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

2011-04-01 19:24陈纯柱敖永春
关键词:舆情舆论师生

陈纯柱,敖永春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 400065)

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及引导机制研究

陈纯柱,敖永春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重庆 400065)

在网络时代,高校的舆情问题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问题。文章采取调查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以及系统的研究方法,对高校舆情的内涵和功能,高校舆情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特点进行了剖析和研究,提出并构建了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和监控机制。

网络环境;高校舆情;传播方式;引导机制

高校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窗口,是社会晴雨表,也是社会各种思潮和矛盾的汇集点。对高校舆情的分析和有效引导,是做好高校稳定工作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尤其是大学生是网络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主体。正确分析高校舆情,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分析舆情信息的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高校舆情动态、传播方式和特点,从而对高校舆情危机进行积极化解,这对维护高校各方面工作的稳定,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以及构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内涵和功能

正确分析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内涵及功能,是解决高校舆情危机,做好高校全面工作的前提。

(一)高校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国家管理者制定和推行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措施,以及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关系变化的事件、人物等)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执政者及其所持有的政治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高校舆情是指高校师生在社会政治态度的收集、整理、分析、报送、利用和反馈的信息运动过程中,用以客观反映舆情状态及其运动情况的消息、情报、指令等各种意见的总和。高校舆情是高校了解师生思想状况的重要途径,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在网络时代,高校舆情研究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就是舆情通过网络传播的问题,这就是高校的网络舆情。我们知道,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高校的网络舆情就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在互联网空间中,围绕一定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所引发的高校师生网民和其他社会公众在社会政治态度方面的重大变化及其舆情传播、影响的态势。高校网络舆情是高校舆情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高校舆情的价值功能

舆情的特性决定了它的价值功能是双刃剑。舆情引导好了,具有积极的价值作用。好的舆情信息能振奋人们的精神,可以在国家的各项工作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如2003年3月湖北青年孙志刚被殴致死案中,舆情的压力推动了国家《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对“刘涌”案的热烈讨论,间接促使中国最高人民法院50多年来第一次提审地方普通刑事案,推翻了沈阳高院的判决,改判刘涌死刑,立即执行。这些情况使人们切身感受到了正确引导舆情所形成的积极作用。负面的舆情引导不好,又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因此,在网络时代,怎么对高校舆情进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当前,高校舆情具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功能:一是有导向内化功能。即可以通过积极的舆情引导启发教育师生,使之内化为精神动力,外显为高尚行为,从而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二是预警预防功能。即通过关注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及时把握师生思想动态,对可能出现的矛盾或危险保持警醒,以便科学研判,采取措施防止危机事件发生;三是维护稳定功能。高校舆情信息通过导向内化、预警预防,客观上实现了维护校园稳定的功能[3]。在网络时代,正确地分析高校舆情的价值功能,对于研究高校舆情的传播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有多种内容和传播方式,深入研究高校舆情传播的内容、方式和特点,对我们因势利导分析和研究舆情的传播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传播的内容

高校作为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非常活跃的领域,大学生和高校的青年教师又是一支非常活跃的群体。他们通常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网络上一些有关国家荣辱、社会不公正现象的问题通常会引起他们关注。当前容易引起广大师生关注的舆情内容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国内外的突发事件;二是国内外的热点问题;三是高校的热点问题;四是学校内部改革政策;五是学校服务质量。总之,舆情从内容来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等领域的社会方方面面。这些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舆情事件都会引起高校师生们的广泛关注,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传播的方式

