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科技创新的主旋律——记“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

2011-04-03 13:11本刊编辑部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6期
关键词:贵州省列车贵州

文|本刊编辑部

“科技列车在贵州落下了帷幕,但更加具体和长期的帮扶才刚刚拉开序幕。”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宇在“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结束时表示,科技扶贫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帮扶,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他强调,在贵州建立的基地和示范点,应该发挥积极的辐射作用;分派贵州的科技特派员,应该引领百姓科学发展,从生态建设的高度来开展扶贫。

地处云贵高原的贵州,是我国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包容性增长与社会公共服务历史欠账极多的省份,是全国扶贫开发的主战场。为使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且处于边缘的贵州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加快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2008年5月15~23日,由中宣部、科技部、中央统战部、卫生部、环保部等11个部委和贵州省政府共同主办的“振兴老区、服务三农、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在贵州省的贵阳、毕节、遵义等地区展开。

“贵州的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科技列车”不仅根据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切实需要,开展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现场技术指导、医疗卫生义诊等活动,还为当地群众送去了实实在在的新科技产品。

毕节市海子街镇红堰村的马大爷看着直径约2米的球型沼气罐安装下坑,马大爷欣喜万分:“俺家马上就可以用沼气做饭、照明了!”

同时,毕节市观音桥村办事处塘房村村民杨二郎家也成为了示范户。杨二郎高兴地介绍说,“一天就装好,第2天就点着火了。它做饭快得很,一点也不比液化气慢。”他扭开开关,湛蓝的火苗立刻“腾”地蹿起:“一个管子的气,做全家的饭、喝水、点灯都没问题。”

自2000年国家推行“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工程以来,贵州省就开始了农村沼气生物质能项目建设。贵州省委、省政府每年都将“农村沼气项目”列为“10件实事”之一。此次“科技列车”送去的由北京三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沼气发生器,为当地农民改善生活条件送去了福音。据公司总工程师肖庭介绍:“我们用的是无毒、无污染、可回收的高分子材料,对气体的密闭性能很好,还抗震、耐压、耐水、保温,并耐腐蚀、耐老化。基本不用养护,使用寿命超过20年。”

随后,“科技列车”专家又来到遵义县虾子镇。“这是一座快速崛起的辣椒城。”见证了全镇10多年发展的虾子镇前党委副书记彭成友这样形容道。除了原材料的交易,原椒深加工在当地也蓬勃兴起,由原椒制成的豆瓣酱和油辣椒,被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产业链的延伸,让周边农民们走进城镇,加入到辣椒加工产业中来。

“现在,我们每年的辣椒交易量在8万吨左右。”蔡吉洪既是一名专业的辣椒经纪人,也是市场自发成立的辣椒营销协会会长。他说,现在虾子镇的小辣椒已经漂洋过海,远销日本、韩国、缅甸、尼泊尔、印度等10多个国家,真正成了农民的“红色银行”。

看到该县蓬勃发展的辣椒产业,“科技列车”的随行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立新提出了建议:要实现品种的多样化、增加产量、改进生产工艺,从而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的蒋和平对贵州现代农业的发展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贵州的新农村建设要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他认为,贵州的农业发展应由过去的资源依存型向科技依存型转变,逐步建立起以高效园艺产业、设施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增强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和科技示范,促进农业由生产型向生态型、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变。

工业发展要兼顾生态环保

“科技列车”送去的由北京三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新型沼气发生器,为当地农民改善生活条件送去了福音。

“科技列车”到遵义当天,工业环保组专家便马不停蹄赶到了遵义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考察。该公司是国内最大且唯一的海绵钛全流程冶炼企业。据公司负责人介绍,“从建厂到1997年前,钛厂一直亏损,年产量也从未突破2000吨。由于转变思路,实行创新发展,到2007年,海绵钛的年产能规模就已达1.4万吨,十年来不仅产量相当于建厂前30年的总和,而且年产值与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亿元大关,2006年上缴税金3.39亿元,跻身全省纳税企业二十强之列。”

“科技列车”的随行专家们在详细了解该公司的生产情况后,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提出了中肯建议。“企业眼光要放长远,一定要坚持清洁生产,决不能先污染后治理走上死循环。”中国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专家陈知若说,公司的建设应以用推治,将重点放在清洁生产工艺上。

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设计院专家林铁提出,每一个单元工艺前后都有创新空间,钛厂如在前后两个空间着力研发,就能进一步改进工艺,提高产量及质量。此外,他还建议钛厂在可开放的技术项目方面,借助社会力量,着力环保课题,争取以项目获得环保外援。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坚持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改革开放,积极探索一条符合贵州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成了全面的、具有相当规模和水平,以能源、化工、冶金、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及建材为主的重型工业体系和以卷烟、白酒、特色食品、民族制药、旅游商品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如今的贵州工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升级,呈现出朝气蓬勃、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科技列车落幕,科技扶贫继续

“科技列车在贵州落下了帷幕,但更加具体和长期的帮扶才刚刚拉开序幕。”科技部政体司副司长王宇在“科技列车贵州行”活动结束时表示,科技扶贫不是作秀,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帮扶,是一项长期开展的工作。他强调,在贵州建立的基地和示范点,应发挥积极的辐射作用;分派贵州的科技特派员,应引领百姓科学发展,从生态建设的高度来开展扶贫。

