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转型之路

2011-04-02 07:40王赞新
城市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绿色经济企业

刘 艺,王赞新

金融危机的阴影还没有散尽,低碳经济的大幕已经开启。低碳经济,正在由最初的技术概念逐步演化为经济概念、政治概念、社会概念和伦理概念,并引发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国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变革。中小企业作为配置资源、组织生产和提供服务的重要经济社会活动主体,必然处于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低碳经济变革将会重新构建中小企业竞争和发展的新格局,中小企业必须在这场变革中寻找突围之道,提升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和发展力。

一、低碳经济大幕已经开启

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繁荣和方便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在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应运而生。低碳经济,是为应对气候危机和能源危机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它将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能源)基础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生态经济和生态文明。“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泰国巴厘岛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一项决议,决定在2009年前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9年12月7日,全球超过85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齐聚哥本哈根,共商保护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之大计,虽然未能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但“低碳经济”理念已得到全球普遍认可,人类发展的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同行动。[1]

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奥巴马政府在《美国复兴和再投资计划》中,已把开发利用新能源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对高效电池、电网改造、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加大了研发和投资的力度。2009年6月28日,美国众议院又通过了《美国清洁能源和安全法案》,这被视为美国第一个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揽子方案。它不仅设定了美国温室气体减排时间表,还设计了排放权交易,对推动开发新能源和促进低碳经济都是个有力促进。日本正重点推进能源和环境技术的研发。2008年 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提出了未来三五年内将家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措施。2009年4月,日本又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目的是通过实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措施,强化日本的低碳经济。据说,这份政策草案如能通过并实施,将使日本的环保市场规模从2006年的70万亿日元,增加到2020年的120万亿日元。英国能源和气候变化部于2009年6月17日正式公布了发展“清洁煤炭”计划的草案和评估报告,这个主要针对煤电厂的计划不仅可以帮助应对气候变化,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带动就业,对英国经济的价值每年可达40亿英镑。欧盟也已宣布,要在2013年前出资1 050亿欧元支持“绿色经济”。这笔巨款将全部用于环保项目及相关的就业项目,对欧盟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将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前,中国正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20%的目标,为发展低碳经济奠定了基础。中国还提出,到2050年,中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比现在降低40%。2009年9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纽约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 2005年到2010年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等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近几年,我国一些地方扎实推进低碳经济,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2009年以来,以风电、太阳能、核电和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低碳产业进入了投资者视野。一些过去对低碳经济十分陌生的企业,也开始跟进,积极研发低碳产品,为全面打开产业新局面而做准备。

二、低碳经济构建中小企业竞争发展新格局

现在,低碳经济刚刚兴起,每个企业与低碳经济的距离有远有近。但我们可以断言,低低碳经济将会带来低碳产业的兴起,并促使传统产业向低碳方向转型,它对产业结构变动与升级的影响不可低估,因而完全置身于低碳经济之外的企业似乎不会存在。低碳经济将会在市场、技术、标准、投融资、销售、物流等方面重塑企业的营商环境,从以下几方面构建中小企业竞争发展的新格局。

(一)消费理念发生新变化

据联合国统计,目前世界“绿色消费“总量已达6 000亿美元以上,到2012年将至少增加到1万亿美元。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率很高,大数人在选购商品时,会优先考虑绿色产品,虽然绿色商品的售价,比普通商品高出30%~200%。英国14家最大的绿色公司,平均税前利润达31%,远高于非绿色企业的水平。

2009年,我国商品销售总额将达7万亿元人民币,但能达到世界环境标志产品标准的产品还不足1万亿元。但是,中国政府也正在引导民间绿色消费行为。2003年颁布实施《政府采购法》中,正式将绿色采购概念引入政府采购行为中。2006年10月,财政部和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发布《关于环境标志产品公共机构采购实施的意见》和《环境标志产品公共机构采购清单》,进一步明确政府部门绿色采购的原则、程序、范围等,使绿色采购活动在各级政府普遍开展。环境保护部科技司有关官员说,目前中国在政府公共性采购、企业生产性采购和家庭消费性采购等环节中,都在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和消费。据悉,为推动政府绿色采购工作,中国已颁布71项环境标志标准,形成1 000多亿元人民币产值的环境标志产品群。[2]

(二)生产环境面临新约束

就像知识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较高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循环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循环利用一样,低碳经济强调社会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提倡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企业作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其履行环境义务、承担环境责任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对企业环境责任的界定在大多数领域还只是道义上的软约束,没有政策与法律上明确的硬规范。但从长期来看,为适应低碳经济发展,从政策法律制度上硬化企业环境责任和约束,使企业承担更为严格的清洁生产责任和约束,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企业必须要面对的外部环境变化。在有关低碳经济的开发利用领域,我国已经制定了《煤炭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制定并实施了减缓气候变化的《节能中长期规划》《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实施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等规划与政策。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对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战略与规划,建立相配套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制订相应的标准、监测和考核规范,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又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据悉,发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将对低碳经济概念进行界定,规划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同时,工信部还将会同科技部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12个行业,制定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机制。

