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寅
(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系,山东 日照 276826)
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
仲寅
(曲阜师范大学哲学系,山东 日照 276826)
挖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当代价值,可以为人的生命实践提供哲学指引。从《中庸》的相关原文出发,分析“知、仁、勇”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所体现的内涵及其关系。分析认为,《中庸》提出“知、仁、勇”思想是基于儒家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智趣及其道德价值对当代社会人们道德信仰缺失和道德体系重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中庸》;“知、仁、勇”;当代价值
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文化’乃是以儒家作为主流所决定的那个文化生命的方向以及文化生命的形态”[1],而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思想中仍有许多内容能够为现代人所吸收和借鉴。尤其是中国人正面临着道德信仰的逐渐缺失与人生价值观的不断异化,我们应该可以更好地吸取儒家思想的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精神家园的重新建设。其中,在儒家所提出的“知、仁、勇”思想里,蕴含着对人的人生意义及其价值问题的思考和判断,这对于我们重塑人生信念、构筑完善的理想人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研究。
在儒家的经典文本《中庸》里有这样一段话:“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2]《中庸》把社会生活中最高的“道”归结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这5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它认为,如果人们能够从自身出发,把身边这5种基本社会关系处理好就合乎“道”了。而所谓“道”或者“达道”则是指社会生活的理想状态,那么人们应该怎样将它具体落实下来呢?《中庸》指出,主要有3种道德标准、行为规范需要人们去奉行,即“知、仁、勇”三达德。自孔子始,“知、仁、勇”思想便被儒家视为重要的行为规范和修养功夫。而《中庸》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把“知、仁、勇”思想所彰显的儒家精神内蕴向下落实,以便能够用其维系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保持社会的稳定。儒家“知、仁、勇”思想作为一种行为指导,其约束的对象是社会生活中的人,而人的天资与际遇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人们有相同的奋斗目标,即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进路。《中庸》这里所表达的也是与此相同的精神追求,即通过“知、仁、勇”三达德来修养自身,然后推而广之,去影响身边的其他社会成员,最后达到天下国家的安定与繁荣,这就合乎《中庸》所追求的最高层次的“道”了。
《中庸》的这段话语言虽然十分平实,内容却非常丰富,如果仔细推敲该段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能够指导我们人生实践所需要的深刻哲理,这就是儒家思想对人的精神价值及其人格生命的高度关注和肯定。
儒家思想有着强烈的“理性精神”传统,对中国古代社会影响至深。在这一思想取向的影响下,中国的先贤坚信,人类文明是人类自身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一步步地开拓出来的,并没有“神灵创世”的痕迹。因此,儒家文化对中国后世传统的影响始终不是神学的,而是“人文”的。在这种“理性精神”的影响下,儒家首先承认人的肉体生命价值,《孝经》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3]的传世名言。儒家也认为,人的生命意义不能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更重要的是,人应该从精神生命的高度理解人的价值。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被赋予了道德属性,“天生德于予”[2]。同时,人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他总是以自身为主体性去考察整个客观的世界,而这种主体性的存在依据便是人的道德本性。那么,儒家所认定的人的精神价值及其理想人格具有哪些德性呢?其实就是《中庸》所提倡的“知、仁、勇”三达德。正如南宋陈亮的观点,儒家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就是“智仁勇之达德兼具于一身的超世迈往之才”[4]。儒家把仁人志士对“知、仁、勇”三达德的努力体认视为实现其理想人格的基本途径,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生命如果要得到整体的展现,首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要积极要求自己在为人处事的时候要待他人以仁爱,最后还要努力培养如孔子“杀身以成仁”、孟子“舍生而取义”一样的勇气。至此,儒家把自己所倡导的精神内涵外化于世人的道德实践中,成为人们的日常行为指向,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所在。
《中庸》提出的“知、仁、勇”的思想,在儒家的开山之祖孔子那里被视为重要的思想范畴而多次进行阐释。在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中,“知”、“仁”、“勇”并举的情况出现过2次,即“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2]的著名论断。在《论语》中孔子并没有将“知”、“仁”、“勇”并称为“三达德”,但已经有视这三者为一个整体的意思了。而《中庸》第一次明确提出“知”、“仁”、“勇”为成就人类理想人格的重要德性,这三者更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知、仁、勇”作为一个思想整体,要求人们全面地培养自身的各种德性,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以“仁”为根基,“知”、“勇”为辅助,“知”是对“仁”的内在滋养,“勇”是对“仁”的外在彰显,“知”、“仁”、“勇”三达德共同推动人的德性的不断成长。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拥有“知”,也就是智慧,它使人能够积极主动地认识自然和社会,进而开始思考与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人生问题,不断探究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本质。