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安化的黑茶贸易调控政策

2011-04-02 07:40靳环宇
城市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茶商同治变通

靳环宇,刘 浩

一、晚清安化黑茶贸易调控政策研究述评

目前学术界关于清朝时期安化黑茶的贸易调控政策的研究还比较少,但都关注到左宗棠订立边茶章程、“以票代引”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段国正认为其多次改革茶法的动机 ,“主要源于左宗棠对湖茶贸易的了解和面对甘肃困敝不可收拾的局面,急欲招商办新课及稳定甘肃的政治需要”。并指出左宗棠的改革奠定了晚清甘肃茶法的基础,但同时也有“重赋抑末”痕迹,更有清王朝“办课为重”的历史局限性。[1]萧力争、彭雄根认为,1875年左宗棠在回民起义后奏请朝廷另立边茶章程,以票代引,由此恢复了湖茶运销西北的历史,并认为“此种制度自光绪元年(1875)一直延续至民国 28年(1939)”。[2]李朵姣等认为左宗棠同治末年新订的边茶章程,“有效地解决了茶市贸易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安化黑茶按照引票发行数量,源源不断的运销边区各省,促进了安化黑茶的发展”。[3]

在这些研究当中,均提及了左宗棠的《变通茶务章程》,段国正还对此次改革的来龙去脉进行了分析。然而根据《左宗棠全集》来看,李朵姣等人认为这次改革发生于1873年和萧力争等人认为“1875年左宗棠在平定回民起义后奏请朝廷另立边茶章程”的说法均与历史有所偏差,而段国正提出的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说法与历史较为符合。但段国正所提到前两次修改茶法的时间也存在失真情况。据《左宗棠全集》记载,三次修改茶法的时间依次是同治十一年正月(1872年2月)、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五日(1872年11月15日)、同治十三年二月十六日(1874年4月2日)。[4]482-487

另外,段国正主要从历史和政治的视角评价了此次改革,却没有从经济层面分析;萧力争、李朵姣等人从此次改革对安化黑茶贸易影响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因缺乏对当时历史背景的了解而导致了一些谬误,同时也未能结合《变通茶务章程》具体政策分析其改革影响。本文将从历史学和经济学双重视角,结合历史背景和《变通茶务章程》的具体政策来评析此次经济改革活动。

二、清朝安化县内安化黑茶产销概况

安化是中国清代黑茶的主要产区,其黑茶生产盛极一时。据《湖南古村镇》记述,自唐宋形成茶马古道,因茶马古道形成驿,在安化县洞市镇“山门洞”附近的老街形成繁荣的集市,商号遍布,作坊林立;麻溪河的竹排成百上千;而古道上的安化黄沙坪古镇,明清时期茶叶从业人员多达4万余人,茶号80多家;资江对岸的唐家观镇茶叶从业人员也多达上万人,茶号20多家,当时中国黑茶的 70%产自安化这些古镇。[5]357-361道光年间两江总督陶澍曾在茱萸江竹枝词中赞叹黑茶生产之盛况:“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露香。”[6]251

清朝时期安化县内黑茶产销情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以边销市场为主

自明万历23年(1595年)安化黑茶被列入官茶,成为茶马交易主要产品后,安化黑茶一直畅销西北。民国时期安化人彭先泽所编著的《安化黑茶》介绍称:“安化黑茶分甘引陕引花卷三种:陕引销售山西陕西绥远察哈尔等省,而以西安为市场;甘引销售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及苏俄境内,而以兰州为市场;花卷运销山西宁夏河北及察哈尔绥远一带,太原其市场也。”[7]37到清朝时期,虽然茶马交易渐渐衰退,但是安化黑茶已经深深融入西北牧区牧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当地流传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熟谚。在未通汉币的蒙古,蒙民甚至把安化黑茶当做货币流通。《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有“(蒙区)羊一头约值砖茶十二片,或十五片,骆驼十倍之”的记载。[8]1201由此观之,安化黑茶的市场需求量,特别是边销市场的需求量巨大。

(二)茶商及资本不断涌入

安化黑茶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了逐利的茶商,他们纷纷来到安化投资采办。据《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记载,自安化黑茶定为官茶后,便畅销牧区,茶商曾有“无安化字号不买”之说……前来安化采购黑茶的茶商,有晋、陕、甘、鄂及本省,并各自形成一行帮。[8]1193这其中最有实力的当属山西和陕西商人,他们联通着产地安化和西北市场,并在陕甘地区形成了当时安化黑茶贸易中最富盛名的东西二柜。

