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11-04-01 14:55:10郑敏
成才 2011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诗意美的

■郑敏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郑敏

一、充分尊重学生人格,营造人文教育氛围

尊重学生的人格是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精神的前提。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把学生从被动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因此,教师必须首先给自己定位,要和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要和他们保持同样的高度,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才能完成教师知识的教学和学生人格的培养。

教师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是追求“诗意语文”的核心问题。丰富语文教育的情感体验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教育中能为学生的“求真”(智育)、“向善”(德育)、“崇美”(美育)搭建平台,使他们在学习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时智能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人文精神得到有效的弘扬,审美境界得到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师既要培养学生敏锐的体验能力,让他们被先哲时贤那睿智的灵光所照彻;又要引领学生卸掉尘俗,让他们载着纯净的灵魂驶向理想的彼岸;还要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让他们在春雨润物般的言传身教中装点更美的人生。语文的活力是诗意,语文的灵性是诗意,语文的生命更是诗意。而“诗意语文”是那种耐人寻味、思之无穷的情味,是那种流连忘返、依依不舍的情趣,是那种余韵悠长、情思绵绵的情绪,是那种含蓄微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蕴,更是那种让人用生命去憧憬、去感伤、去赞颂、去痛苦、去追求的力量。语文教师从“言语作品”即课文中,既可以让学生看到鲁迅勇于解剖自己的坦荡灵魂,又可以让学生听到李大钊在国运艰难时对雄健的精神的呼唤,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大江东去”的豪壮和“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哀婉,更可以让学生领会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牵挂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旷达。

二、利用古代经典诗文课,陶冶学生民族精神

汉语阅读作为一种通过文字符号深入心灵境界的情智活动,灌注着鲜明的民族精神。高中学生迫切地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和熏陶,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不至于在现代大众文化的狂潮面前茫然失措而迷失自我。因此我们应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高尚民族精神的陶冶。我们中华古典文学本来就有历经几千年的大浪淘沙而不衰的精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能够传递许多优良传统和文化内蕴。而语文教学本来就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利用现当代文学精品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文化载体,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好比是戏剧的脚本,学生通过阅读、背诵,进入角色,走进课文作者的感情世界,从而走向课文作者;通过体验、写作,进入现实生活中的角色,进行必需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同时,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人文魅力,因此语文教学的人文化是义不容辞的,它可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教学诗歌,是对人类灵魂与命运的探讨或者诠释;教学散文,是对语言所浸润的情感的体悟。学生同文本真真切切地畅谈,获得的是青春激情的勃发和对生命的感悟。

周国平指出:“任何有效的阅读不仅是吸收和接受,同时也是投入和创造。”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杰出的散文大师爱默生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尤其是创造美的能力。

我们教材现当代文学选文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深的文化内涵,堪称精品,教师要借助教材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赏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察情态,明晓情理,拓展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武汉市常青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向保秀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诗意美的
诗意地栖居
金桥(2022年7期)2022-07-22 08:33:14
冬日浪漫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闻传播(2018年9期)2018-08-01 06:37:14
被耽搁的诗意
中国三峡(2016年6期)2017-01-15 13:59:16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都市丽人(2015年4期)2015-03-20 13:33:05
春日诗意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