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认可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的影响研究

2011-04-05 01:28:16李晓阳
当代旅游(学术版) 2011年4期
关键词:认可度本科生旅游业

李晓阳

行业认可度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的影响研究

李晓阳

中国的旅游业已经进入到国家的战略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必须成为旅游业发展所依靠的主要力量。然而,旅游专业人才的供需双方并未实现有效对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行业就业率过低,旅游行业人才供需严重错位。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对旅游行业的认可度偏低。立法机关、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社会、旅游院校、学生必须协同努力,提高行业认可度,促进高校旅游专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行业内就业。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认可度

2009年12月1日,国发(2009)4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旅游业进入了国家战略体系,预示着中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

行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1990年我国仅拥有旅游院校215所,在校生49022人;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1968所,在校学生首次突破100万,达到108.6万人。其中,高等旅游院校及开设旅游系(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所967所,在校生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毕业生总数为32.8万人,其中高等院校毕业生数为16.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52%,比上年高等院校毕业生数增加2.6万人,增幅为18.64%。“十一五”期间,我国旅游从业总人数达到7600万,其中,直接从业人数达到1350万,间接从业人数达到6250万;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旅游人才达到272万,占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数总量的20.1%。一方面,高等旅游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多,旅游专业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旅游行业从业者的学历偏低。尽管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占了旅游专业学生的半数以上,但由于行业认可度过低,使得旅游管理本科生在本行业的就业率低下,流失率高,导致旅游行业缺乏专业人才,而旅游专业毕业生到其他行业就业又相对较难的现实问题。旅游人才供需严重错位不仅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且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工作,还使得旅游高校的培养目标难于实现。

一、行业认可度对于学生行业内就业的影响

行业认可度是指毕业生对所学的专业和以后所从事的工作一致性的认可程度,它反映了该专业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

行业认可度低,从业人员就不会有归属感,不会有长久的自身设计,不会在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寄托事业的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也就无从谈起,个人的高层动机也就无法实现。表现为高考报考率低,在学习过程中厌学,在择业过程中要么把行业内就业当成过渡、当成不得已的选择,没有工作的动力和激情,要么想方设法脱离本行业。行业认可度低,学生行业内就业率低下并且行业内离职率高已经成为全国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林楚英等针对华南农业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派发的315分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有44%的学生是被调剂到旅游系的。

韶关学院在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择业一项调查中关于“旅游管理专业是你高考志愿的首选专业吗”这一问题的调查中,选择“不是”的占了71.4%。

广西教育厅2007年度课题“广西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与研究”课题组在对广西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统计数据库进行提取和分类统计、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2007年和2009年在旅游行业就业率较低。

2007——2009年旅游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8年旅游管理专业的35名毕业生当中,从事旅游及相关专业的只有2人;再如,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有27人,只有7人从事旅游工作。

麦可思公司是《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的唯一撰写单位,新浪教育频道发布麦可思公司《2010年度大学就业能力排行榜》。旅游管理列2010年度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主要本科专业的第六位。

二、提高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行业认可度的对策

提高旅游行业认可度是促进高校旅游专业本科生行业内就业的关键。立法机关、教育主管部门、旅游行业、旅游企业、社会、旅游院校、学生个人各个方面应该协力齐心,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政府正确指导的大背景下,建立学生对旅游行业的信心,推动旅游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形成旅游专业人才供需的良性循环。

(一)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科学培养规划,保障旅游教育发展方向

根据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旅游管理类培养计划,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旅游管理的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培养的以经营管理能力为主的高校旅游专业本科学生已经占了一半以上,而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以服务实操能力为主的专科学生却不到半数,比例接近1:1。按照旅游业劳动密集型的行业特点,管理人员占的数量应该大大少于从事具体服务工作的员工数量。我国旅游教育体系和旅游行业需要极不匹配。教育主管部门必须着力改变这种倒挂现象,根据旅游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和前景展望,为全国旅游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制定科学的方向,真正培养出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旅游行业:

1、塑造美好形象,提高行业吸引力

旅游市场是当今世界上持续快速增长最为显著的市场之一。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将提前到2015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国家旅游局预计,到2020年旅游业的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那时,中国的旅游产业规模将是现在的6倍,旅游业将真正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旅游业将为经济的发展、人民的就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旅游行业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旅游业要加强宣传,宣传行业的特色和美好前景,特别要宣传那些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提高他们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美誉度。

