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来理解“规划”?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建议,今年的“两会”经过审议和修改,于3月16日正式向社会发布了这个纲要。紧接着,各行各业也相继发布了自己的发展纲要,不少部门和机关也纷纷邀请参与国家规划制定的一些资深专家为“十二五”规划作辅导演讲,一时间形成了关于“规划”的学习宣传热。本刊也与时俱进,应势而上组织采写了这一组关于新闻报刊业发展纲要的探讨性文章,希望引起业界的关注与思考。究竟如何来理解我们国家的“十二五”规划呢?窃以为,至少有如下几点,需要把握。
其一,应充分理解规划制定的制度优越性。按照国情问题研究专家胡鞍钢教授的说法,无论规划的编制过程还是编制出来的规划内容都比较充分地体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越性。从编制过程看,它是世界上涉及范围最广、参与人数最多、耗用时间最长的编制工作,连不少的老百姓也因规划的编制,成为公共政策专家了,一张口就是这个建议那个纲要的;从编制内容看,它已经从原来的经济指令计划转化为发展战略规划,从比较单纯的经济计划转变为全面发展规划,从公共指标为主转变为公共服务指标为主。总之,这是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规划,是中国人走自己路的又一辉煌范例。
与我们的规划相比较,奥巴马的总统国情咨文提出了6大类的量化指标,像在未来培养10万名理工科和数学教师。而这只是我们的教育章节中10个项目中的一个项目,显然,奥氏国情咨文的专业化程度不高。欧盟的《2020年的欧洲》比奥氏要好些,但相对中国仍不够专业化,因为它的指标规定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不能超过3%,可是去年3月份发布,到现在平均下来已超过6%了,可见,如何遵循是个十分棘手的难题。日本的《新增长战略》制定,其参与面和指标设定都无法与我们相比,而且至今也还没有公布。
其二,应充分理解规划内容的全面性。在前面已提到过,我们的规划制定从“一五”规划开始到今天,已经从主要是经济计划转变为全面发展规划了。要特别注意在全面的框架上理解它的全面性。不仅总体是全面的,而且每一个子项也是全面的。譬如关于文化建设与文化发展,它讲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接着讲通过坚持核心价值的理论与实践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再讲推进文化创新,最后才讲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这就告诉我们,不可以脱离核心价值观,就支柱产业讲支柱产业;当然也不能僵化地、单一地强调核心价值观。而是要在坚持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和底线上发展文化产业,推动其逐步成为支柱产业;同时,也要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好核心价值。我们的新闻报刊业尤其要如此。
总之,规划是关于六位一体建设的全景式的、全方位的一个操作性很强、能够实现的宏大的战略实施方案,它本身是一个主辅结合、长短结合、虚实结合、文理结合、软硬结合的一个划时代的文本。我们对它的学习和理解,也应力戒片面性,力求全面性。全面性的要求也许不能达其最理想的全面性,但至少可以大大地减少其片面性。
其三,应充分理解规划本身所具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规划动员了诸多方面,70多个国家重要机构和为数不少的人群,在经历了较长时间论证的基础上,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提出建议,经过“两会”充分地讨论修改,最后正式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向国内外发布,具有很强的法律效力。从内容上看,它凝聚全党、全军、全国人民的智慧,凝聚着从“一五”规划到“十一五”规划的历史经验,凝聚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成果与体验,我们没有理由在包含着我们自己心血和精力的这个历史性文本的面前,犹豫不决、裹足不前,我们只能义无反顾地去执行、落实。应注意到国家整体规划与部门规划、行业规划的区别与联系,要在国家规划的总盘子下面,落实好相对的小盘子,即部门盘子、行业盘子、乃至单位盘子。这就要求即便是部门和行业盘子,也要把其分解好,把指标分解到不同的年份;任务应分解到不同的团队和个人;中期还要有相应的评估与分析工作,以便及时地发现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予以化解或缓解。在某种意义上,作好了单位的规划,就是作好了部门与行业的规划,作好了部门和行业的规划就是在作好国家的大规划。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作好了新闻报刊业的规划,就是作好了新闻出版总署的规划,就是在落实国家的大规划,让我们努力而为之,坚定不移地做下去,我们会有成绩的。
辰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