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晶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与事故屡屡曝光,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担忧。2011年3月15日,央视曝光了河南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收购“瘦肉精”养殖的所谓“加精”猪,一下子将这家国内肉制品行业的龙头企业推上风口浪尖。这不禁让人想起了之前发生的一系列的食品安全问题:2005年的苏丹红事件、2008年发生的对整个奶制品行业造成巨大冲击的三聚氰胺事件,以及最近频频见诸报端的“地沟油事件”、“毒筷子事件”、“毒餐盒事件”等。民以食为天,食物出问题了,人们的生存何以安身?
毋庸讳言,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目前法治建设还比较滞后的现状,市场经济主体的违法成本还比较低,政府的执法监管还存在不少漏洞。但我们也应注意到,法治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市场经济的种种异化行为,特别是对于一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伦理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食品安全问题就是现代社会伦理缺失的映射:
(一)功利主义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利己主义价值观的膨胀,架空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主流价值观。正如边沁所说:“惟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1]功利主义者认为一个行为正确与否不是看行为本身而看这个行为的后果,即道德标准归根结底是行为的功利。改革开放以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引下,我国造就了经济高速增长三十多年的奇迹,人民生活日益殷实,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可就在我们享受发展所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各种繁荣下的阴暗面也逐一显现,特别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食品安全领域,近年来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氢化油等逐一进入了我们的视野。痛定思痛,我们除了要谴责无良的商家之外,也要进行认真反思。我们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缺位。当前我国正处于由初级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法治还没有成为市场的保障和标尺。在这种情形下,市场经济所内生出的功利主义价值观自然演变成一种“利益压倒一切”的利己主义价值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个人利益成为人们行为的唯一标准,而传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被架空,他者的安全和幸福也在这场与个人利益的较量中被排挤到边边角角。
(二)资本主义“经济人”的道德人格兴起,人的道德属性泯灭在滔滔物质利益中。“经济人”(economic man)又称“理性—经济人”、“实利人”或“唯利人”。这种假设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马克思曾在《资本论》中形象地描绘了一番经济人逐利的图景:“在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 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2]从一桩桩骇人听闻的食品安全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社会中,彻底的物质利益造就了彻底的经济人。众多商家为了一己私利,已经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和良知,在赤裸裸的物质利益的驱动下,他们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结果这个社会的理性失效了,诚信被丢弃了,良心被放逐了,道德的家园也彻底荒芜了。
(三)伦理道德的教化和约束功能不断被消解,道德被规避,被架空。人们追求单一化,只追求物质利益。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道德性。但是在利益的浪潮中,人们洗尽铅华,露出了动物本性,追求赤裸裸的物质利益。使得人们听到道德就厌恶,就觉得是虚伪。进而形成一种默许状态。形成了一种氛围,就是把追求物质利益视为很正常的事情,而提倡道德反而显得虚伪,假正经,这种大众氛围的形成使得道德的约束功能大打折扣,道德被人们所规避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现象体现为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遭到了一些舆论的压力,但是人们似乎还是争先效仿。
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道德文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文化为主导,其他派别并存的态势。纵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众多学派的道德伦理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其思想都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自成体系的。概括来讲,中国几大派别的伦理道德思想都是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利义观为核心内容,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人格,阐明了修行方式的理论体系。道家伦理思想认为人性无所谓善恶,面对利义要退而避之,主张通过无为而不不为的方式达到逍遥自由的神仙境界。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关于人性善恶的问题有诸多争议,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3]没有对人性的善恶做出明确的说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皆有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4]荀子从人性趋利避害性出发,认为人性本恶,到了董仲舒认为人性有等级,韩愈的性三品,到宋明理学人性论的气理之分,大多认为人性本恶,在此基础上,面对利义关系,孔子说要“见利思义”,孟子说“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董仲舒讲“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宋明理学“明天理,灭人欲”,总得来说,儒家的义利观是去利求义,认为只有通过自省慎独的方式,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境界。传统法家伦理思想是人性本恶论的典型代表,法家认为人本性恶,唯利是图,所以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就必须加以严酷的刑法来管制人们,在利益面前不应该谦让,而是应该追求。墨家的人性论,“兼相爱、交相利”,利义兼顾,以利为住。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是百家争鸣,在一些基本问题存在差异,但是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首先,从整体上来讲,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这体现思想学派的种类繁多,思想家多,思想著作多,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传统思想史就是中国传统伦理史。