在网络时代,高校舆情的传播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主要还是互联网络为主的媒体形式。师生们意见的表达,情感的碰撞,大都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们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表达舆情的途径远远多于现实社会中的舆情表达途径,虽然在特定的事件上,某一种或几种载体或渠道的作用更加突出,但是,从总体来看,高校舆情是师生们依靠网络的多载体、多渠道和多方式来表达和传播的。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网络传播舆情的途径还会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具体来讲,传播舆情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即时通讯。即时通讯工具是当前被广泛使用的聊天工具,种类很多,例如ICQ、QQ、MSN等。这类软件的特点就是互动性强,具有网上实时交流信息的功能。二是电子公告板(BBS)。BBS是目前网民参与讨论、表达意见的最主要场所,大多数论坛都由相对固定的网民群体组成。虽然这些论坛上帖文的话题较为分散,但是,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网民的思想动向与意见倾向。三是网络新闻及跟帖。网络新闻事实是事实性信息与意见性信息的集合。四是博客(Blog)和QQ空间。博客被誉为“平民媒介”,它是互联网应用上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展现自己、经营自己的场所,并对传统的传播力量进行反抗和消解,重构了人们的话语权。五是电子邮件。电子邮件是互联网上最广泛、最成功的应用之一,是传播人们的意见、看法等内容的重要途径。六是播客。“播客”即自助广播,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式,它颠覆了被动收听广播的方式,使听众成为主动参与者。七是维客。与博客相比,维客更强调多人协作。维客站点允许多人同时任意地浏览、创建、更改网站上的页面。同一维客网站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小的社群,从而进行舆情的交流和传播。八是网上调查和签名。网上调查是某些网站针对某一社会问题或时间开展的网民调查活动。虽然人们对于其反映网络舆情的科学性持怀疑态度,但比较好的网上调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网络舆情情况。九是一些技术软件。这些技术软件也为舆情的形成和表达提供了新的途径,对舆情也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5]。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传播的特点

在秉持和传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的高校,除了具有一般舆情的特点之外,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

第一,高校舆情的生产、消费、传播主体众多,且年轻化,教育背景相同。大学生是一个同质性很强的社会群体,这其中部分群体又具有特殊的同一性。大学生思想活跃,行动积极,乐于对社会、文化和经济问题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同时又因为年轻,他们的言论有较大的随意性。大学生群体居住相对集中,方便接触网络,并且时间相对闲暇。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其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与社会上其他阶层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一方面,着力彰显自我意识、勇于表达、富于质疑、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成型之中,与社会接轨也日益频繁,但仍缺乏各种处世经验,情绪涨落大,自控能力不强,常随波逐流。舆情的自由开放性与舆情主体的特殊性相结合,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煽动发布各种负面虚假信息,将对高校学生造成恶劣不可控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也是严峻的考验。

第二,高校舆情传播平台多样化。高校的舆情传播的主渠道就是校内网络,包括各类校内BBS论坛、校内新闻网站、互动社区等等。这些校内平台为高校舆情的传播提供了平台:一是校园BBS上舆论形成快速、思想观点分散而多元化,表现为选择性和分散性特点。师生们在校园BBS上的讨论,往往对一些热点问题比较有兴趣,对于兴趣不大的问题,通常只是选择性阅读,并不发表自己的意见。它们对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校内或者校际之间热点事件非常关注,高校师生会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布于网络中,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二是校园BBS议题追随现实主流话题,内容贴近校园生活比较多。比如涉及高校后勤管理的问题,学校食堂饭菜的质量、数量和宿舍的水电等问题。三是校园BBS上言论较为感性,情绪化现象明显,问题探讨不够深入,较为表面化,很多讨论仅停留在沟通、交流和传播信息上。大多数观点没经过深思熟虑,且话题转化十分频繁。大学生们在论坛里发帖、跟帖、回贴——纷至沓来的个体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成公共意见,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往往造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第三,高校舆情传播速度快、影响大。高校舆情传播比起一般舆情来讲,速度快,影响大。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的传播和表达具有了较高的时效性,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师生们在获知新闻事件的第一时间内就可以在网上发表言论,交换想法。有时一个热点事件的报道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使之在网上迅速蔓延。大量的调查发现,与一般的社会舆情相比,高校舆情会呈现即时性、非真实性、盲从性、情绪化和群体性等特点。互联网上的一些虚假或不良舆情信息一旦被采信,在评论和传播过程中就会被歪曲和放大,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从这些年的实践来看,高校负面舆情是直接诱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是推动高校群体性事件恶性化发展的“催化剂”,是高校稳定的“绊脚石”。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机制构建

高校舆情传播的主体是知识层次高、参与意识强、好奇心理重、个性化特征明显的在校大学生这样的特殊群体。一旦负面的舆情蔓延,将会给高校维稳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为此,必须建立起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和监控机制,预防高校负面舆情的蔓延和传播,监控不良舆情的传播给高校工作带来的危害。

(一)构建高校舆情传播的预警机制,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前提

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高校舆情突发事件,原因是复杂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预警机制,就能够及时地对舆情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件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舆情预警机制,要做好舆情收集、分析处理、舆情预警等几个环节。

