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梅,王 颖,涂永彤
(吉林省水文水资源局通化分局,吉林 通化 134000)
我国多年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 m3,按1998年的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只有2 221m3,总水量名排世界第6位,人均占有水量仅是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4。名列第88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300多个,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114个,日缺水1 600万吨,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元。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呈东南多,西北少的趋势,长江以北各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长江以南各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而水资源却占全国总量的81%。我国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受季风的影响,降雨年内分布不平衡,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利用难度大。最让人感到可惜的是我国南方三条国际性河流澜沧江、雅鲁藏布江、怒江约有3 000多亿m3的水白白的流入国外。由于地表径流量巨大的时空变化,地下水资源就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重要的供水来源,加之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地下水资源也是南方储量丰富,储量为5 735亿m3,占全国69%;北方储量缺乏,储量为2 551亿 m3,占全国的31%。南北方储量的不平衡性,使全国农田平均受旱面积由成倍增加,造成粮食大幅度减产。
多年来,由于水资源缺乏和不合理的利用水资源,致使我国并不丰裕的水环境严重恶化,由水污染引发的事故接连发生,有55%重点城镇水源达不到饮用水标准,29%的人饮用不洁净水,更为严重的有7 000万人由于饮用含氟量高的地下水,而导致氟骨病蔓延。北方水资源短缺,加上工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放,使中国五湖四海尤其是东部海洋陷于可怕的水污染困境中,缺水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水资源矛盾又将进一步加剧。根据全国水环境监测网2000年的水质监测资料和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对全国主要江河700多条河流的水质进行评价,在评价的11.4万km的河长中,Ⅰ类水占4.9%,Ⅱ类水占24.0%,Ⅲ类水占29.8%,Ⅳ类水占16.1%,Ⅴ类水占8.1%,劣Ⅴ类水占17.1%。枯、丰水期水质变化不大。全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体价河长的59%。
21世纪,我国人口的增长达到峰值,人均水资源拥有量降到低谷,经济的快速增长,相应废水污水排放量剧增。目前水重复利用率仅为45%左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使中国在未来50年将面临水资源短缺、废污水处理、水环境治理的三重压力;水利工程的年久失修进入百年老化期,开发利用更为艰淮,使水的供需矛盾尖锐。我国目前的水利设施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现有水利基础设施面临着萎缩衰老的“危机”;二是水利的维修、更新、配套任务大;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粮食的增长对水的需求量增大,使北方产粮区与水资源不相匹配;体制的分割,影响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建立水市场经济举步维艰,缺乏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推进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水权、水价、水市场体系。
中国水资源的短缺,水环境恶化,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影响到生存与发展的各个领域,面对21世纪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基础,合理开发为动力,高效利用为根本,有效保护为前提,走出一条综合治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中国《宪法》和《水法》赋予国家所有水资源的资源权,在这一前提下,在各地区和各用水目标之间进行使用权的合理分配。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流域为基础进行水资源使用权的合理分配,并以分配后的水资源使用权为基础进行监测管理。各地区和用水部门则在所分配的使用权范围内利用市场机制对水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并通过经济杠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一个流域内,当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超过了河流的正常可供水量时,流域内各省(市、区)之间水量合理分配问题便尖锐地提出。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应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流域水资源在各省(市、区)之间的合理分配,二是各地区水资源在城市生活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之间的合理分配。水资源分配的对象,应当是干流和支流的水资源统一分配,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分配,当地水和客水统一分配,径流性水资源和降水性水资源统一分配,一次性水资源和再生性水资源统筹分配。
黄河流域是我国第一个进行水资源使用权分配的流域。1984年,国家计委和当时的水电部经与流域内各省区划有关部门协商,提出了在南水北调工程生效前黄河多年平均情况的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但是,由于黄河下游断流情况日趋严重,90年代几乎年年断流,区域性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日益明显。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发《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授权黄委会根据年实际来水量统一调度黄河水量。在严重干旱的1999年,通过全河水量的统一调度,取得黄河不断流和水资源得以较合理配置的初步成效。由此可见政府宏观调控在水资源合理配置中的重要作用。
同样,海河、淮河、辽河和内陆河等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流域水资源使用权的分配及其统一调度和管理已经提到日程上来。即使对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长江流域,也面临着本流域河道外用水大量增加、中下游地区大量引水、水资源向北方调配等问题,需要进行流域水资源配置研究。再有,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调出水的长江流域和调入水的淮河、黄河和海河流域水资源供需条件都将发生较大的变化,多流域、多地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是一个更为复杂和需研究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将得到更大的发挥。
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方针政策,从战略高度认识和推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规划期所面临的形势,在加强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建设的同时,要把解决缺水和水环境问题放到突出的位置。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汛抗旱并举,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合理开源、综合利用的方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根据我国的自然特点和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界发展目标,全国水利建设的总体布局为:贯彻中央西部大开战略,巩固东部,加快中西部的发展,以长江、黄河两条江河为轴线,针对东、中、西部不同的水问题及水利建设特点,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布局,通过保障防洪安全和水资源持续利用支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在受洪水影响地区,重点解决防洪问题,经济建设、生产力布局和城市建设必须符合防洪规划要求,并承担相应的风险,严禁盲目围垦、设障、侵占河湖洲滩及行洪通道;在水资源紧缺地区,重点解决供水问题,要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工业、城市及灌溉发展规模和产业结构,避免布置高耗水、重污染的工业项目,严禁盲目发展灌溉面积,生态环境建设要考虑降雨和水资源条件。从全局出发统筹考虑,优化水资源配置,大力节约用水,兴建南水北调等大型跨流域跨地区的调水工程,形成东西互补、南北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多途径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