(三)“产于安化,成砖泾阳”的格局分明

清朝时期,畅销的安化黑茶大多是黑砖茶,而安化县内不能将黑茶压制成黑砖茶,需要运至山西泾阳压制成砖。关于安化县内不能压砖的原因,人们认为有三个:安化水质不好、技术不好、气候潮湿容易发霉。[9]安化黑茶“产于安化,成砖泾阳”的落后局面在当时一直是安化县内黑茶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虽然此地商贾云集,但是安化县内出产的只是初成品,甚至是原材料而已。直至到1939年在彭先泽的研制下,安化乃至湖南省第一片黑茶砖才得以压制成功。

(四)产品运输方式复杂、周转环节多

据《湖南古村镇》的记载,当时安化黑茶从长沙府安化牛田堡起程,肩挑马驮集中到牛田驿,然后转用竹排木排顺麻溪河入资江,经益阳、湘阴,入洞庭湖,经岳州府入长江,经临湘,湖北武昌府嘉鱼、江夏,到汉阳县汉口镇。另有陆路二线,经新化至宝庆,经梅城、宁乡至长沙,麻溪洞市茶集中到汉口后,再由汉口水运到襄樊及河南唐河、社旗;上岸以骡马驮运北上,经洛阳过黄河,过晋城、长治、太原、大同至张家口,或从右玉的杀虎口入内蒙古的归化,再用驼队在荒原沙漠中跋涉1000多公里,至中俄边境口岸恰克图,然后由恰克图销往欧洲和远东地区。并走西口经包头、哈萨克斯坦供应当地的牧民。[5]360左宗棠也称“陕甘官茶经由湖北襄阳入陕,取道潼关,必须舍舟而车,经过荆子关必须舍舟而驮,出口行销,又动辄数千里。”[4]11茶的成本本来就因为洋商的加入而提高,而运输费用又因路程遥远而增加,因此山西、陕西的茶商逐渐亏损。 根据上述记载,不难想见当时安化黑茶运输方式之复杂。

三、陕甘地区《变通茶务章程》的出台背景

至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同治十三年上书《甘肃茶务久废请变通办理折》,拟定《变通茶务章程》时,陕甘地区茶务废弛已达十年之久,积重难返。[4]7-13《变通茶务章程》出台前夕,陕甘地区茶务状况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领引茶商生计受威胁,终而逃亡殆尽

咸丰同治年间,陕甘地区战乱纷纷,严重影响茶商生计,终致“官茶片引不行”。主要表现为:官茶运输道路不通畅,物流受阻,影响商品周转速度;私茶泛滥,竞争无序,官茶被低价的私茶所挤占;治安混乱,劫匪横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比如:同治元年5月的陕甘回民起义爆发,泾阳城陷,茶商的引茶、资产、房屋、家眷等遭到劫掠。据左宗棠《甘肃茶务久废请变通办理折》载,起义爆发后,“回商多被迫胁,死亡相继,存者寥寥;山西各商逃散藏匿,焚掠之后,资本荡然”。“同治九年,陕回构变,湖茶入陕者囤集泾阳,听候盘验。城陷,尽被焚烧掠夺。自此,由关而陇,贼氛充斥,官茶片引不行。”[4]7-13

(二)税项繁多,课税积欠深重

清朝时期国家“按引收课”的商品,东南惟盐,西北惟茶。故而安化黑茶在当时是“一物三捐”的税制,即安化黑茶茶商需同时交纳正课、杂课、厘捐三项税目。其中杂课又分四项:捐助、养廉、充公、官礼,每引一道,每年征银一两四钱。厘金的征收方式更为复杂,大致分为坐厘和行厘。“坐厘抽之于坐贾,是对由外地买进货物到店发售的商人征税,一般是在产地或销售地征收,是一种交易税。行厘是商品通过税,是对行商转运货物通过厘卡时征收的厘金,实际就是过境税。”[10]409-413

引课有无就是划分官私的惟一指标。茶引一般都是由总商承领。领某司引,就在某司销指定数量的茶,纳正课若干,杂课若干,都有定数。并且领茶引也有一定的门槛,资本不足的不够资格承领。一般的运作模式有三种:总商领引后雇人营运、分销;或者总商纳课领引后立即转卖给没有领引茶资格的茶商;那些资本不足的商人,可以几家联合,以其中一个的名义承领。并且缺乏较为理想的退出机制。“一经充商承引,则定为永额,将来须责赔旧欠;或行销不旺,致有亏损,不能辞商缴引,亏累无穷。”[4]7-13

