大千在台北病逝。生前,他把许多古画和古籍,捐给了海峡两岸的博物馆,就连他的住所“摩耶精舍”也一并捐赠了。
以宽广的胸怀爱万物,以宽厚感恩的心待世人,这是最值钱的遗产。
(据《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