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明
综合施策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
○肖玉明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凸显,社会不和谐因素明显增多,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及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两个重大课题。在新的历史时期,导致群众工作问题凸显的原因众多,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因而做群众工作实际上已成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此,必须拓宽群众工作视野,统筹政策措施加以综合治理,即要融群众工作于日常各项工作之中,针对影响群众工作的各种因素加大工作力度。具体说,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政策惠民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根基和支撑,是最好的群众工作。所谓“政策惠民”,就是我们制定各种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真正为了人民群众,考虑的首要和核心的问题是维护、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利于增加人民的现实利益或预期收益。如果政策不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甚至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则不仅会使群众工作失去依托,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而且可能产生更多更复杂更尖锐的群众工作难题,做群众工作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我们作决策、出政策,特别是在作出事关劳动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以及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重要民生问题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坚持把人民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根本依据,坚决杜绝违规操作、粗暴执法、滥用强制手段,最大限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做好群众工作,眼下最重要的是千方百计增进群众福祉,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入手,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做好群众工作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学习是工作之母。勤于学习,是走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证。不学习,就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新形势,就难以与群众交流沟通,就不能真正走近、融入群众,就做不好群众工作。习近平说,我们有的同志,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这番话值得我们深思。出现这种状况的要害在于学习不够,理论学习不多不深,政策不熟理解不透,群众需求不了解,群众语言不知晓,与群众打交道时就必然会时时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状态,群众就会心生隔阂,就无法令群众信服。因此,做群众工作,必须立足于学习先行。要不断学习和熟练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学习群众工作方法。要向实践学,向群众学,了解群众喜怒哀乐,知晓群众各类需求,掌握群众语言,做到虚心、诚心、细心、耐心,有理有节讲清大道理,及时细致说明小道理,让群众真正心服口服。
变管理群众为服务群众,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重要前提。做群众工作,首先要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也就是党员干部要真正树立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真正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核心就是要真心诚意为群众服务。不解决好“我是谁”的问题,面对群众时居高临下、官味十足,缺乏诚意、缺少耐心,就不可能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了这一问题,真情实意为群众服务,即使群众的困难、问题暂时得不到解决,群众的心灵也会得到安慰,群众工作就做好了一半。为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也好,做群众工作也罢,都要由为了稳定管群众转变为服务群众促稳定,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服务群众,就要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特别是要格外注意保护群众权益、格外关注群众疾苦,重视群众诉求,真正做到为民排忧解难。群众利益无小事。基层群众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各级党组织认真帮助解决。群众利益受损得不到合理补偿、有了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他们就会对党和政府产生怀疑和不满,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民怨乃至民愤。要在理性把握、充分照顾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基础上,细心做好各种矛盾纠纷化解工作,耐心理顺群众的情绪,依法公正解决群众面临的各种问题。要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成基层的“国家大事”来关注,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理。特别是要更多地关爱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众,多做帮贫扶困、送温暖献爱心的工作。凡事先为群众着想,真心服务群众,大家就会心齐气顺,群众工作就好做,就能促进发展确保稳定。反之,则难以成事甚至一事无成。
解决好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感情问题,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础。做好群众工作,关键是要热爱人民群众。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指出:“群众工作的核心是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的问题,关键要解决感情问题。”因此,做群众工作,自己必须要有感情投入,坚持以情感化,用真情温暖民心、赢得民心。群众是讲感情的。你对群众充满感情,把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当成自己的事,群众就对你一片真心,群众工作就事半功倍;你对群众缺乏感情,对群众的困难和诉求漠然处之、敷衍了事,面对群众时动辄以“官威”施压,群众工作必然事倍功半。投入真感情,就要学会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多体谅百姓的处境,多想到百姓的难处,多帮助百姓出主意,多为百姓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而决不能搞“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关键时候不理不睬那一套”;就要学会聆听,与群众坦诚交流,让群众有机会把心声充分表达出来。交流多了才能让群众理解,沟通深了才能进入群众心灵,才能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就要把握群众思想脉搏,针对群众的不同要求,带着亲人般感情及时地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群众诉求是合理的,可以立即解决的当场拍板,暂时不能解决的要作出合理解释,让群众体谅。诉求不合理的,不能简单地视为不讲理,而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取得群众理解。