第二,从结构上来讲,中国传统伦理思想自成体系,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并且层次分明。第三,从内容上来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主要倡导的是美德伦理。虽然在一些学派中也提倡经世致用,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伦理追求的是崇高的道德人格,在公私利益面前倡导的是公利而非私利。第四,从发展模式来讲,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是内涵传承与主体创造的统一。这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历史隔断的文明。一方面她具有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历朝历代的思想家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创新,把中国传统的道德文明不断发扬光大。第五,从功能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总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的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思想内容和体系,以更好的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解决时代的问题。
在探讨了当代社会的主要伦理问题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之后,我们就要探讨中国传统伦理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中国现在已经进入了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一方面物质财富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一方面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人们的精神家园却被荒废了。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能否向古人先贤讨教治国安邦的良方?能否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宝库中挖掘出治理这些问题的方案?也就是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否能契合现代社会?答案是肯定的。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具有随着时代而变迁的内在功能,并且历史上也总是在为不同时代解决不同的问题。同时内容丰富的中国传统思想基本上包涵了人类生活的所有层面,尤其是对经济层面问题的规定,是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因而,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能够为正处在迷茫之中的我们指明前进和发展的方向。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能够很好地契合现代社会。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契合的问题了,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根据现代社会的主要伦理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理论道德思想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契合现代社会。
(一)重新树立理论基点,发展新时代下的人性论。
首先要勇于承认人趋利避害的本性,不把这种本性当作一种恶的本性,而只是一种自然的本能。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经济特征,承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性,使得人们不是谈利而色变。这样就避免脱离物质基础空谈伦理道德,使伦理道德不至于成为空中楼阁。
(二)重树传统道德的利义观,扬弃功利主义思潮。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重义轻利的利义观,所谓君子不言利。在当下这个追求物质利益无止境的社会里,我们要大力宣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利义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物质利益,做出正确的选择。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三)宣扬诚信和责任,光大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也云:“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可见诚信一直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个体的安身立命之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交往范围的显著扩展,原来基于血缘和地缘上的人的道德联系被打断,由于不诚信和不讲责任所带来的惩罚机制也被解构。无数经验表明,市场经济是一个希望的春天,也可能是失望的冬天;我们正在走向天堂,也可能走向另一个方向。如何在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同时,宣扬诚信和责任,光大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观念成为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四)推动传统的美德伦理向制度伦理转变,加强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关于“制度伦理”的内涵和定义学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制度伦理包括制度化的伦理。“制度化的伦理”,即以外在于个体的制度形式存在的伦理要求、道德命令。把相对抽象的伦理要求、道德命令具体化为群体成员所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可操作的道德规范,就形成了伦理制度。制度化的伦理可以更好的约束人。
[1] 边沁.政府片论[M].沈叔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2] 马克思.资本论:第 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5.
[3]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 孟子.孟子[M].万丽华, 蓝旭,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5]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 孟子.孟子[M].万丽华, 蓝旭,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7]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92.
[8] 黎靖德.朱子语类第一册[M].王星贤, 点校.北京:中华书局, 1986.
[9] 墨子.墨子[M].李小龙,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7.
[10] 孔子.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1] 孟子.孟子[M].万丽华, 蓝旭, 译注.北京:中华书局, 2006.
[12]吕耀怀, 刘爱龙.制度伦理与德性伦理[J].道德与文明, 1999(2):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