据左宗棠记载:甘肃茶商承办西、甘、庄三司每年额领茶引二万八千九百九十六道,岁纳课银一十二万八千九百余两,内改折正贡银八万六千九百余两。养廉、捐助、充公、官礼四项杂课银四万一千九百余两。而“欠带征咸丰元年分课银五万四千余两,并欠带征咸丰八年分课银二万八千九百余两……合计数年(同治十三年之前)欠课三十八万六千九百余两”。[11]400-401当时课税积欠之深重由此可见一斑。

(三)供不应求,私贩充斥

既然领引茶商纷纷逃亡,官茶片引难行,那么安化黑茶供应量理所当然地减少了很多,而作为“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安化黑茶需求者又很难将需求量做出这么大的调整。进而,供不应求的供需结构出现了。私贩既不需要缴纳那么多课税,又借着供需矛盾,自然获利丰厚。巨大的利润使得私贩充斥。事实上,早在咸丰三年至八年,“陕甘湖茶引课,多系官商从前滞销之引及私贩偷运之茶也”。[4]7-13杨岳斌在陕甘总督任时发现问题之严重,便于同治五年上书朝廷,要缉拿私贩加以惩戒。又因为见到陕西境内私贩之难禁,请求在陕西设立官茶总、分各店,期望能最大限度地化私为官。蒙族、回部、番众不能缺少茶,就都靠私贩供给,私贩就更是伺机偷运行销,牟取厚利。

(四)茶商预期阻碍政府调控政策的施行

陕甘茶务久废,陕甘地方乃至中央政府多方努力引导、扶持,然鲜有反响。同治四年,前护都臣恩麟向清廷反映:“频年贼扰,引滞课悬,请将咸丰八年欠课分三年带征,其咸丰九年、十年、十一年茶引,仍令照旧行销完课,其同治元年后茶引暂缓发商”,户部商议后准其所奏,政策宣布之后,“旧商人无复允,新商畏累裹足”。几个月后,督臣杨岳斌于同治五年又提出设立官茶总、分各店,归并古城茶税,免厘税,缉拿惩戒私贩四项措施,户部商议后准其所奏,“经始费用无措”、“亦无应者”。 同治十一年正月,陕甘总督左宗棠在甘肃省做《变通试办茶务章程》,主要提出了清欠、清引、清课、清商四项举措。[4]7-13并在同治十一年十月十五日上书《恩豁茶商积欠课银并拟变通试办折》,但是户部“仍据恩麟、杨岳斌原奏,以旧引责之原领商人,新引责新商承引……令商人于陕西开官茶店,试办新引”,左宗棠立即遵照执行,多方引导疏通,最终“勉强招致,仅只陆续承引二千数百道”,连战乱前的十分之一也不到,照这样的形势下去,陕甘安化黑茶贸易难有转机。[12]321-322

这些举措之所以难以施行,在于从前积弊没有得到清理,茶商们依然有着重重包袱。恩麟提议将欠课缓缴、杨岳斌提议免厘税、左宗棠执行“旧引责之原领商人,新引责新商承引”的命令都是在一定程度上为茶商减负,但是茶商对经营前景不敢抱太大希望,而一旦承引则意味着要清缴之前所欠课税、每年必须承领固定数额的茶引缴纳新引之税,茶商的边际成本不可谓不大。“停办已久,积课过多,商情咸畏代偿前欠额引,故皆裹足不前。”[4]7-13在边际收益预期并不理想、边际成本繁重的情况下,茶商纷纷畏畏缩缩、裹足不前,这完全在情理之中。

四、《变通茶务章程》调控政策的内容与意义

(一)主要内容

《变通茶务章程》中安化黑茶贸易调控政策可以归纳为以下六点:[4]P7-13

1.废除旧引,以票代引,划清界限。“ 以督印官茶票代引,不分何省商贩,均准领票运销,不复责成总商”。

2.正课照定例征收,杂课归厘税完缴。同时规定厘税至多不过二两,“由陕西藩司、甘肃藩司按照各厘局现行章程酌议,以归划一而免重征”。

3.先纳正课,然后给票。如果茶商一时不能凑齐资本,可以允许其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为其担保,并签上“届时欠课不缴,惟保户着赔”的保证书,登记备案,也准许派票。

4.立即添设南柜,招徕湖南籍茶商。

5.严明督查,保证税收效率。“湖茶入陕、入甘首站及各通行间道,饬陕西、甘肃两藩司遴选人员设卡盘验,以清来源”。主要稽查是否为无票私茶及其斤重,然后验票完厘。请理藩院照甘肃省拟定通行的“先课后引”章程管理经过蒙古草地到新疆的“口外之茶”。 茶务办公费用向来都是在杂课项下支销,现在划归在厘税项下开支。

6.减轻陕甘茶商厘税负担。凡领取陕甘官茶票销往口外的茶,在沿途地方应缴的厘税一律减去八成,只征收20%。其中减少的80%的厘税归甘肃省政府结算,各省划抵积欠甘饷,年终由陕甘总督清算。