2、提高就业门槛,提升社会地位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容量大而且包容性强,就业门槛低,对不同层次的劳动力都有需求。以导游员为例,学历方面的准入条件是高中以上,中文类中级、高级、特级导游员的学历要求仅为大专以上,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知识结构偏低已经成为事实。社会上普遍认为旅游行业无高技术含量、无技术专利,导致了旅游行业从业人人员社会认地位低。提高就业门槛不仅是提高旅游专业本科生行业认可度的需要,也是行业发展的需要。

(三)立法机关: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推动和保障作用

立法机关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完善的法律措施激发从业者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高层次动机。例如,国家旅游局于1994年发布了《关于对全国导游员实行等级评定的意见》和《导游员职业等级标准》,开始了导游人员等级考核评定工作。这一制度在1999年5月14日发布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得以确认,从而成为一项法定制度。然而,对于导游人员来说,导游等级评定工作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导游的等级与待遇没有挂钩,大部分导游在取得导游证成为初级导游之后,无心继续争取更高等级,不仅影响到导游人员“终身职业”观念的树立,也影响到该行业从业者的质量,更影响到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立法机关要立足于现实,认真研究改进措施,使得法定制度成为旅游从业者走向职业化的有力保障和重要推动力。

(四)旅游企业:制定科学有效的薪酬策略,提高学生工作满意度

旅游业工资低、保障性差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尽管《旅行社条例》规定:“旅行社聘用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并向其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报酬”,第一次对于从业人员的收入做了立法上的规定,但是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规定显得力度还不够。追求物质上的收益是每一个自然人的自然需求,高校旅游专业的大学生也不例外。旅游企业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薪酬策略。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员工工作满意度、吸引并稳定员工。另一方面,有助于各方面的人士摆脱旅游企业就业人员是廉价劳动力的想法,提高旅游企业员工的社会地位。

(五)社会:摒弃服务低人一等的传统观念,满足学生受尊重需要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从事服务工作是低人一等的。这种旧意识不仅影响学生到旅游行业就业,还影响到学生家长对于旅游业的认可程度。绝大多数家长不同意自己的孩子读了四年大学之后去从事最基层的服务工作,这种认识甚至波及到了从事旅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老师,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报考旅游管理专业。因此,要加强对全社会的教育,使得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的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从而才能在被服务的过程中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这样,大学生们才能在工作中体会到被尊重、被需要的快乐。

(六)旅游院校:做好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影响学生理性择业

不少旅游专业的本科学生还有较强的优越感,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就业环境有较高的要求,对薪资、对提拔速度有过高的奢望,缺少一步一个脚印从基层做起的足够的心理准备。旅游院校要高度重视择业观教育对于大学生理性择业的影响,帮助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择业态度,使他们能够客观准确地认识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旅游企业的服务工作建立平和的心态和正确的认识,对他们在职业定向、职业选择等方面遭遇的困难和矛盾冲突提供指导,培养敬业精神,经得起旅游行业的磨练和考验。

(七)学生本人:提高自我认知程度,正确进行职业定位

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应该能够将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充分考虑自己的性格、气质、爱好,客观分析自己在择业过程中的专业优势,了解自己有哪些优良品质,如责任感、正直善良等,还存在哪些不良品质,如拈轻怕重、不积极主动、缺乏自信心等。在客观了解自己的前提下,扬长避短,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行业。在择业时,保持健康稳定的心理,采取积极的心态,做好从基层做起,用成绩换取认可的心理准备。

[1]王夏.职业生涯设计与旅游专业毕业生潜流失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07,(8):191~192

[2]黄远林.毕业生“供需失衡”状态下的旅游教育创新思考[J].科技信息.2007,(5):64~65

[3]郑岩.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偏差及对策研究[J].大连干部学刊,2008(10):38~39

[4]郭蔚如,黄安民,傅孙萍.酒店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供需矛盾及对策[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7,(6):89~90

[5]张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偏差及对策研究[J].就业指导.2008,(5):42~43

[6]粱川飞.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现状分析[J].职业圈.2007,(5):64~65

[7]林楚英,陈楚众,戴强祥,陈永青.广州市旅游专业本科生行业就业率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教学,2010(7):130~131

[8]王根顺,周晓玉.从教育的视角分析本科旅游就业存在的问题[J],南方论刊,2010,(7):75~77

李晓阳(1969-),女,哈尔滨商业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哈尔滨师范大学在读博士,黑龙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猜你喜欢
认可度本科生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云南画报(2022年4期)2022-05-05 05:59:54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金色年华(2017年12期)2017-07-18 11:11:19
提升职业院校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
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高仿真模拟人技能训练系统的有效运用分析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式实践与启示
教学研究(2016年2期)2016-05-14 09:35:07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旅游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2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简析1912—1928年北京的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