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品教学的几个困惑与对策

2011-04-01 14:55:10蔡虎
成才 2011年8期
关键词:情境情感设计

■蔡虎

初中思品教学的几个困惑与对策

■蔡虎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它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在近年来思想品德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受到一些困惑,期待与同仁共同探讨。

困惑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协调困难

新课程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一切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然而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主体如何体现、教师主导如何实施等一系列困难。

例1:颠倒主次,舍本求末。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得到加强,但也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矫枉过正,希望用学生的学代替教师的教。某一教师在授《感受法律尊严》一课时,先将课堂上要讲的内容全部编印成教学提纲发给学生,然后要求学生按提纲内容逐一阅读和理解,再针对提纲内容问几个问题,最后教师稍加说明就草草收场。有的教师把教学内容编成一定的讲课程序或把课堂教学分成几步,先安排学生自学,然后教师点拨,最后练习巩固,千篇一律。这些教师大胆改革的创新意识值得肯定,但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和对知识系统的把握,忽视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其实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指导下系统地把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始终仍起决定作用,否则就会舍本求末,事倍功半。

例2:学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师无所事事。

听过这样一节课——《为坚强喝彩》,教师提前安排了学生预备材料,准备表演。授课时有的学生充分利用收集的材料(残疾人成长事例)进行小组表演:唱歌、小品。教师在一旁感觉受到冷落,眼光不知看哪好,话不知何时插好,手不知怎么放好,不知该站还是坐。

例3:启而不发,调而不动,激而不活。

新的课堂确实需要激活学生,充分参与,多种方式展示,因为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其生理心理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表现欲望强烈,要求与成人平等相处,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教学过程掌握知识的情感很有必要,然而启而不发。

例4:无病呻吟,玩花架子。

(1)无规定训练;(2)讨论无价值问题;(3)不认真读书、思考就展开讨论(4)无足够的讨论时间;(5)花大量时间表演;(6)学生不会倾听、补充,各行其道;(7)缺乏有限反馈;(8)缺乏正确评价;(9)时间效率失调;(1 0)教师调控、指导不及时;(1 1)不善于提炼讨论中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让外部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必须把师生双边关系协调好,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

对策

1.掌握学生心理,加强情感培养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用情感去感染,用人格力量去感召,善于交流,善于激励,把握提问和环节的层次性、针对性,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给学生,让学生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体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应。

2.巧设新兴奋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演讲、抢答、竞赛、讨论、辩论、趣闻轶事、典故等手段调节课堂,把握设问的简洁性、难易度、指向性、铺垫及反问设计算。

3.把握参与度

学生参与程度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统一,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方式,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如教学“尊敬父母”时,可设计“读信回信”环节:学生读由教师转交的父母来信,写一封由老师转寄父母的回信,让学生在情感渲染中学会感动,学会感恩,把尊敬父母的理解完全内化。

4.精心设计活动流程

如何设计情景,如何点拨,何时学生讨论、表演,何时引导设问归纳对于这些,教师都要事先精心设计,优化流程,把握时机。

5.重视学生,不“放弃”自己

有的老师认为教师不宜过多参与,不干涉学生,只当旁观者,认为一旦参与会主宰全过程;但它会使优生代替教师,而中间生学困生沉默,失去讨论效果,不符合面向全体原则。教师要多参与进去,引导和平衡学生参与讨论的差异,让讨论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而不仅仅是优生的专利,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

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指导学生学法,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关键是教师要研究教法,研究学法。教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知识,尤其大量社会现象,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解决,因而要通过课前设计,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和认知。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质疑、讨论。例如对1998年洪灾,教师可组织看电视、图片,提供一些遭损数据,结合材料及教材内容设计:洪灾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资源利用上有何问题?它的出现对你有何启示?引导学生从中悟出我国环境资源问题方面的国情及国策、战略,从而提高学生觉悟,培养学生能力。

困惑二:情景创设与教学设计的错位

这种困惑表现为部分教师的教学设计为激趣而创设情境,忽视了情景设计的针对性;情境的堆积,忽视了选择性、实用性;有用的情境,无效的设计。

例:某教师上课创设董存瑞炸碉堡的事例,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设计问题:(1)假如拉开的炸药包没有炸,那会是什么原因?该怎么办?(2)能不能设计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

应该说这两个问题确实有拓展学生思维的作用,这位老师显然忘了讲此事的主旨为了什么。假如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真的找出了一个更好的炸碉堡的方案,那么我们该为学生聪明而赞赏有加呢,还是为董存瑞的反应迟钝而哀叹。他的高大形象何在?我们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主题能落实吗?有了情境但用了无效的设计,背离了思想品德课的主旨。

再如,《环境保护》课例一:轻音乐导入→谈一谈你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活(自由发言)→出示讨论题:当前有哪些环境问题?会造成什么危害?一个地球一个家庭是什么意思?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小组讨论,总结汇报→展示收集材料。

课例二:音乐渲染(绿草如茵幽雅场景)→静心体验→播放垃圾成堆,空气污浊,废水横流,人潮拥挤的场景。

问题:你愿意生活在这里吗?为什么?你的周围有此类情况吗?观察画面,整理资料,说明什么原因造成的?→活动场景(用图片、语言、书籍交流等形式参观讨论)→探究生成(有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去改变呢?)→评价激励。

比较:设计本课应捕捉学生实际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评判,自我感悟,超越材料,拓展空间,以引导学生认识与发展。课例一单一、干巴空洞的问题无法激趣,没有获得情境的支持,同时没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所获的仅仅是描述性的环境问题,没有感性认知,没有生活体验,就得不到真实的认知。课例二放松心态,体验感悟。从学生的感性认知出发,逐步激起思维火化,近而内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及行为。

对策:

1.创设舒畅的心境,引导学生由“厌学”到“想学”

有一个和谐融洽的愉快气氛,深入浅出,用新的理念,用爱的火种点燃,激励学生。

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想学”到“肯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常与问题连接在一起,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当一个人感到需要弄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时,就会把自己的思维发动起来。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如讲公民权利义务一致性时,如果问“一致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难以激起兴趣,问题既无趣,书上又有现成的答案,如果举例设疑某学生学习不好又一心想赚钱,就辍学打工,教师多次家访无效,学生及家长认为不上学是他们的权利,谁也管不着。试问这种说法对不对,如果你去家访,你会怎么劝说,这样的循循善诱,能达到激趣、诱导、学知、受教的目的。

困惑三:双基目标与三维目标的错位

传统课堂重视双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如何整合是一难题,现有两种倾向:青年教师接受新理念快,教学追求活泼,注重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气氛活跃,形式多样,却忽视了双基的落实;二是年纪偏大的教师传统思想根深蒂固,求稳求实,过分注重了双基的落实,却忽视了其他的两个目标,对学生的方法指导及情感体验不够,所以协调目标问题是个困惑。

有人认为要淡化双基,淡化知识。这是一种错误,我认为先弄清三目标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只有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过程与方法本身要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联结在一起。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对策

新课程要改变不合时宜的知识教学,但不是淡化知识,而是追求更加实、活、新的知识,尤其对终身学习有用的基础知识必须要学好,比如字音要一个一个读准,字形要一笔一画写对等。

新课程教学要用好教材,因为新教材本身是按三维目标设计的。教学中要展开过程,放大预习过程,放大重点问题的展开过程,教学过程中有情感、有态度的培养、有知识的传授,把三者融为一体。

武汉市东湖经济开发区龙泉中学)

责任编辑 王爱民

猜你喜欢
情境情感设计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护患情境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