(二)意义

《变通茶务章程》在陕甘茶务久废十年,茶务沉疴重重的背景之下出台,就当时情形而言,自有其匠心独运之处,其主要意义如下:

第一,清欠之后边际成本的降低有力地干预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茶商的心理预期。针对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茶商预期不佳导致招不到商这一难点,该章程先以废除旧引,以票代引之策来划清界限,可以打消了“商情咸畏代偿前欠额引,故皆裹足不前”的忧虑。在茶商算盘里,巨大的边际成本之一就是“代偿前欠额引”,如此一来便大大降低了这种边际成本,有力地干预了茶商的心理预期。

第二,退出机制的安排有利于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茶商的风险规避。“不复责成总商”,则商人可以量力领票。如此,陕甘地区的黑茶茶商则不再面临每年都定额领引、定额缴税,一旦亏损则亏累无穷的局面,很好地解决了“引法缺乏合理退出机制”的问题,有利于茶商的风险规避。而风险规避恰恰也是商人心理预期的重要影响因素。

第三,担保制度和减厘制度降低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的进入壁垒。针对陕甘茶商生计遭到破坏,资本耗散,力量大不如前的情况,该章程决定:如果茶商一时不能凑齐资本,可以允许其找到有实力的担保人为其担保,并签上“届时欠课不缴,惟保户着赔”的保证书,登记备案,也准许派票,同时还减轻陕甘茶商 80%的厘税。如此不仅极大地提升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茶商的主观能动性,还大大降低了茶商的进入门槛,也大大降低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中长期存在的进入壁垒,使得安化黑茶贸易的竞争更加合理和公平。

第四,添设南柜有利于在短期内缓解陕甘地区安化黑茶供求矛盾。在原有东西二柜的基础上立即增添南柜,招徕湖南籍茶商。这又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的进入壁垒,如此不仅促进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的合理和公平竞争,更是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陕甘地区安化黑茶供不应求的供需矛盾。

第五,税收制度的简明化提高了收税效率。首先,该章程提出将杂课归厘税项下完缴。虽然杂课被除名了,但是其课额仍在厘税项目下完缴,如此使得茶务变得简易,中饱之弊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遏制。其次严明督查,稽查是否为无票私茶及其斤重,然后验票完厘。这样就能有效地落实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税收。最后,请理藩院照甘肃省拟定通行的“先课后引”章程管理经过蒙古草地到新疆的“口外之茶”,已达到高效之目的。

第六,就业增多有利于形成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的良性发展局面。茶商既可广泛招徕,而茶务之沉疴又有望解除,则陕甘茶务振兴在即。而安化黑茶具有“产于安化,成于泾阳”的特点,茶务振兴则压砖、运输、销售等环节可提供很多就业机会,由此便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局面。

总之,左宗棠于同治十三年二月十六日(1874年 4月2日)获准通行的《变通茶务章程》在领引茶商逃亡殆尽、课税积欠深重、供不应求、私贩充斥、茶商预期阻碍政府调控政策的施行等沉疴之下,起到了干预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茶商的心理预期、有利于茶商的风险规避、降低陕甘地区安化黑茶贸易的进入壁垒、短期内缓解供求矛盾、提高了收税效率、促进就业及良性循环等多重作用,可以算是一次较为成功的贸易调控。

[1] 段国正.试论左宗棠三改甘肃茶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4):102-107.

[2] 萧力争, 彭雄根.湖南黑茶产销历史与现状[J].茶叶世界, 2007(10):6-8.

[3] 李朵姣, 萧力争, 雷雨.湖南黑茶产销历史述略[J].科技与产业, 2010(10):46-52.

[4]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六[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5] 李渔村, 李仕铭.湖南古村镇[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 陶澍.陶澍全集:卷十[M].长沙:岳麓书社, 2010.

[7] 彭先泽.安化黑茶[M].长沙:长沙科地印务有限公司, 2007.

[8] 湖南省文化厅.湖南非物资文化遗产名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9.

[9] 匡达人.一位被错误处决的茶叶水稻专家[J].农业考古, 2005(04):162-163.

[10] 王晓天, 王国宇.历代寓湘人物传略[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8.

[11]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十一[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12] 左宗棠.左宗棠全集:卷五[M].长沙:岳麓书社, 2009.

猜你喜欢
茶商同治变通
傅云其异病同治针灸验案举隅
脾胃同治的应用探讨
透析经典模型 灵活拓展变通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四水同治
吕梁市岚县:“五水”同治,打造良好生态水环境
图说
数学变通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刻舟求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