(三)市场竞争出现新情况

为了开辟低碳产品市场空间,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提高高碳产品的竞争成本、市场准入标准,尽力抑制高碳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除了通过碳定价影响广大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使其投资低碳型商品和服务外,近年在低碳经济领先的发达国家,为引导消费者选用低碳产品,增强低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引入了碳足迹、食物运送里程、二氧化碳可视化等制度。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引入这些制度,其商业影响力将越来越不可忽视。[3]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很可能由于能耗高、碳排放高或没有碳信息标识受到歧视待遇。在中国企业对市场中的这些变化尚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企业可能遭遇由此带来的困难和被动局面。

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不符合环境要求而遭受各种损失。我国数百个品种、7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不符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而被限制或禁止生产和销售;50多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因主要贸易对象国实施环境标志,而面临市场准人问题;因农药残留量超标,我国部分粮油食品出口受阻;部分纺织品出口,也因染料等问题面临退出欧盟市场的风险。我加许多“高投人、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产业,大量高耗能、高排放的“两高”企业,已进人高成本经营时代。尤其以外销为主的企业,面临被强势外企裹挟、吞并的危险。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他国“绿色条款”的限制下,一批国内企业已经败下阵来。

(四)产业政策面临新调整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正在从呼声落实到产业政策上。据悉,除了发改委正在起草低碳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外,低碳经济、新能源,以及环保节能等领域,也已经成为更多政策部门的今年工作部署重点。

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在全国财政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低碳产业和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很可能进一步扩大,财政部门将以更大力度支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而有消息显示,财政部的相关政策安排已经开始进入实际操作层面。财政部表示,为促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太阳示范工程”正式启动。财政部会同相关部门,决定综合采取财政补助、科技支持和市场拉动方式,加快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并计划在2~3年内,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支持不低于 500兆瓦的光伏发电示范项目。用户侧并网光伏发电、独立光伏发电、大型并网光伏发电等示范项目,以及硅材料提纯、并网运行等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将成为重点支持对象。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财政原则上按光伏发电系统及其配套输配电工程总投资的 50%给予补助;其中偏远无电地区的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按总投资的 70%给予补助;对于光伏发电关键技术产业化和基础能力建设项目,主要通过贴息和补助的方式给予支持。而从2009年国家环境保护部在《关于印发<上市公司环保核查行业分类管理名录>的通知》中可以看出,目前,有 14个行业受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严重“管制”: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建材、采矿、化工、石化、制药、轻工、纺织和制革。环境保护部的这个通知,十分明确地指出,在火电、钢铁等14个行业中,不能通过环保核查、达到低碳标准的企业,将不得申请上市,也不能申请再融资。

(五)技术创新需要新支撑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的重要支撑。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加强技术创新,推动低碳技术成果应用和转化。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它主要包括能效技术、减碳技术、碳封存与碳捕获技术、碳汇技术等。[4]可以说,谁率先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在能源利用上占据了最有利的位置,谁就拥有了行业竞争的话语权。

无疑,向低碳经济转型已经是企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高耗能的设备必定不适合未来能源发展需要,怎样将先进的低碳技术有效应用到生产经营中,是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风能、太阳能这类新能源,近年来在我国发展很快,而发展的过程也是暴露问题的过程。比如风电设备大规模闲置造成产能过剩,并网难是原因之一。那么,并网之难到底难在何处?技术是重要原因之一。风能的间歇性对并网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靠技术手段来保证电网的安全可靠。对于风电设备厂商来说,这时候,谁掌握了先进技术,谁就拥有了市场。

对于低碳产业领域的企业来说,是否掌握低碳技术已经不是能否抓住低碳经济带来的商机的问题,而是能否生存的问题。此时的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掌握低碳技术的企业,不但抓住了商机更保住了自己的市场地位,反之,不但与机遇失之交臂,甚至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没有跟上形势、缺乏新技术的企业,都会被市场大潮所吞没;而懂得审时度势、优先掌握先进技术的企业,会得到市场的青睐。总之,跟上科技发展形势,抓住关键技术,是低碳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应该也必须做到的。

三、中小企业的低碳转型升级路径

一般说来,企业在低碳转型时要解决发现需求、调整产品、技术创新等核心问题。对于刚刚转型的中国企业来说,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高成本。因此,企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即时关注国家对一些行业的补贴细则,积极申请政策扶持,另一方面也要向一些优秀的低碳企业学习,抢占低碳知识、低碳资金和低碳技术、产品与服务等制高点。[5]一般而言,那些转型低碳较为成功的企业走的不外五条路:技术创新、集约管理、结构升级、观念更新、战略转型,这些途径都直接或间接给企业带来了收益。