第一,舆情收集。舆情收集是舆情危机预警机制的基础,只有掌握真实、全面的信息,才能作出准确的分析、判断,才能及时发现存在的苗头性的问题,并对即将发生的问题作出准确的预警,要从多种信息渠道来源收集社情民意,并有效进行过滤和存储。要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等言论,对这些开放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控,可以收集到比较真实的思想动态和相对集中反映现实问题的信息。

第二,舆情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素材进行分类、提取关键词、挖掘数据,按照主题重新组织信息,并生成舆情信息,作出科学的预测,这是舆情危机预警的重要环节。在收集与危机相关的敏感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方法预测和分析信息,准确预测并确定危机结果,提前及时处理。

第三,舆情预警。以按需定制的方式将舆情预警信息提供给相关舆情监测部门,信息经过收集、过滤、分类以后向有关部门分发,促使各部门研究对策,注意群众的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动态,避免学生群体非理性行为的发生,这就是预警信息的应用。各职能部门也可以对本部门相关的信息进行监测,通过信息的反馈帮助改进舆情工作。在舆情预警系统运行过程中,舆情监测部门可以对已有的信息进行评估,产生新的信息需求,进而规划新的舆情监测重点,开始新的舆情监测,形成社情民意的反馈系统[6]。

(二)构建高校舆情传播的引导机制,是高校维稳工作的关键

舆情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舆情引导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渐进过程。在注重建立舆情预警机制,做好预防的同时,也要注意加强舆情的正确引导。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单纯采取“堵”的方式,抑制其舆情表达,往往会适得其反。比如,网络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信息舆论互动平台,高校师生不仅会主动寻找并取出自己想要的信息,还会积极自主地推出“个性化”的信息——表达理想、陈述观点、发表评论、传递信息,特别是一些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敏感和社会热点问题。高校舆情引导要及时决不能让错误舆论在校园混淆视听,涣散人心,造成严重后果。

第一,建立信息发布机制。《荀子·大略》曰:“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意思是说,没有根据的话传到有头脑的聪明人那里就不能再流传了。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使社会舆论环境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的发生将不可避免。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就有利于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将有可能酿成重大舆情危机的不稳定舆情苗头化解在萌芽状态。“流言止于公开,谣言止于智者”,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高校应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师生,发布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控制舆论制高点。

第二,建立队伍机制。一是建立一支舆情管理和引导的专职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正确引导高校舆情的重要保障。只有组建一支以网络管理人员、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团学干部等为主的、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政工队伍,才能有效应对高校舆情。二是培养网上舆论评论员。发挥网络评论员的积极作用,通过网络舆论的引领、评论来引导网络舆论,强化主流舆论,争取中性舆论,孤立错误言论,这有利于破解“沉默的螺旋①德国女传播学家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E·Noelle-Neumann)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种描述舆论形成的理论假设——“沉默的螺旋”。该理论假设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现象产生。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评论员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建立网络把关机制。互联网掀起了一场革命,那就是把受众转变成传播者,任何受众都可以进行传播活动,“人人都是麦克风”,“个个都是新闻记者”。无人把关,成为网络文明的第一个重大挑战和问题,也使得网络成为色情、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传播的渠道。因此,高校有必要强化网络把关制度,建立和培育权威的校方网络媒体,打造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建立多形式多层次、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舆论平台,净化网络舆论环境,使网络信息特别是负面信息就地消化,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网络把关一是技术把关,通过技术手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过滤;二是设立网络把关人,发现有害的网络信息及时报告,立即删除,强化网络把关人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第四,注重引导方式。一是舆论引导要及时。根据网络舆论形成快速的特点,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使得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种情绪化意见,就可能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因此网络舆论引导必须要及时。争取做到“热点事件由我首先发布”,使偏差舆论在第一时间得到澄清和纠正,这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舆论引导要有主动性和预见性。管理者不应只是被动地对一些主题进行回应,而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出击,对于可能出现的和已经露出苗头的问题,应提前发帖引导,在网上展开讨论,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三是舆论引导要平等与灵活。舆论引导是一个平等的过程,引导者不能居高临下,也不能以势压人,更不能用批评和乱扣帽子的做法,而应做到解疑释惑,凝聚人心,以理服人。四是舆论引导要因素整合并具有针对性。整合是指面对网络舆论的多元分散特点,要善于从多元化的舆论中找到共同点,发现积极因素,在此基础上统一认识或取得共识,便于以后针对性地进行引导。针对则是要了解舆论的主因,了解公众对事实的需求,针对被歪曲的事实,针对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针对各种偏激非理性的言论,做到有的放矢,直击要害[7]。