创新工作理念和方法,是科学管理社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手段。时下有一种说法:现在群众工作难做。因为旧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这就需要我们重新认识群众、正确对待群众,不断总结与创新群众工作理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加强做好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有效性。最根本的是要在“四个坚持”上下功夫,着力解决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增进相互信任的问题、增强法治观念的问题和群众的实际问题。一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方法的题中之义。在群众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把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虑变成我们新的惠民慰民便民安民工作思路和举措。二要坚持以法律人。国家法律法规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依据和准绳。在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党员干部自己学会依法按政策办事至为重要,越是问题重要、事情紧急,越要坚持依法办事,减少随意性。同时,要将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宣传到群众中去,引导群众树立法制意识、强化法治理念。三要坚持以理服人。以理服人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锐利武器;也唯有以理服人,才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要针对社会不同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利益诉求,通过各种有效措施,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把利弊讲透,让群众听得进、信得过。四要坚持以诚待人。党员干部以诚待人、诚实守信,就能赢得群众对干部的信任。群众对干部越信任,一些矛盾和问题就越容易解决。坚持以诚取信,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做事与做人一致,绝不能言而无信、说一套做一套。以上“四个坚持”,既是理念问题,也是方法问题。做到了“四个坚持”,就等于找到了做好群众工作的“金钥匙”。
党员干部的行为、态度和作风对群众工作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民群众看我们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他们身边党员干部的行为和作风如何。它们具有极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干部的行为规范、态度端正、作风扎实,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凡事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着想,就能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影响和带动群众,群众工作就好做;反之,如果干部作风不端正、行为不廉洁,见利益就争、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的诉求敷衍了事、推诿应付,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放任不管,就会严重影响干群关系,群众就不可能相信我们、就必然远离我们,群众工作就做不好。因此,做群众工作,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对群众有要求的,自己先做到。只有正己,方能正人。
人民群众拥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是群众保护自身利益的根本保障,也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指挥棒。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能否得到保障,是事关党委政府是否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核心问题。做好群众工作,要立足于真正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而决不能把群众仅仅当成被管理者、受教育者,否则,我们实际上就在心理上远离了群众,就会不相信群众,更谈不上依靠群众,群众工作就永远只能是亦步亦趋的、被动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就必须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特别是要逐步让群众拥有更多、更广泛的投票权,允许并鼓励群众更多地参与到与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保障群众的民主权利,有利于转变干部作风,使之更加自觉地服务于广大群众,也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群众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变成群众自己的事情,达到由群众去做群众工作、由群众团结更多群众的效果。为此,必须进一步推进政务、党务、厂务、村务等各项公开制度,保证各种权力在阳光下运作,防止违法违规行为发生,防止群众利益受损。要乐于倾听和正确对待群众牢骚,善于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特别要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乃至反面意见,营造让群众敢于说真话的环境。这是一种政治智慧。
社会公正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从根本上说,做好群众工作,必须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加公平正义的社会。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从而使党的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关键就在于党能够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成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现时所谓“群众工作难做”的现象,表面看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矛盾、困难增多密切相关,但其背后反映的是社会不公问题凸显。从普通群众来说,他们看社会是否公平公正,很多时候是看身边的党员干部是否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看自己的权益是否得到了切实维护。从社会角度来说,做群众工作必须建立在社会公平正义切实得到维护的基础之上,即要保证人民大众生活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之中,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正常地获取应有的权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把维护、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社会公平的保障体系,不断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利益及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使社会成员享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社会保障公平和司法公正,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公平正义的社会又会反过来培养人民的社会公正意识,使之投身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系《政策》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责任编辑 楚 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