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1-04-03 02:07浙江师范大学
当代青年研究 2011年7期
关键词:校园大学生建设

◎王 珩(浙江师范大学)

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现状及对策*

◎王 珩(浙江师范大学)

网络文化是指 “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为物质基础,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文化。这是一种与现实社会文化相比具有不同特点的文化。”①网络文化在与传统校园文化的碰撞、融合后,形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即以高校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为建设主体、以主体参与创建的数字化互动媒体,如论坛、博客、QQ群、手机短信等为载体,以发送和接收数字化信息为核心内容、以高校校园为聚合点的文化。②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等自组织特性。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化在兼有技术与社会文化双重内涵的同时,还被赋予了教育的本质含义。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

一、浙江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

本课题以问卷调查为基础,结合访谈和二手数据分析来研究浙江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课题选取了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万里学院、温州大学、绍兴文理学院等8所代表性高校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892份。在本次调查中,被试男女大学生各占31.5%和68.5%,调查对象主要以大一、大二、大三学生为主,从大一到研究生的学生分别占47.2%、32.4%、17.4%、2.5%和0.5%。学科分布情况为文史哲教育类占30.4%、理工科占31.3%、法律经济管理类占15.6%、艺术体育类占21.7%、农林医药及其他占1%。调查对象中生源地为浙江省的占81.83%,农村大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来自乡镇的大学生。党、团员比例各为11%和87%。

调查发现,浙江的大学生中每天上网的人数超过调查总人数的一半,占53.1%,由此可见,每天上网是大学生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此外,每隔一天上网和偶尔上网的比例分别为20.14%和21.55%。不太上网和从未上过网的比例分别为5.07%和0.14%。对每次平均上网时间的统计显示,上网时间在5小时以上的占4%左右,3—5小时的占16%,1—3小时的占53%,1小时以下的为27%。上网比例分布基本呈正态分布。64%的大学生有自己的微博、博客或空间。调查结果显示,浙江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总体上较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校园网络物质文化建设有基础、水平高。所谓高校校园网络物质文化,是指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铺设、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校园数字化平台的搭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等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它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创造的基础,以满足广大师生对网络的最基本需要为目标。据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调查,平均每所高校拥有6.68台10万元以上的服务器,计入固定资产的PC机数平均为3939.58台,生机比达到2.1∶1;多媒体教室的配备比例为65.24%,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为88.52%。全省高等院校的网络接入点的总数平均值为9193.83个,网络通达学生宿舍、教学、科研与管理楼宇的比例达95.93%,校园网出口带宽平均为764.84Mbps;所有高校都拥有自己的学校主页,83%的院校建立了校级电子邮件系统,39%的院校建立了校园公告系统(BBS),81%的学校建立了校园一卡通系统,41%的学校提供个人网络存储空间,43%的学校提供校内信息资源搜索工具。总体上,浙江省高校校园网的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信息化程度已经普遍高于全国水平。③调查的8所高校,全部加入了国家或地方网络图书馆,可享受的网络数字资源较丰富。有七成被调查的大学生对网速表示满意。此外,来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手机网民七成以上集中于10—29岁的青少年群体。④

高校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建设有空间、待完善。高校校园网络制度文化即高校师生在网络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网络规范,它营造了一个既服务于广大师生自己,同时又约束自身的校园网络环境,并创造出一些用来协调相互(师生与师生、师生与网络)之间关系和利益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各种校园网络制度,如师生个人隐私保护、实名制或校园网络安全制度等等。⑤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本校网络管理制度不了解、不清楚。现行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涉及学生网络行为的条目也很少。对于网络实名制,63.1%的学生认为没有或不太有必要建立,有3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实行实名制。调查还显示,78.45%的大学生没有注册本校的BBS,有21.55%的大学生注册了本校的BBS,可见,实名制等网络管理制度对学生行为选择存在一定影响。

高校校园网络行为文化建设有变化、主流好。高校校园网络行为文化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动态层面,是校园网络文化在师生身上的具体体现,是师生员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各类群体、社团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一种显象表征。校园网络行为既包括像一般用户参与网络建设、管理、使用等活动,也包括学习、研究和创新网络知识及技术等专业活动,还包括利用网络学习、研究、传播和服务社会等活动。⑥调查显示,网络在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交往、工作和生活。比如,除10.28%人较少使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完成学习任务外,其余近九成大学生喜欢使用电脑、网络完成并上传作业,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用QQ、电子邮件等方式指导学生的学习。大学生对电子资源使用方法了解程度的人数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比较了解(36.77%)、一般(26.58%)、非常了解(20.25%)、不太了解(14.41%)、完全不了解(1.99%),由此可见,半数以上的大学生了解电子资源使用方法。大学生经常浏览的页面依次为通知公告 (52.13%)、学术动态(32.51%)、影视、音乐(32.40%)、专业相关学习资料(32.29%)、软件资源(30.83%)、英语学习网站(30.61%),可见,大学生浏览网页主要是为了获取信息、帮助学习。大学生最喜欢的网站类型为搜索网站,无怪乎有人说“百度改变生活、GOOGLE改变思维”。其次是购物网站,再者是门户网站,其后依次为社交网站、游戏网站、其他类网站以及招聘网站。从中也可窥见大学生最关注的是网络信息量大的特点以及网购盛行的现实。

