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和谐文化观初探

2011-04-02 03:23林艺鸣
昌吉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黄帝内经素问阴阳

林艺鸣

(昌吉学院党政办公室 新疆 昌吉 831100)

《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中医理论经典和养生宝典,还是一部关于文化的百科全书。王洪图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事尚不止于此,深入研究‘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的《黄帝内经》不仅能探索生命的奥妙,还能从中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凡此种种,都是《内经》研究工作历两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黄帝内经》以生命文化为中心,涉及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文化典籍。文化的本质是“人化”,《黄帝内经》关于人的生命价值又是人的诸价值的核心,人的生命运动的合规律性的和谐精神显然是人类文化中最精彩最闪光最美妙的图景。从和谐文化视角分析《黄帝内经》,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

一、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道家在文化精神上追求人与自然同在,化自然生物与人的生命同一。自然为世界的最高准则,人顺应自然,就达到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黄帝内经》在汉代与老庄思想并称“黄老之术”,显然《黄帝内经》与道家精神在文化上具有同质性,核心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黄帝内经》全书的“自然”色彩,既合于道家之旨,又贯注生命的本真,其文化本质是顺从自然合于规律。《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1]生理与天理地理相通,和于天地自然,去烦守真,恬愉自得,则度长命百岁。《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2]自然的内容呈现为春夏秋冬,万物顺应四时则根本坚固春华秋实,人适应四季则身心强健百疾不生,这就是生命之“道”。 “道”是道家的最高哲学思想,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生命的本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3]生理与天纪地理同,治疗方法亦应依循自然法则,违背此理则必酿成人的生命或健康中的灾害事故。生理、天纪、地理等自然法则,乃至生命之“道”,本身都是参与宇宙运动的和谐范式,推及文化就是和谐文化。

二、以人为本的生命观

对人的生命的尊重与呵护,是一切先进文化的精髓,也是《黄帝内经》历沧桑逾千古依然熠熠生辉的生命力所在。《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4]秦月汉阳江渚照,今人未必智古人,古人知道守节度百岁,今人妄贪无节半百衰,可见,《黄帝内经》把人的生命放到大自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把珍爱人的健康看作维护生命的最高尊严,也体现出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文化原则。《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憺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己。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己也。”[5]古人生活于天地间,与飞禽走兽共舞,运动形体,恬淡心胸,内外相合,无需针药;今人常为俗务所累,殚精竭虑,内忧外伤,作息逆时,一旦患病,轻甚重死。对比古今,《黄帝内经》重生先重“合”,生命律动和谐则生生不息,生命运动逆乱则病害缠身。

三、安于境遇的生活观

《黄帝内经》重视生命和谐的思想还体现在主张随遇而安、自觉适应时境的生活观。人既然与自然合一,就应顺应自然规律或社会规律,合时合地合宜滋养身心,这样才能达到自身的内环境与自然的外环境和谐统一,形成健康生命有序运行的有机系统。《灵枢·海论第三十三》:“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6]顺应时境则有益生命的延续,抗拒时境则酿成生命的挫折,懂得调和适应就会获益,反之就会带来灾难。其思想本质就是在文化上强调因时因地采取恰当的生活生存方式维护生命自身系统的有序运转。《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7]违背四季节奏、随意起居、率性而行、妄为无度,在不同的季节就会各伤其内,危害健康。反之,和于四时,病安从来?《灵枢·本神第八》: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8]《黄帝内经》不仅重视顺应四时的养生之道,而且重视情绪、居住环境、人生矛盾的调和。《素问·征四失论篇第七十八》:“不适贫富贵贱之居,坐之薄厚,形之寒温,不适饮食之宜,不别人之勇怯,不知比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此治之三失也。”[9]适应贫富贵贱的处境、适应饮食条件的变化,是养生者自知之明,否则,盲目追求奢华生活,贪图高消费、山珍海味则给自身生命的运行造成紊乱。《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10]从而反证“生活简单即和谐”这个命题的真理性,其养生思想对维护健康至关重要。《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11]进一步强调人合自然万物、顺应四时寒暑,则健康常驻。

