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2011-04-02 05:52杨胜
成才 2011年1期
关键词:时机课文思维

■杨胜

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杨胜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积极思维、启动创造性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还存在诸多弊端,如提问时机把握不好、提问方式不恰当、缺乏有效性和针对性等,严重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

鄂教版第九册《太阳路》一文21自然段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奶奶说的这段话中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意思?

生:有四句话,讲这株太阳树怎样才能长得更好。

师:只是讲太阳树吗?

生:讲所有生命的物体怎样长得好。

帅:只是讲生命的物体吗?还指谁呢?

生:还指人。

师:那希望人应该怎么长大呢?

生:像太阳树一样努力攀登。

帅:那怎样做才是努力攀登呢?

生:用一生的努力去攀登。

帅:这样攀登的结果呢?

手机作为社交工具展示了大众的一般生活状态。其中的微信、美图秀秀等每一个App,都聚集着数量巨大的商机族群,场景成了虚实交互融合的核心,产品即变成了场景。

生:可以长大成林。

帅:那人到底怎样做才能长大成林呢?

(生无语……)

从以上案例看出教师不停追问学生,直到把学生问得哑口无言,把这样一段具有深刻哲理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到底要让自己回答什么,最后导致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以上类似的教学现象出现在很多课堂教学之中,有的教师因为提问支离破碎造成教学过程繁琐、拖沓,延误教学时间;有的教师将学生课堂中的闪光点放过,没能及时设问而未能将学生智慧的火花有效点燃;还有的教师在学生思维发生阻碍时未能抓住时机及时点拨,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错位。以上种种现象都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对课堂提问时机把握的研究,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呢?

(一)从学生的思考状态中把握最佳提高时机

1.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阻碍时应及时提问。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的地方,往往是课文重点所在之处。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要通过采用铺垫性、辅助性的提问,降低坡度,减小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探索,这样既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教学《雪地贺卡》一文时很多学生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回复第三封贺卡,教师可以联系前两张刘玲的贺卡提问:如果你是作者会怎样回复这张贺卡?回复后刘玲有怎样的反应?这样做对刘玲的童心有呵护作用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同学结合上下文和刘玲的心态去理解作者对孩子一颗纯真爱心的呵护,更深刻认识到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2.当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位”时,及时提问。所谓思维“错位”,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在理解上产生偏差或张冠李戴。教师在学生思维产生“错位”时,应采用反问或点拨性提问来引起学生反思,培养学生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运用正确思维规律全面辩证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意外》一文,学生在读文中会认为高尔基当时应该及时告诉自己的真实身份,用不着要一年后再告诉作者自己就是他最仰慕的大作家,针对学生这一对文本和人物形象认识的错误,教师应该让学生结合后文思考,并提出引导性问题:高尔基这样做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学生结合后文的阅读,知道高尔基这样做是为了知道自己的作品在读者和观众心目中最真实的感受,他渴望听到最中肯的评价,学生通过对文本的整体阅读就能更深刻理解高尔基这一人物形象的伟大。

3.当学生思维缺乏深入思考时,及时提问。由于学生受阅历水平的限制,他们对问题往往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只停留在一般或浅层次的认识水平上,满足于一知半解。这时教师要及时发问,步步深究,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向纵深拓展。深究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深探和理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思维水平。如教学《童年的小花狗》一文,学生在理解王大爷和作者分别时“默默无语”的表现时,只理解到我和王大爷的不忍分别,不能真正读懂王大爷这样做的真实目的,是既有分别时的不忍,更有对作者的引导教育,对作者无限的期望与关怀,所以教师应该结合下文中王大爷送给我的小花狗这一感人的结局把握时机及时提问:王大爷这默默无语中到底包含了多少要对作者分别时要说的话?

(二)在教材的关键处创设最佳提问时机

1.抓准全文中心句提问。所谓教材的关键处,是指对全篇课文的理解有重要作用的地方,或学生不易理解的词、句、段,抓住这些地方提问,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理解课文、体会感情有重要作用。如学习《皇帝新装》一文,可以抓住课文的中心句“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骗子说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这句话在全文各个人物身上分别有怎样的表现?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从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然后围绕中心句研读每个人物的具体表现和心理,这样就可以深刻理解剧本中每个人物的形象,领会课文的中心。

2.抓准文章的重点细节提问。文章的重点细节处往往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是读者发掘其内涵的关键之处,也是学生由于受知识、阅历的局限容易忽略之处。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设疑激思,引导学生的理解向纵深拓展。如教学《丰碑》时,作者在描写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抓住将军错怪军需处长的一系列细节,从侧面烘托人物的光辉形象。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教师抓住将军的动作神态由“愣、抽、抖、怒”到“愣、湿润、举、敬”一系列变化,设计了这样的提问:将军两次发愣有什么不同之处?将军的动作、神态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进一步深入理解整个段落,弄懂了将军的动作神态变化的原因,是因为将军被军需处长的感人事迹所震撼。这样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军需处长的那种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样,学生不但深刻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联系整体的观点解读文本的能力。

3.在内容的空白处提问。作者写作时为了行文简洁,文章的节奏有起伏变化,或者因审美感受的需要,将文章的某一部分写得比较简略,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再如《丰碑》一文有三处思维空间:①有人告诉将军“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后,“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这时可能想些什么?②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光秃秃的树干下想到了什么?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时,他们可能想到什么?说些什么?文章的这些空白之处,正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利空间,组织学生对其进行扩充和延伸想象,能使概括叙述具体化,没有明示的内容多样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思维以此为源点,辐射式展开,深层次发挥,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课堂提问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因此,把握课堂教学提问时机时,应注意控制提问的“度”:一是难易的“度”,二是时间的“度”。

1.控制提问难易的‘度”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学的重点应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不仅仅是学习和记忆事实。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一个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高层次过渡和发展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最终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教学《智斗》一文时,学生对文中许多人物的对话都不理解,教师如果逐一讲解估计学生学起来既困难又乏味,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文中三个人各自有怎样的特点?他们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人物的特点?通过提出这样的主线问题,学生很容易读懂文字背后的含义。

2.控制提问时间的“度”

研究表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停顿时间,即“第一等待时间”与“第二等待时间”。所谓“第一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回答。因为学生答问需要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才能完成。只有时间充足,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会抓住要领,有条理地作答,而短暂的思维时间,只能使学生浅尝辄止,仅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第二等待时间”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停顿足够的一段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

在教学中,把握提问时间的“度”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而定。难度较大的思考时间长一些,反之则短一些。一般来说,提问之后,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表情,待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自信得意的神色而举手时,提问的时机就成熟了。提问时间的把握还要看学生答问的具体情况,回答正确的、全面的,停顿时间就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教师在适当等待时,可随机问一下“是这样吗?”“还有什么补充的?”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切忌简单的否定。

总之,智慧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只要老师注意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和提问的度,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武汉市青山区红钢城小学)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时机课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背课文
师生互动4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