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以巩固提高为主要目标,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保障体系。提高水利化程度,推进水利现代化。进一步提高沿海地区及重要城市防洪和防风暴潮的标准,增强抗御洪涝灾害能力,减轻受洪水威胁地区的风险;建立并完善水资源供给和高效利用保障体系,节约用水,提高效益。加大污水处理力度,改善水环境,逐步满足经济运行的安全性和社会环境的舒适性对水利发展的要求。
中部地区:以提高发展为主要目标,逐步建成以经济发展和自然条件相协调的水利保障体系。建立并完善防洪减灾体系,缓解中部广大地区的防洪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优化配置水资源,逐步形成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格局,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实现南北互济,东西互补,为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水利条件;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积极治理水污染。
西部地区:以开发保护为主要目标,建立符合西部特点的水利保障体系。根据当地及中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建设控制性水利枢纽,提高水利建设综合效益,促进东中西互补,联动发展,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确定合理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保持并发展绿洲经济和山区经济,因地制宜建设大中小型水利工程,通过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和保护生态环境,切实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原则。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采用粗放性利用资源的模式,用水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不高。因此,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成为我国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核心,节约用水、节约资源是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目前,中国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50%左右,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的70%。在农业用水量中,灌溉用水量又占其80%,灌溉用水量是全国用水的大户。灌溉用水的利用率只有40%左右,与发达国家70% ~80%相比,明显偏低。因此,如果采用先进的灌溉节水技术,将全国已建灌区的灌溉水利用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0%~20%,预计每年可节约水量380~760亿m3。积极发展节水型农业,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推广渠道防渗技术。搞好城市节水和污水净化等方面的工作,增强全民节水意识。
我国万元GDP用水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美国的8倍。全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只有55%左右(含乡镇工业),而发达国家则为75% ~85%,1997年全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136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城镇生活用水跑、冒、滴、漏现象相当严重,据分析,全国城市供水漏失率为9.1%,北方地区城市供水平均漏失率为7.4% ~13.4%,有40%特大城市供水漏失率达12%以上:生活节水器具普及率低,北方地区245个城市1997年人均家庭生活用水为123升/日,已接近挪威(130升/日)和德国(135升/日)并高于比利时(116升/日),而三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远高于我国,说明存在明显的浪费。中国用水如能达到国际平均水平,节水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有效保护水资源是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根本。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构成对水资源的破坏,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对水资源的持续利用构成严重威胁。要根据江河湖库的水功能区划分和纳污能力,严格控制入河排污总量,完善水质量监测网络,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工作。
在全国范围内以流域为单元,科学地划分水功能区,是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综合治理和科学管理的极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根据我国河流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流域水资源配置和有效保护的要求,拟按一、二两级进行全国水功能区划。
加强水污染防治与监督:一是所有城市都要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制定改善水质的行动计划,划分水功能区,确定污染物排放容量,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并分解到排污单位,实施河流水质跨地区达标管理制度。二是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特别是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的综合治理,严禁向湖滨、河岸、水体倾倒固体废弃物。三是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工业污染防治从以末端治理为主向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四是所有城市都必须建设污水处理设施,新建供水设施的同时要规划建设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并同时安排污水回用设施的建设,城市大型公共建筑和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外的自备水源单位,都应建立中水系统。五是加强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和回用设施运营的监督管理,对不能达标排放的企业,要责令其限期停产整顿或关闭。六是强化水环境监测工作,加快水污染监测标准化建设,提高监测人员素质,配置自动监测设备和大型水质分析仪器,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立水环境控制和监测支持系统,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数据的分析能力,增加可靠度。七是抓好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治理,在继续抓好和巩固“三河、三湖”(淮河、海河、辽河和太湖、滇池、巢湖)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游和松花江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整治。
21世纪,我国面临的水资源形势严峻,工农业发展、人类活动巨增、水资源短缺等都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综合治理和实现可持续利用是当务之急,我们要利用科技手段,从全民做起,把我们的生命之源保护好、治理好、利用好。关爱水就是关爱生命。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水、爱惜水、节约水和保护水。
[1]吴季松.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保障.中国水利,1999(6)
[2]万本太.中国水资源的问题与对策.环境保护,1999(7)
[3]刘昌明、何希吾.我国21世纪上半叶水资源需求分析.中国水利,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