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研究维度辨析

2011-04-01 11:35
城市学刊 2011年4期
关键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界定

刘 超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如何定义,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两百年来,对此众说纷纭,使其成为了文学史上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其实,纵观整个文学史,浪漫主义的定义并不少见,高尔基认为“浪漫主义乃是一种情绪”,[1]波德莱尔认为浪漫主义是一种“感受的方式”[2]……各家各派对于浪漫主义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关键问题是,这众多的定义均有自己的独特学理背景和思维脉络,并没有一种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认可,对浪漫主义的新的理解仍然不断地推翻和颠覆以往的观念。

为什么浪漫主义如此难以界定呢?根本原因在于,浪漫主义作为一股文艺思潮,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构造出来的,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换句话说,浪漫主义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尽管具有历史的真实性,以及实在的作品。但是,如何定义、理解和阐发它却因为阐释者介入角度的不同、理论视角的不同而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因此,分析浪漫主义定义的维度和视角,特别是界定浪漫主义的方式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必要性。纵观浪漫主义的各种定义,可以发现阐释主体基本站在三个维度,分别为艺术维度,社会维度和超越维度。其中,前两个维度中国学者早有涉及,就超越维度来说,中国学者以往相对涉及较少。

站在艺术维度,通过艺术特点归纳与描述进行界定,是浪漫主义最常见的定义方式。朱光潜认为浪漫主义的特征是主观性、回到中世纪和回到自然,并在整体上形成对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抗。[3]茅盾认为浪漫主义的突出特征是理想化,具体来说就是“醉心于奇人、奇事、奇境”。[4]均采用此种方式。

艺术特点描述式的定义主要把目光集中于艺术作品内部,立足于艺术作品鉴赏、文本分析以及艺术史知识区分浪漫主义与其它文学流派。这种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艺术特点描述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和学习,应和了文学改造社会的实用性需要。所以,20世纪初期,在外国文学思潮大量引入的过程中,这种特征突出的描述性定义大行其道,并且成为了影响最大的界定文学流派和思潮的方式。其次,艺术特点描述式定义调节性强,内容界定灵活,针对性强。它绕过了复杂的不同国家的具体政治经济背景,不仅可以使人们迅速抓住浪漫主义文学的重点和关键之处,而且可以自我调节和突出某些特点,为我所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就是其中一例。

虽然艺术特点描述式定义具有一定的优点,但是其缺陷却是根本性的,即没有区分文学思潮本质和属性的不同。浪漫主义文学的本质是决定其与其它思潮不同的根本,也是对文学思潮进行定义的基础,而属性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和把握浪漫主义思潮,但是却不具有进行定义和界定文学思潮的合法性。基于艺术特点描述式定义将本质与属性混淆的根本缺陷,其具体又在几个方面表现出理论的贫弱和漏洞。首先,特点归纳随意性比较大,定义的客观性相对不足,可能会出现主次不分和以偏概全的情况。关于这点,白璧德曾经提出过尖锐的批评,“错误定义的丰富源泉是将一个多多少少有密切联系、实际上次要的事实群看做是主要的,例如,坚持将返回中世纪看做是浪漫主义的核心事实,而这种返回只是有代表性的,还远远不是独创性的现象。对浪漫主义的混乱且不完整的定义实际上就源于此——他们将某种虽然属于浪漫主义但并非占据核心地位而只是处于边缘的东西置于中心地位,这样,整个主题就都颠倒了。”[5]其次,浪漫主义的特点不断积累叠加会导致定义过于宽泛,并且极易被推翻和取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外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边界不停变动。为了避免定义之外的反例出现,则艺术特点的数量常常不断增加。到目前为止,关于浪漫主义的特点已经出现了几十个之多,如果硬性要求作品满足所有特征才能算作浪漫主义,则很多公认的浪漫主义经典甚至也不合要求。如果只满足其中几项即可被认作浪漫主义作品,则很多具有浪漫特征的现实主义甚至现代主义作品也可被划归进浪漫主义。同时,“任何一种特征都不可能套用在每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身上。提到任何一种特质,擅长驳斥的批评家都会指出一个不具备这种特质的浪漫主义者;他甚至还能举出完全背道而驰的例子。”[6]最后,艺术特点描述式定义会扭曲人们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本质的理解,使浪漫主义成为一种超历史性的、具有普遍性的文学创作方法,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学思潮反而被否定了和忽略了。因此,对浪漫主义进行定义必须超越属性的归纳和总结,进入到本质反思的层面,在更加广阔的理论背景中界定浪漫主义思潮。