南宋朱熹曾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2]而此“知”的第一要义就在于“学”,所以《中庸》说“好学近乎知”。在这里,“学”不仅仅是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人,涵养自己的道德品格。儒家认为,人的本性并无是非善恶之分,而由于先天气质类型的不同,人表现出不同的天赋与性格。但是,如果任由其本性自然生发而不加以引导,则会因为受到内心欲望和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使其向不利于德性成长的方向发展。因此,就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涵养自己的德性,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孔子就是一个非常重视学习的人,《论语》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而后亦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励志名言。孔子所言之“学”,虽然外在的表现形式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实质是蕴涵于“六艺”之中的精神价值追求。这种追求一方面在于古人趋善避恶的心理本能,进而转化为对崇高道德操守的推崇;另一方面则在于孔子自身的生命体认:世人理想人格的塑造是理想社会得以实现的基础,所以“修身”才能“治国平天下”,其主要表现是有教养的言行举止和对人的欲望的合理节制。总之,孔子及儒家认为人不能仅仅局限于“率性而为”,而应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通达人何以为人的道理,使自己性格中的不足之处得以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
儒家所讲的“知”,也即是做人的智慧,其全部内容及思想内涵皆依据于儒家“仁”的规范而显现其精神价值。“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所有道德条目的生长始基,也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仁”时说:“仁,亲也,从人二。”清代段玉裁注释:“亲者,密至也。从人二,相人偶也。人偶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偶,偶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5]这就是说,从字源上看,“仁”是用来解释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关系的范畴。《中庸》里将人世间最高的理念“道”归结为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这5种基本社会关系,这就从根本上把握了孔子“仁”的思想的精神内涵。孔子认为“仁者爱人”,“仁”的精神价值的体现在于人的情感的充分表达,儒家思想往往将维系社会关系的纽带归结为人们之间情感的需要与满足,这是人类社会最浅显、也是最深沉的互敬互爱之“情”。一个人如果对他的父母兄弟有“情”,就会对他们行以孝悌,对邻里、乡亲乃至社会他人有“情”,便会对他们行以仁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儒家思想中所指的“仁”并不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仁”的精神价值要通过社会实践来不断展现,从《中庸》“力行近乎仁”一语中可以看出,儒家关注的“仁”并不只是作为理念建构的哲学概念,更重要的是在日常具体行为处事中对“仁”的践行与体认。
由上述可知,“知”与“仁”均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道德范畴,旨在要求人从自己的本性出发,运用儒家所倡导的“仁、义、孝、悌”诸德目来涵养、扩充自己的善良本心和道德品格,积极塑造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而在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中,“勇”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格。在儒家提出的“勇”的思想具体包含了3层涵义:第一,“勇敢是出于保持基本的善的需要而抵制对于疼痛和危险的本能恐惧的道德力量。”[6]这种“勇”通常表现为人在面对外在危险时敢于作为的一种能力,往往与人对其自身行为的价值判断相联系,一般须有“义”来节制与规定。第二,“勇”的思想中亦包括一种敢于放弃的精神,对于并非关乎道义的原则性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较劲钻“牛角尖儿”,这时候可以果断地选择放弃,换一条思路思考,也许又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勇于选择放弃有时候可以为自己的心灵寻找一份安慰,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快乐。第三,从儒家修养工夫方面说,儒家“勇”的思想则表现为“完全着眼于个人内心世界的平和、宁静、坦荡,强调在危险与诱惑面前内心不为所动的‘定力’。”[7]从这3个方面,我们基本把握了儒家“勇”的思想内涵,认识到其主要作用在于为世人成就自己的理想人格提供连绵不竭的精神动力。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念逐渐发生了巨大变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8]成为现代社会的真实写照。在这个追名逐利的社会里,人们往往为了满足生计的需要而奔波操劳,也常常为了追逐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对精神家园的维护,精神空虚无所寄托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逐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里,儒家的“知、仁、勇”思想正可以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指导人们通过不断体认其精神内涵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从而重建自己的道德价值观。对于利益的追求是一种对外在价值的需求,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对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是背道而驰的,人们沉溺于有限的物质世界而不能自拔,并逐渐因为物质的匮乏而陷于纷争,至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这样人类社会逐渐成为一个“物化”的世界,人类的精神价值便无从谈起了。而儒家的“知、仁、勇”思想提出人与人之间应当用“情”维系彼此之间的关系,体现为一种深刻的群体本位意识,这也符合儒家所追求的“仁”的终极目标。儒家还发现,如果想要在复杂的社会中安身立命,仅有作为人善良本心的“仁”往往不够,还要有“知”(人生智慧)与“勇”(刚毅的性格)的辅助方可。有了“知”,人们才能真正地了解社会、认识自己,才能知道在人生的路途上应如何去行动;而有了“勇”,人们就有了积极践行“仁”的精神动力,不断彰显本性中的积极因素来完善自己的理想人格,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愿望。