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文化建设有缺失、需引导。高校师生在进行有关网络实践及意识活动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以及伦理道德等构成了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精神文化层,这是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核心部分。我们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关注度进行调查发现,显示非常关注的占9.72%、比较关注的为51.97%、偶尔关注的有37.32%、从不关注的为0.99%。可见,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网络热点事件持关注态度。从内容上看,关注度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百姓民生(47.98%)、伦理道德(43.16%)、教育改革(40.47%),此外,国家利益、法律公平、环保娱乐等方面的网络事件,也颇受学生关注。对上网目的调查显示,51.79%的大学生上网主要是看新闻时事,42.71%是为了听歌,39.13%选择查阅资料,选择游戏、聊天、购物、浏览论坛并发帖、看网络小说和看视频的比例依次为27.24%、26.91%、15.02%、17.6%、27.35%和32.29%。因此,高校校园网络精神文化主流还是积极向上的。调查还显示,大学生只对感兴趣的信息进行甄别的占绝大多数,比例为78.59%,其次回答都会鉴别的占16.20%,从不鉴别的占3.38%,不知道如何鉴别的占1.83%,这些迷茫的网络人群期待相关的指导。此外,大学生关注信息程度排列依次为:娱乐28%、经济20%、体育15%、人文12%、军事11%、政治8%等,90后大学生最为关注娱乐信息的现象,也值得引起深思。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三项依次是搜索引擎、QQ和MSN等即时聊天工具以及手机,相比这些异军突起的新方式,传统的校园网和校园BBS等对学生的影响则日渐式微。

二、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加强优秀文化网站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吸引力。高校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优秀网站的建设。大学生认为校园网站、社区网站和红色网站应加强建设,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40.36%的大学生认为本校网页无特色,认为内容无新意的占35.65%,认为无法满足学生需求的占21.41%。80.85%的大学生没有登录过红色网站,仅有19.15%的大学生登录过红色网站。对于大学生登录红色网站的原因调查,显示学校或老师要求的占到40.38%,而自己主动浏览、意外点击链接和其他的人数比例分别占35.26%、20.51%和3.85%。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学校或老师的要求是大学生浏览红色网站的主要原因。当问及大学生如何看待社区网站时,有47.62%的大学生回答“比较感兴趣,偶尔浏览和分享信息”,有25.87%的大学生“非常感兴趣,经常浏览并分享信息”,有20.63%的大学生“不感兴趣,很少浏览和分享信息”。因此,要准确定位校园网站功能和内容,制作精美的网页形式,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构建可靠的网络技术平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团队,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网站。

加强网络自组织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凝聚力。大学生网络自组织是近年来出现在大学生中的一种特殊人际组织形式,是以虚拟网络为交互平台,以BBS、QQ群、博客、校友录、网页等为载体,由背景相似、兴趣相投、认识相近、情感相依的大学生组成的非正式群体。⑦自组织的兴起和发展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必然现象,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产物,也是大学生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发展自主化的必然要求。调查显示,95.5%的人加入了QQ群,其中参加1—3个QQ群的占21.41%,参加4—6个QQ群的占27.75%,参加7—9个QQ群的占23.66%,参加10个及以上QQ群的占22.68%。未参加QQ群的人数比例仅为4.51%。网络虚拟群体不仅活跃在虚拟世界中,也对现实社会产生着影响,因此,要加强对网络青年自组织的管理和引导。

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对网络文化的判断力。媒介素养教育,按现在通行的说法,即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建设性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学校教育是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高校应开设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其次要将第二课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同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如动员师生为广大青年学生推荐内容健康、资源丰富、喜闻乐见、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类优秀网站,通过校园网络、广播、海报、卡片等形式向全校学生进行广泛的宣传普及,引导大学生浏览绿色网站,学会运用优秀网络资源查阅信息、帮助学习。适当开展网络知识竞赛、个人网页的交流和评比、网络文学征集等有益的活动,在鼓励大学生参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

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提高对网络文化的保障力。制度文化是高校网络文化的内在机制,它的建立健全为高校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首先要依法治网,严格遵守国家的规章制度,按照有关要求进行申报和登记,为校园网络文化建立良好的环境。其次,建立和完善校内网络管理制度。高校保卫部门要参与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督,要建立健全上网审批、备案登记、安全保密、查阅资料、发送邮件、上网人员资格审查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要加强对个人主页及其他链接的审查,落实实名注册登记,同时要发挥高校技术人才的优势,探索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并结合必要的行政、法律手段,防范和阻止各类有害信息进入校园。三是建立网络舆情汇集及快速反应机制,对论坛、博客、QQ群等各种能自由发布言论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控,及时挖掘关于时事、教育、学校、社会现象等有价值的舆情信息。四是建立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定期检查服务器软硬件系统,监管网站后台管理情况。五是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管理和引导,将管理和教育结合起来,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筑起抵御各类有害信息侵蚀的“防火墙”,充分运用网络手段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用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占领网络阵地。

注:

①匡文波.论网络文化[J].图书馆,1999.2(16).

②唐亚阳,梁媛.高校网络文化的特征与功能[N].光明日报,2007-8-8(11).

③施建国,项小仙,程莉莉.浙江省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0.4(32).

④刘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26).

⑤李卫东.培养大学生健康网络行为[N].光明日报,2007-8-1(11).

⑥何瑛.大学生网络自组织的影响及引导[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10(31).

■王 珩

本课题选取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8所高校进行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发现浙江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呈现四个特点:物质文化建设水平高;制度文化建设待完善;行为文化建设主流好;精神文化建设需引导。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应从几方面入手:加强优秀文化网站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吸引力;加强网络自组织建设,提高网络文化凝聚力;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络文化判断力;健全校园网络文化管理制度,提高网络文化建设保障力。

责任编辑 许 臻

猜你喜欢
校园大学生建设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