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红,王海英,孙东琴
(1.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221008;2.徐州师范大学,221008)
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随着网络、通讯、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近10年的历程。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读者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多元化,电子阅览室不再是图书馆电子资源与读者之间的惟一桥梁,加上受硬件老化速度、资金投入比重以及其它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使得目前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利用率较低,网吧化较为严重,电子阅览室发展前景堪忧。如何保持电子阅览室的可持续性发展成为现阶段比较重要的研究课题。
学校在建设电子阅览室时非常重视硬件设备的建设,而较少考虑后期的维护、更新所需的一系列费用。在电子阅览室运行3-5年后,由于后期维护资金不足,无法及时对计算机进行更新及维护,从而导致机器配置和软件安装都呈现落后趋势,严重影响读者的使用速度,这也大大地降低了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1]。
随着计算机价格逐年的降低和网络的普及,大学生个人配置电脑也越来越多,图书馆的各种数据库也不再仅仅限于图书馆局域网中使用,在办公室、实验室、寝室都可以访问;近年来无线网络的快速推广更是给学生上网提供了便捷,部分大学生开始远离图书馆。此外,大学周边网吧林立,这些网吧机器配置高,网速快;同时,许多院系也增设机房,这些都与电子阅览室形成竞争,造成了读者的分流。
为了更好地管理计算机与读者,电子阅览室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另外,还从安全的角度对计算机进行了限制,不准读者自己安装软件、严禁使用光驱等,造成读者很多需求不能满足。
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是为读者利用图书馆电子信息资源而提供最大的便利,如何提供优秀的相关服务是电子阅览室的主要职能。但通过调查显示,学生对电子阅览室利用多数以休闲娱乐为主,尽管图书馆在读者教育和电子资源培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依托电子阅览室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环境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电子阅览室亟待解决的问题。
信息共享空间,英文表述Information Commons(简称IC),是20世纪90年代末国外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用户需求的变化和研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其目标是通过配备使用方便的互联网络、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内容丰富的信息与知识库资源,配置大小适宜、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装潢舒适的馆舍空间,在训练有素的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多媒体工作者和指导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为读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把图书馆融入读者学习、教育、研究和生活的整个过程中。其具体功能包括:文献检索、信息素质教育(包括多媒体课件、小型培训、网络教室培训等)、参考咨询、学习研究、论文撰写、媒体创作、网络活动(漫游、电邮、讨论)、文献阅读、文艺欣赏、会议讨论等[2]。
电子阅览室是图书馆构建IC时首先关注的对象,它们都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催生的产物,IC更具有整合性、开放性、互动性、人性化,更加受到读者的青睐。从国内实践看,许多图书馆在原有馆舍基础上改建IC都是从电子阅览室改造入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为摆脱传统视听服务的困境,在原有多媒体学习中心、视听欣赏区、多媒体学术研究室和视听教室的基础上,引入IC理念打造全新的多媒体服务体系。清华大学图书馆从2005年9月启动电子阅览室改造项目,将约8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改造成信息共享空间,目前讨论学习区和音像视听区两个部分已建成并试运行。笔者在对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变革进行充分调研基础上,认为向信息共享空间的转变是电子阅览室发展的方向。
所谓电子阅览室IC的构建,就是以IC的理念和模式对电子阅览室进行改造,重新规划和配置电子阅览室的空间、资源和服务,建立以读者为中心的协作式学习环境和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新型电子阅览室[3]。
IC的空间布局:要在现有空间布局上充分考虑读者需求和人性化的设计原则,适应现在读者学习和研究模式的特点,提供一个便于读者之间、读者与馆员之间交流的平台[4],将空间划分为若干功能区,每个空间配备相应的硬件基础设施。从下图中可以看到利用现有电子阅览室改造的IC空间布局:
咨询空间:这是IC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IC服务的第一道门槛,负责整个空间的管理、指导、咨询。其工作人员包括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指导老师和学生助理,可随时解决读者遇到的问题。
免费空间(信息资源利用区):读者可自由地获取馆藏的任何电子资源,我们要特别重视做好免费空间读者的指导工作,把他们作为重点的宣传普及对象,培养读者的信息素养。该空间为免费服务区,实行限时服务。
课程辅助学习空间:是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起到辅助教学的功能。本空间的计算机安装学生学习与研究必须的软件资源,例如:AutoCAD、Photo-Shop、Dream Weaver等等,要保证及时的更新和升级,同时做好本校主干精品课程的上网工作,以方便学生学习。