因此,儒家所言之“知、仁、勇”三达德的根本精神“乃是可以坚忍奋发,实践所有潜能,所以伟大的成就即是价值的实现,这就是人生之根本意义所在。”[9]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思想和特征,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虽然几经沉浮,但一直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心中,指引着人们走过一个个历史的“黑暗”,迎来一个个文明的“曙光”,儒家“知、仁、勇”思想在古代社会一直被视为重要的个人修养工夫和思想理念。到了当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居于统治地位,而中国社会也广泛与西方世界展开深入交流,中国人的价值观开始向多元化发展,儒家思想一度陷入低谷。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也使得中国人在人生意义问题上产生疑问,并逐渐迷失于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之中。检视当前社会,人们掌握的知识不可谓不丰富,学习能力不可谓不强,现代人也并不缺乏拼搏向上的“勇气”。但就儒家看来,如果没有“仁”的思想作为精神指引,人类社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实现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即所谓的“达道”,而作为个人的理想人格也不会得到完整的彰显。反过来说,儒家思想所期许的理想人格也包括个人道德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们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使自己在精神境界上达到足够的高度,然后通过不断践行来使这种道德素养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从而改善社会的精神价值取向。因此,重新发掘儒家“知、仁、勇”思想的精神内涵,为传统儒家思想注入现代因素,进而使儒家思想的精华在现代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变得十分必要了。
在儒家的“知、仁、勇”思想范畴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儒家在对社会道德观念的高度关注和提高人格生命上所体现的精神意蕴。儒家思想也正是因为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始终能够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和时代价值,这也就是我们重新整理、发掘儒家思想中积极因素的动力所在。也正是因为儒家思想将其“所有一般观念根植于对已存的习俗、学问和历史先例的缜密的研究之中,它独自许诺将个体完全一体化于他的文化、社会和宇宙之中,这一定是中国社会得以延续的秘密之一”[10],而儒家“知、仁、勇”的思想则在这个一体化过程中,不断与人的生命实践相结合,指引人们按照社会的需要编织自己理想的人生目标,并不断探求人生意义的最高境界。
[1]黄克剑,林少敏.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牟宗三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吕友仁,吕咏梅.礼记全译·孝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
[4]董平,刘宏章.陈亮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5]段玉裁,许惟贤.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7]陈立胜.《论语》中的勇:历史建构与现代启示[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4(4):112-123.
[8]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史记[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
[9]黄克剑,林少敏.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方东美集[M].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
[10]葛瑞汉.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M].张海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Contemporary value of the Confucian“Intelligence,Benevolence,Courage”
ZHONG Yin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Shandong,China)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firstly analyzes the meanings of a paragraph of the doctrine and then draws a conclusion that the“Intelligence,Benevolence,Courage”thought of Confucian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human spirit value and the personality lives.The purpose of this thought is to provide a philosophical guidance about the human practice of life.Besides,the author also fi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Intelligence,Benevolence,Courage”thought and their relationship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ideology,combining with the basic theory of Confucian thought.Through the analysis for the lack of moral beliefs,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this thought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spiritual realm and the moral values.
Confucianism;Zhong Yong;“Intelligent,Benevolence,Courage”;contemporary value
B21
A
1671-6248(2011)03-0058-04
2011-05-23
仲寅(1986-),男,山东济宁人,哲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