(三)构建高校舆情传播的处理机制,是高校维稳工作的重要措施

高校舆情的应急处理机制,是指高校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应对舆情突发事件,最终化解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从高校来讲,在舆情事件发生后,要快速反应,积极应对,尽可能控制局势,遏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恶性蔓延,将其影响降到最低,必须建立系统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机制。

第一,要成立应急处理指挥中心。高校要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可以建立由网管中心、宣传部门牵头,各部门参加的舆情监测机构,负责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定期按部门对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舆情监测的机构迅速转成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采取强有力措施,消除影响,减轻危害,对尽早化解危机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要制定应急处理预案。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高校要制定一套明确的应急处理预案,确定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必要的处理方法,定期进行预演和改进。例如可以协同网络中心、保卫处立即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实施抑制,必要时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关闭相关网站或相关服务;追查信息来源,采取适当形式迅速消除影响;立即进行调查,分析情况,对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要迅速报告公安部门;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办法等。除了制定应急处理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第三,要健全应急处理反馈机制。信息反馈是信息汇集、信息处理的根本目的。舆情处理后如果没有科学的反馈,会造成舆情监控者对舆情发展状况不能全面把握,造成事态扩大。高校对舆情及时反馈,可以有效疏导舆情上的负面情绪,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大学生中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同时,对舆情及时反馈,可以使师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互动中取得了最佳效果[8]。

第四,要建立应急处理评估机制。对舆情应急处理工作还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处理,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处理能力的提升。高校舆情应急处理评估机制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舆情具体情况、采取的相关措施、对下一阶段舆情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舆情应急处理的总结、应急处理的反思与建议等[9]。

(四)完善高校舆情传播的法律机制,是高校维稳工作的保障

随着网络的日趋发展,一些敌对的政治力量会利用网络的隐蔽环境,传播不真实的政治信息,制造背离政府主流政治文化的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社会稳定产生影响。一些高校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也经常表现出非理性行为,甚至网络犯罪。如制造传播信息垃圾和计算机病毒;编造虚假信息制造混乱;网络欺诈、网络诈骗;浏览、下载、传播黄赌邪信息;非法侵入、攻击或破坏他人信息系统等。针对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宣传、煽动和破坏的行为,以及网络空间传播虚假信息和不良行为泛滥的现象,一方面应加强网络立法,完善法律机制,通过司法制度规范引导网络空间的各种行为。另一方面应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提倡文明上网,加强自律[10]。

高校应当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完善校园网络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网络监控体系,实现管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另外,学校也要重视师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提高师生“文明上网、安全上网”的意识,提高网上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11]。

总之,在网络时代,高校的舆情传播直接影响着高校各项工作的进行。作为高校的理论工作者,我们要认清形势,客观冷静地分析高校舆情问题,监控舆情形势,正确地引导舆情的发展,找到高校舆情的应急处理措施,保证高校各项工作健康进行。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2.

[2]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 (10):140.

[3]王冬梅.高校舆情信息与大学生思政教育[J].宁波大学学报,2008,30(2):102.

[4]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3(4):64-65.

[5]张丽红.试论网络舆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J].前沿,2008 (4):167-168.

[6]柯健.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J].红旗文稿,2007,(15):33-34.

[7]袁利民.高校BBS舆情分析与舆论管理引导研究[J].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6(1):19.

[8]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9-02-09.

[9]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15):74-76.

[10]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93.

[11]吴斌.论高校舆论引导理念与手段的嬗变[J].今传媒,2009(12):66.

Research about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and Guidance Mechanism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CHEN Chun-zhu,AO Yong-chun
(College of Law,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Chongqing 400065,P.R.China)

In the internet age,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is important for university to maintain stability.This paper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function and content,the modes and features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by using the survey research method,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system of research method.At last,the authors propose and construct the guidance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network environment;university public opinion;dissemination mode;guidance mechanism

G40-053

A

1008-5831(2011)02-0154-06

(责任编辑 彭建国)

2010-10-27

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09JD710037)

陈纯柱(1956-),男,重庆人,重庆邮电大学社科处处长,法学院二级教授,主要从事信息法学和网络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舆情舆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