(一)技术创新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的模式首先要求企业要拥有过硬的、能够迅速建立竞争壁垒的核心技术;其次,这些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有大量的市场需求支撑,以技术来整合其他资源,最终形成一条完整的价值链。目前在国内的风能、太阳能光电领域,由于在融资、研发、市场等方面都能获得政府或者非赢利机构的扶持,使得这两种技术发展很快。比如北京四季沐歌太阳能有限公司10年前进入太阳能光热领域时,他们就确定走技术领先战略,寻求合作式的技术创新之路。它创立时采用了北大新能源中心的先进技术,后来与中国航天合作,将航天技术民用化,联手世界500强企业霍尼韦尔,推出世界首台绿色无氟太阳能热水器。这种技术领先最终转化为市场优势,使他们在2009年的销售增长超过80%,2010年,该公司仅央视广告投入就达2亿多。下一步大力发展的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也将会出现一批领军者。

(二)集约管理

这种模式主要依靠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首先降低了因环保不达标而面临的财务风险,其次是通过低碳管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比如节水节电、资源再利用等,依靠制度、管理创新,建立企业内部的低碳文化。韩国三星在2008年3月召开了绿色经营发布会,将绿色经营分成经营绿色化,产品绿色化,工厂绿色化,地区社会的绿色化,并树立了具体的实践目标和阶段性实施方案。据报道,2009年,北京德清源在京郊大型养鸡场投资 6 000万元建成首座鸡粪发电站,以每年1 460万度的发电量,成为国内首家利用鸡粪产生的沼气进行发电与供热的养殖企业。企业最初建立发电厂是为解决鸡粪和废水污染的问题。现在,德清源把生产的所有电都卖给国家电网,自己用电再从国家电网购买。《可再生能源法》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因而,德青源电价比普通能源发电售价每度高0.25元,全年算下来约有800万元。沼气发电站建好后,每年能减少约9.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德青源把这些减排指标卖给发达国家,每年收入也有几百万元。

(三)结构升级

低碳经济的兴起也将伴随着一些新行业、新产业的兴起。如果中小企业将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升级与这种新趋势结合起来,就能占领这些新产业和新行业的先机。当前,通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低碳技术、产品和服务而盈利的公司队伍越来越壮大。尤其是一些传统企业向低碳的转型,除了提供更多的低碳产品外,还引领了一种绿色消费。最典型的如西门子、GE等公司,在节能领域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北京绿创环保有限公司以其先进商业模式正在不断崛起。这个公司立足于为工业企业、商业地产、市政工程等发放社会、法律接受的“通信证”:在噪声与振动控制、声舒适环境领域,向客户销售整体解决方案;承接咨询、设计、制造、安装、调试、环保达标验收交钥匙总包工程;销售环保设备、产品、绿色材料;对国内声学工程人员开展培训教育;政府或客户委托的试验开发性。五种商业模式综合使用,由此形成巨大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

(四)观念更新

低碳经济是经济新的增长点。低碳经济作为一次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必然是开创性的,是经济新的增长点。无论是国家、地区还是企业,抓住了这个增长点,就给经济找到了腾飞的动力。所以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这个意识。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传统的制造加工业受到了重创,而低碳经济却显示了勃勃生机和美好的发展前景。有专家称,未来经济的竞争,有可能是低碳经济的竞争。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观念意识,而把低碳经济视为可有可无,抑或可以减缓考虑的问题,就将失去新的发展先机。今天,如果在这方面缺乏远见卓识,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观念和意识,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

因此,企业决策者要牢固树立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观念,并将这些观念贯穿到企业决策与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要通过广泛宣传,让企业员工了解、认同、接受低碳经济发展观念,将之渗透到生产、经营各个层面,促进低碳生产、经营方式的普及和低碳企业的形成与发展。

(五)战略转型

全球范围内的低碳经济转型已经开始,未来的行业标准里面,低碳测评将成为衡量企业品牌形象的重要指标之一。把低碳理念和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结合起来,和企业品牌营销相结合,是企业发展的长远大计。无论是能源行业、运输业等碳排放密集型企业,还是金融等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的行业,都必须将低碳经济纳入战略规划。虽然向低碳经济转型应当如何开展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做好低碳经济规划在未来二三十年里将关乎企业的输赢甚至生死存亡。低碳经济与中国企业战略转型既定目标是一致的,低碳经济进明确了企业战略转型的方向。例如,哈飞企业公司紧紧抓住发展低碳经济的先机,在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中率先研发了三厢电动轿车,在2009年年末批量下线时,就纷纷接到了欧美国家的订单,实现了低碳经济与企业战略转型的良性互动。低碳经济推动着中国企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实现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 赵玉敏.低碳经济的约束、挑战和机遇[J].国际贸易, 2009(9):31-36.

[2] 杨昌荣.低碳经济国际趋势与我国的策略取向[J].国际商务财会, 2009(11):4-7.

[3] 朱四海.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的选择[J].发展研究, 2009(5):10-14.

[4] 洁岭.低碳经济蕴藏无限商机 中小企业面临机遇和挑战[J].现代营销, 2010(2):32-35.

[5] 唐永红.中小企业应对低碳经济之策略[J].烟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4):59-62.

猜你喜欢
绿色经济企业
绿色低碳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