四、婉然和平的人生观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态度决定命运”,这在《黄帝内经》中得到佐证。《素问·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可见,人的心态不仅对人的行为方式的影响至关重要,同时也对人的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不稳定的情绪、极端的心态都会导致亚健康或身体疾病。《黄帝内经》主张以婉然和平的态度对待人生,则可维护生命的正常功能。《灵枢·通天第七十二》:“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12]进而列举前四种心态人的各种表现,太阴之人,贪而不仁;少阴之人,小贪而贼心;太阳之人,居处于于,好言大事;少阳之人,好为外交,而不内附。进而赞同具备第五种心态的人,即“阴阳和平之人,居处安静,无为惧惧,无为欣欣,婉然从物,或与不争,与时变化,尊则谦谦,谭而不治,是谓至治。”前四种心态人在病理上各为:太阴之人,多阴而无阳。少阴之人,多阴少阳。太阳之人,多阳而少阴。少阳之人,多阳少阴。正因为阴阳各损、失去均衡,所以致病。而“阴阳和平之人,其阴阳之气和,血脉调,谨诊其阴阳,视其邪正,安容仪,审有余不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此所以调阴阳,别五态之人者也。”这个观点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超前的研究价值,现代西方医学或心理学把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四种,人的气质主要是由遗传决定的,不同的气质类型决定不同的行为方式,这与《黄帝内经》提出的五类人的心态既有相似处,又有明显区别。《黄帝内经》认为人的心态通过调整阴阳可得以控制,通过修身养性,达到“阴阳和平”的最佳状态。医理推及哲理,中国文化认为,担当治国责任的人,必先修身正心,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第四十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孟子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儒家在哲学上力主中庸、中和,其和谐精神与《黄帝内经》同流合脉。

五、辨证平衡的世界观

阴阳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虽然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论,但其辩证法思想在《黄帝内经》中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太极图是对阴阳辩证“和谐”思想的最好阐释,也是对世界本质的高度概括:万事万物,阴阳互动,相反相成,互为因果,和谐实际上是矛盾双方的辨证平衡。《黄帝内经》的《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决。”[13]正是阴阳平衡, 才能保证宇宙生命、自然万物的和谐运动。在汉儒董仲舒看来,“天道之常,一阴一阳”、“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14],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天地间至上的大道。《素问·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的生命系统的小宇宙和天地自然的大宇宙统一于阴阳又各有阴阳,阴阳平衡则天地存、万物生、人命活,和于阴阳则人类生生不息。《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故其始也,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知迎知随,气可与期。”[15]独阴不生,独阳不长,负阴抱阳,阴阳互生,乃生命存在的本源。在人的生理机制中,阴盛阳衰,阴弱阳强,都会带来不利影响,只有阴阳平衡、刚柔相济,人才能绽放蓬勃的生命力,世界才会因为斑斓多姿的运动而精彩。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阐释的“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安于境遇的生活观、婉然和平的人生观、辨证平衡的世界观”,通过文化中介统一于“和谐观”,渗透着丰富而深刻的中和思想,正因为《黄帝内经》从2000多年前主张“和合”(即“和谐”),所以今天它在走向当代文化大视野时,便以自身独特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很容易与现实生活中人们多方面的需要相接轨,融入到当代人的文化生活,从而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2][3][4][5][7][9][10][11][15]张登本.全注全译黄帝内经素问[M].新世界出版社,2008:6,10,28,1,75,119,555,550,148,344.

[6][8][12]张登本.全注全译黄帝内经灵枢[M].新世界出版社,2008: 193,59,355.

[13]王维.中国民间黄帝内经[M].线装书局,2005: 8.

[14]董仲舒.印景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八一册·春秋繁露[M].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81-774.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试论多纪元简对金漥七朗《素问考》的借鉴和袭用
服药先分阴阳
法于阴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