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琴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杨 琴
(华东师范大学 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池州学院 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通过对贵池傩戏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研究,分析贵池傩戏的传承脉络和影响因素,挖掘隐藏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类的贵池傩戏中的原始的健身价值,进一步拓展贵池傩戏在地方体育旅游文化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与价值,以引起人们对贵池傩戏体育文化保护的重视。
傩戏;传承;健身价值;保护
悠久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是民族无限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培养民族精神及创造力的资源。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上指出要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改造和发展富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族传统祭祀风俗,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2006年5月20日,贵池傩戏被纳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类,但有很多体育文化意识大多隐藏在山民虔诚的傩仪、傩舞、傩祭之中,在很多剧目中都或多或少的寄寓许多原始体育文化信息。傩戏中各种体育文化信息在其他省、市的傩戏中均有研究,就贵池傩戏中这些宝贵的民族体育文化该怎样去传承和保护,值得我们研究。
贵池是中国傩戏之乡,较早的记载为明代嘉靖《池州府志》“时序 逐疫”条载:“凡乡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轮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马,或肖狮象,或滚球灯、装神像、扮杂戏,…”从现在的各村落的傩戏形式和习俗上看,仍有不少还继承明代中叶《池州府志》记载的如舞狮、踩竹马和舞滚灯等等;但这种风俗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所以推测着应该是更早的风貌。在较早的东晋和南北朝的家谱记录有把宫廷的乐舞带进了贵池,经历唐代文化繁荣并吸收了不少外来元素融入到了仪式中,成就鼎盛唐代“搬演唐文”的傩戏演出。到了宋代,因为经济发达受儒家思想,傩戏地位日趋下降,却促成了观赏性戏曲艺术的繁荣。贵池有句谚语“无傩不成村”,可以反映当时的傩戏流行面很广。但贵池傩戏饱受战乱的催残,每况愈下。傩戏一次又一次被破坏,很多面具和剧本被烧毁,一批从事傩戏的民间老艺人也为此遭到迫害,傩戏技艺失传[1]。
虽后期重雕面具,却只能以供奉为主。1983年姚官保老人发现了“文化大革命”前的面具,便慢慢恢复了中断三十多年的活动,贵池傩戏才又逐渐兴盛起来。
傩从原始新石器时代到现今的信息时代,从原始祖先为了生存模仿鸟兽奔走、跳跃、搏杀等形成了原始体育,在地方特色浓厚的贵池傩戏中,无论是內坛法事,还是动人心魄的动作表演,都具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元素。在傩舞《打赤鸟》《舞回回》《舞伞》《舞滚灯》等中吸收了民族体育中赛马、角抵、打鬼戏、踩高跷等等不少营养,跳傩驱逐表演里人们舞刀弄剑持棍戮叉,做出的蹲、踢、抓、打、扑、追、击、舞、砍、蹦、跳、旋、摔、掼等一系列有地方特色的简单的原始民间体育动作技术[1],这些被山民们不自觉的做出的对称、平衡、节律、对抗、技巧等原始性的隐形的体育锻炼,可以说民族体育是傩戏的土壤和摇篮。
傩戏经历了长期的衍变和发展,虽主观上是山民们祈求消灾纳福、生活的安宁康泰,却在客观上从体育保健学和运动生理学上对身体参与活动,从而得到了常年劳作没有的放松性的身体运动。虽然傩戏是一种传统习俗活动,却让山民们不自觉得进行了体育锻炼,在无意中达到了强身健体、祛病化瘀的效果。再者,从体育心理学和运动生理学上看,山民们为了傩戏活动进行的奔跑运动,来增加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改善机体对一些流行疾病的治疗、预防作用。从体育游戏上看,傩戏在表演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傩面具和服装的装扮,这种装扮艺术是早期民众一种重要的游戏形式。在祭祀活动中通过这种具有游戏性及表演性运动,调剂了山民们疲顿的机体,使得放松精神,得以对疾病起到心理治疗作用。山民们也在游戏性的傩戏活动中宣泄情绪,增进对健康和幸福指数的提高。
这些都不难看出所有的傩戏表演离不开表演者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和在祭祀中山民们怀着对生活美好向往的心态都存在着古老而原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功能。
民族体育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全球化发展进程中文化发展日趋多元化,民族体育面临着生存危机的问题,国家和社会对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加大。而贵池傩戏在挖掘、整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的视野、范围和力度都不够,这与所在区域池州市的旅游城市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传承和开发是实行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相辅相成的环节,如何把祖先留下的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挖掘和利用,也是贵池傩戏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党的十六大报告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里都强调了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政府的态度、政策和具体措施是对民族体育文化有极其关键和决定的社会性保护作用。所以说,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的供给,都会给民族体育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贵池傩文化保护上,地方政府这些年花了不少心血,也使得贵池傩戏在传承和发展上都得到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从贵池傩戏中很多宝贵的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上出现了不足。贵池傩戏急需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上得到政府的政策供给和资金投入,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和保护。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上第七条明确指出,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以及“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等等。这就是指出,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要从学校体育教育抓起。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在达标考试项目基础上加以跑步和打球,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也剥夺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生存空间。让民族传统体育进学校,除了能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也能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更能更好的发挥民族传统体育中的娱乐、游戏和健身的功能。在高校学校体育教育中,可以在公共体育俱乐部教学中加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也可以在体育专业的教学上根据专业的特色进行普修或选修。
近几年来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十大特色魅力品牌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有开发价值旅游城市奖”等称号的池州市,一直着力推进旅游城市品牌建设,彰显城市个性特色、文化品位和人文环境。旅游景区修建了几公里长的傩文化走廊,让更多的旅游者了解这一文化遗产,如果能安排在傩文化走廊周边广场或景点区域组织一系列傩戏演出,并开发一些参与傩戏活动的体育旅游项目,使我市的体育旅游不仅有大自然的情趣(如:漂流、攀岩等),也结合民族传统文化资源设置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节目(如:踩高跷,赛马、角抵、打鬼戏等)。让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体育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和推广,继而使得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的得以传承和保护,同时又通过以民族传体育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更加注重了旅游者的主动参与性,由此便达到对贵池傩戏传统体育文化的深度认知和广泛传播性的效果。
(1)贵池傩戏的传承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贵池傩戏。
(2)傩戏具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可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傩戏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傩戏中来,使其能体会到傩戏的健身价值。
(3)池州市具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需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进一步促进池州的经济发展,继而使池州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好的得到传承和保护。
[1]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2]杨秀芳.试论贵州土家族傩堂舞戏的体育渊源及其开发保护[J].体育文化导刊,2006:(10):95-96.
[3]谈家胜.近20年来安徽贵池傩戏研究综述[J].池州学院学报,2007(6):69-74.
[4]秦琴,杨晓艇,等.南丰傩舞的体育渊源及其发展[J].南昌大学学报.2009(4):142-145.
[5]陈鸿,王葵.傩祭祀仪式中的体育文化解读[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2008(4):373-376.
G85
A
1674-1102(2011)03-0108-02
2011-03-24
杨琴(1980—),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体育系讲师,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在职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责任编辑:束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