电子教室:定期举办计算机应用、专题检索等各种培训的教室。配有投影仪、白板。
多媒体视听空间:学生可以在这里上网,欣赏视频点播、英语在线、网上报告厅等,该空间的设置丰富了读者的业余生活,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休闲空间:专门配备电源、有线网络接口、无线网络服务以及休闲桌椅,方便读者自带笔记本电脑享受上网服务。
讨论空间(小组学习区):配备多台电脑,可以预约使用,这是一个用于小组研究交流的场所。
读者自助服务空间:本空间配置自助黑白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数码相机等,以满足读者自由、方便、充分地享受数字化的信息资源。
电子阅览室IC正常运行离不开科学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评价体系。IC服务规范是馆员和读者在新的信息环境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如文献复制设备的使用等。特别指出,制定IC服务规范要充分考虑读者需求,把读者作为服务对象而不是管理对象。建立电子阅览室IC的服务评价体系,是测评和改进空间工作的必要措施,做好各种空间的使用统计与分析,适时进行读者调查,及时改进空间的服务。
不同空间,采取不同的收费标准,实行部分免费制度,以鼓励读者使用数字资源,以利于电子阅览室辅助教学功能的发挥。免费空间的设置体现了高校图书馆的事业性、公益性,它为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免费电子资源检索服务;课程辅助学习空间实行低价收费,其他空间实行正常收费。电子阅览室通过免去部分机时费将会吸引更多的读者到图书馆学习、上机,大大提高电子阅览室的资源利用率。免费服务将是大势所趋[5]。
如何分配各个空间的计算机数量和配置,使得空间的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这个问题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1)计算机台数:可通过问卷调查,根据读者需求统计来确定不同空间计算机数量。(2)硬件配置:以休闲娱乐区配置最高,信息检索区配置最低为原则,这样既满足读者对机器质量的需求,又方便工作人员的管理和维护,利于提高信息服务质量。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的电子信息资源已经不再是电子阅览室的竞争优势,只有及时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并根据读者的需求对信息进行筛选、加工、整理,最后形成一个信息产品提供给读者,实现导航服务,便于读者有针对性地利用馆内外的信息资源,以专题数据库吸引读者,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服务,如大量增加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的专题数据库:大学生就业信息资源、教学参考信息系统、英语类、计算机类、公务员类、考研类数据库等。
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曾经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图书馆的工作者”[7],所以咨询空间优秀的工作人员是IC有效运行的关键,他们决定着IC的成败。
对咨询空间工作人员的培训要制度化,培训应包括技能、信息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多方面重要内容,采取岗位培训、业务学习、学术交流、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咨询空间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中发挥导航、管理、服务作用,更好地为大学生利用数字资源服务。
读者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专题培训讲座、新生入馆教育等,通过不同层次的课程教学、培训讲座、参观辅导等活动,帮助读者了解图书馆、熟练使用图书馆资源,全面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
综上所述,信息共享空间(IC)是在电子阅览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服务新模式,实现电子阅览室向IC的过渡,电子阅览室功能将得到重新定位,电子阅览室作为“场所”的价值将再次回归,IC理念将驱使更多的读者走进电子阅览室,进行个性化学习[8],从而实现电子阅览室的可持续发展。
[1]国 佳.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不良现状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76-77.
[2]任树怀,刘桂春.信息共享空间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发展与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 ,(3):24-27.
[3]王会丽.高校图书馆阅览室信息共享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9,(4):89-91.
[4]黄 玲.IC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必然方向[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10):191-193.
[5]张华宝.试论我国国书馆电子阅览窒发展的几个阶段[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96-97.
[6]李大林.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人性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探析[J].情报探索,2009,(3):119-120.
[7]朱紫阳,孙明杰.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一体三制管理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2):109-111.
[8]裘剑敏.信息共享空间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分馆改建探索[J].图书馆建设,2010,(8):97-100.
(编辑:朱爱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