在贵州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86年,国家启动了旨在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星火计划”。黔西南试验区是科技部在全国设立的两个“星火”试验区之一。

1990年5月,有关部门确定12个项目作为黔西南试验区“八五”期间启动开发的科技扶贫项目。随着试验区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推进,参加联合推动的民主党派由启动时的3个扩大到8个,参与部门逐渐增多。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长陈鸣明介绍说,黔西南“星火”试验区成立20年来,引进智力支边项目1329个,投入农业科技和农民培训资金6100余万元,培训农民340万人次。通过试验区推动,全州绝对贫困人口从1990年的134.9万人减少到2009年的49.2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7.62%下降到16.9%。

据介绍,从1990年5月起至今,黔西南州共实施“星火计划、科技扶贫”项目341项,总投资30多亿元。这些项目包括“百万亩旱地粮食丰产示范工程”、“30万亩金银花基地”、“草地畜牧业”等一系列符合黔西南实际的产业发展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项目。

同时,一系列国家和省重大科技计划的实施,也为贵州毕节试验区依靠科技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和良好条件。“十一五”期间,这一地区的贫困人口已从345万减少到40余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2元增加到2458元,森林覆盖率从14.94%上升到37.68%。

为进一步减少贵州省绝对贫困人口,贵州省委十届十次全会明确提出:未来十年,要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前五年,即“十二五”期间,要确保贫困人口减少300万人以上,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据了解,为深入推进科技扶贫工作,2011年年初,贵州省科技厅制定出台了《2011年科技扶贫行动计划方案》。根据该方案,将在全省选择20个县、30个乡、50个村,立项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类项目90个以上,支持经费总额度1700万元以上。同时,力争申报国家项目10个以上,获得支持额度500万元以上。科技扶贫行动方案特别强调,要针对性地安排特色蔬菜、茶叶、油茶、精品水果、核桃、马铃薯等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以推进贫困县、乡、村的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要重点围绕淫羊藿、太子参、钩藤、半夏、石斛、天麻、续断等大宗特色药材的市场需求,安排特色中药材种植项目,建立规范化种植科技示范基地和种苗基地,发展特色中药材产业;安排草地生态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科技示范项目,积极推进畜牧业升级换代,并逐步建立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为保证项目顺利实施,贵州省科技厅将以农技推广人员、农村科技二传手、致富带头人和农民(含农民工)为对象,大力实施星火培训计划;积极扶持科技型龙头企业与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扶贫对象组织申报富民强县等国家各类涉农科技计划项目。同时,通过组织高校和科研单位深入扶贫一线,以先进、成熟、适用的农业科技成果项目为载体,以实现农民增收和产业结构调整为目标,以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为主线,确保项目区实施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加快发展。

科技引领作用日益突显

贵州,这个曾经人均GDP全国倒数第一的省份;这个曾经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如今,在“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两加一推”战略指导下,依靠科技创新,寻求到了新的“突围之路”。

“十一五”期间,贵州省加强了一批国家及省级研发机构建设。全省现有科研院所53家(中央在黔科研院所1家),已建重点实验室35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部共建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其中国家级2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5家;已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4家、 国家特色产业化基地6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5家;建成科技园区16个(其中:农业类科技园区10个,含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工业类科技园区6个,含1个国家级工业科技园区);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其中国家级1个),这些创新平台的建成并投入运行,明显提升了贵州省的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一系列创新成果跃居国内乃至世界领先水平,成为贵州省科技事业发展的领先军团。

在工业领域,建成国内最大精密铸造定向结晶叶片生产线;国内最大反渗透膜研发生产基地;世界第一条10亿块/年新型磷石膏砖生产线;成功研发出综合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高强度铝合金系列新材料……

在农业领域,培育水稻、玉米新品种单产最高纪录分别达到1044.16公斤和926公斤,跃居全国前列。创造甘蓝型油菜隐性不育二系杂交研究和应用体系,以油研7号、油研10号为代表的油研系列品种在长江流域12个省市推广,创造社会效益达10亿元。油研10号成为全国第一个同时通过长江流域三大区域同步审定的品种……

5年来,共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163项,投入财政科技经费44475.9万元。五个重大专项、七个重点项目、三个科研平台建设的各项指标基本全面完成。围绕粮食安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生态畜牧业及特色农业发展、生态安全四大主题,育成并通过全国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248个,制定技术标准63个,实现示范辐射面积3370万亩,新增农产品117.69亿公斤,新增产值110亿元。农业科技特派员试点形成一系列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体系,促进了马铃薯、茶叶、辣椒、果蔬、花卉等县域特色产业的发展。

刚刚起步的“十二五”,是贵州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栗战书2010年在“以科技创新推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进一步强调,现代市场经济的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尽管贵州省的科技实力还较薄弱,要显著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很艰难,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决定未来经济的强弱。正因为我们的科技实力相对偏弱,更需要我们高度重视、竭力加强,如果现在不做,将来我们会更加被动。全省上下一定要不气馁、不灰心,加大力度、加快培育壮大科技创新实力,为推动工业经济和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猜你喜欢
贵州省列车贵州
贵州省种公牛站
登上末日列车
关爱向列车下延伸
贵州,有多美
穿越时空的列车
不动产登记地方立法的思考——以贵州省为例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贵州省党代会开得最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