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完善建议

2011-04-03 00:13郭凤洁
党政干部论坛 2011年9期
关键词:改革发展

中国模式的特点及完善建议

○郭凤洁

“中国模式”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与治理模式。中国模式的实质,乃是在中国融入全球化背景下,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出的一条后发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一、中国模式的特点

邓小平早在1982年就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句话鲜明地指出了中国模式的内涵及特点,具体来说,中国模式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渐进式改革成为改革的普遍规则

渐进式改革的鲜明特点是,在改革路径上,采取从下到上、先易后难的路径。也就是先由农民、工人和农村、城镇的基层力量在实践中自发地进行改革探索,然后将改革的成功信息向上传递,逐渐为上层接受并转化为推进改革的意志。中国的改革同时又先从容易取得成效的领域开始,不仅因为涉及的利益关联部门少,更因为老百姓从中得到的实效更多、更明显。渐进式改革还采取了先生产后流通、先经济后社会政治其他领域的策略,这种先点后面、循序渐进的改革方式虽然不易在短期内取得大范围的成效,但避免了大的社会震荡,带来的试错成本低、风险小。渐进式改革克服了一般改革“阵痛”的缺点,分散了改革的成本,消散了改革的阻力,是一种规避改革风险的有效方法。

(二)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并行

中国在改革之初的社会结构弹性很大,在基层运作中也存在很大灵活性,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国情,中国采取了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并行的方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社会结构的转型本身就是一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立力量;当改革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时候,整个社会很快便会充满活力。例如,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与生产工具的改进,都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虽然带来了收入差距拉大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总的看来,经济体制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并行的举措有利于我国社会健康发展。

(三)突出民本思想

中国自古代起就有“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现在,以人为本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样才使得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所以说,中国模式还是以执政为民为理念、凸显人文关怀的社会主义模式。

(四)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这句话表明了改革、发展和稳定作为中国建设支点的极端重要性。中国力求先稳定后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改革促发展,基本实现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这也是“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在改革的过程中实现了开放,在引进先进技术、吸引外资投入的同时,还采取了走向世界的步骤,通过海外的投资、兼并、合作和援助等方式参与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开放性是中国模式的本质要求,它赋予了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二、中国模式推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模式”的优越性也是相对的,其具体构成成分还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现阶段“中国模式”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深层次改革尚未推进

目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处于攻坚阶段,一些需要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并未触及,许多制度尚不完善。这表现在:其一,政府职能转变未完全到位,政府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增加政策透明度和统一性、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事务干预以及正确行使对经济社会的公共管理职能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其二,国有大企业机制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尤其是垄断领域的经营机制、服务质量等与社会大众的消费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其三,社会信用缺失,政府、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体系不健全,政府公信力下降;其四,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等新机制仍存在覆盖面狭窄、资金来源比例不合理、制度设计过于复杂以及管理成本过高等问题。这些只是中国模式推行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还很多、很尖锐,需要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加以解决。

(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中国长期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已经形成“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不协调现象。中国的社会管理、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就业问题突出、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医疗保障没有做到覆盖城乡、社会管理能力不强以及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发事件频发等。这些社会问题影响稳定发展大局,为此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能源资源环境问题依然严重,经济发展方式依然粗放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俨然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这一方面带来了投资、工业与出口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对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对环境的急剧破坏。“三高一低”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收益在相当长时间内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2010年,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耗能大国,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超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如山西煤矿的过度开采,导致水资源短缺、绿色空间缺失、环境污染严重等后果,这些发展的“恶果”实际上抵消了经济快速发展与收入增加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是与人民生活质量的追求背道而驰的。

三、进一步完善中国模式的建议

(一)加速产业升级,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中国一些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同时,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资源与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力越来越大。如果继续过度依赖国外技术,不适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寻求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那么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创新,是一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通过技术改造和创新,加速产业升级,才能保证中国经济安全,实现民族复兴。现阶段必须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到战略高度,并贯彻于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方面。鼓励原始创新,推进集成创新,促进重要产业跨越发展,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技术水平。以提高自主创新力作为基点调整现有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进一步丰富中国模式的内涵。

(二)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邓小平指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共同富裕。公正,是理想社会的一个永恒的指标,是社会进步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实现公平正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我们要建设的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然而,眼下中国依然存在贫富差距过大、劳资关系失衡、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一系列民生问题。若进一步恶化,必将危及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中国的人均收入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在全球的排名位于100位之后,在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距方面还需要长期的努力。同时房价上涨过快、食品安全及就业难等问题凸显,值得我们重视。所以现阶段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以及各阶层群众的利益,逐步建立起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和分配公平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各方面的权利,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

(三)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建立起了人民依法行使国家权力与公民义务的民主制度,完善了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在人民监督下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民主程序,形成了党的意志经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的民主机制。同时,推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脱离国情,要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联系,与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相适应,建立起有效并随时代不断发展的民主政治制度。

(四)增强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是相对军事、经济等硬实力而言的,然而在综合国力的提升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尤其是其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与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一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来源。所以中国应当结合时代特征,理智认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地拿来为“我”所用。同时致力于文化创新,进一步构建属于我国的文明价值体系,提升中国文化形象,扩大中华民族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将软、硬实力的提高相结合,提升中国综合国力。

(作者单位 湖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 张 兵)

猜你喜欢
改革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改革之路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革备忘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改革创新(二)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