社会维度是另外一个常见的定义浪漫主义的维度,即把浪漫主义思潮放到特定的历史、政治和经济环境之中,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界定其位置。例如,在雨果看来,文学的自由主义和政治的自由主义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硬币的两面,“艺术创作上的自由和社会领域里的自由,是所有一切富有理性、合乎逻辑的精神都应该同步亦趋的双重目的,是召集着今天这一代如此坚强有力而且强自忍耐的青年人的两面旗帜,……文学自由正是政治自由的新生女儿。”[7]

社会维度的定义同样有着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它突出了浪漫主义产生的具体社会背景,定义的客观性大大增强。其次,社会维度的定义有助于清理浪漫主义产生的来龙去脉,富于历史意味。浪漫主义“自始便和政治是连在一起的。但是,我们必须先按它的最根本的形式来考察它,即作为对一般公认的伦理标准和审美标准的反抗来考察,然后才能了解它在政治上和哲学上的影响。”[8]政治、伦理、审美和哲学在浪漫主义中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当我们清楚把握浪漫主义背后的社会关系和政治背景,浪漫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政治学以及同期哲学思想的关系也渐渐清晰了。

社会维度的定义同样也具有难以逾越的理论缺陷。最主要的,立足于社会维度的定义使文学思潮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浪漫主义成为了政治和经济变动的直接产物,文学内在的演变脉络被忽视了。艺术固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政治,但是政治和艺术的关系却不是如此简单粗暴的,“艺术在其实践中,并不放弃它自身的紧迫性,并不离开它自身的维度:艺术总是非操作性的东西。在艺术中,政治目标仅仅表现在审美形式的变形中。”[9]因此,社会维度的定义仍然没有抓住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本质,浪漫主义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深化。

欧洲文化衍生于“两希”文明,在古代希腊和希伯来人看来,世界是二元的,存在着两个平行的世界:可感的现实物质世界和超验的形而上世界。在超验的形而上世界中,蕴含着世界的真相和真理,它是终极价值的居所。古希腊的柏拉图哲学最典型地反映了这种二元世界观。启蒙运动之后,西方哲学家将世界分为精神与物质二元,精神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世界统一在了精神的权柄之下,于是进一步在认识论领域形成了主客体的对立。在古代纵向二元世界观体系中,人类的终极追求就是超越经验世界,进入超越境界,超越就是从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在近代横向二元世界观体系中,超越指的是从具体可感到抽象普遍,所以超越维度也就是具有价值终极性和普遍真理性的世界。

中国人的世界观是一元的。在道家看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演化出具体的世间万物,“道”与万物始终不停地互相流变和转化,并不存在另外一个超验世界。在儒家看来,天道和人道相通,《周易·咸彖》中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真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没有必要假设另外一个超验世界。所以,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尽管有超越的概念,但是仅仅指超越自身的主体局限,并无超验性的彼岸世界。李泽厚将中国的这种精神气质定义为“实用理性”和“乐感文化”,其对学术研究影响巨大。

各种文化思潮的变迁,各种文学样式、流派的更迭均受特定思维模式内在变动的影响。同样,学术研究方式的厘定也要立足于特定的文化思维模式,尽管每个学者在其细微处均有所不同。在西方,人们普遍接受作为真理和终极价值之居所的超验的世界的存在,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看法以及具体的研究因此也呈现出特别的样态。海涅认为“浪漫主义艺术表现的,或者不如说暗示的,乃是无限的事物”;[10]乔治·桑认为浪漫主义艺术“不是对于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11]亚·曼佐尼则认为浪漫派各家的共识是“诗歌的描写对象应该是真理”,[12]这些定义都立足于超越维度,以超越性的真理或者逻辑底层的真实作旨归,显示出了巨大的理论阐释力。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和文化气质,中国社会历史演变和学术研究传统均不同于西方。所以,当我们借鉴西方的研究路径时,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中国式的转化。特别就文学研究来说,1949年之后中国的文学理论深受苏联模式影响,反映论长期一支独大。经过80年代,刘再复掀起的文学主体性的讨论之后,情况有所改变。但是,实用理性的思维方式仍然占据文学研究的主流。类似西方,把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研究纯化为一种学术性的超越之思,仍然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

在文学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起,众多学者开始从现代性视角入手定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是正视超越维度的表现。现代性视角之所以能成为超越维度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外在表现,有着复杂原因。首先,中国思想文化和哲学中缺少对不变终极实体的执着追求,作为中国哲学本体论基础的“道”一般认为是一个虚体。其次,中国思想文化和哲学中缺少对逻辑概念的严格界定,作为中国哲学方法论的朴素辩证法对事物变动的关注远多于对概念定义确定性的关注。所以,相比西方把学术真理性建立于终极实体与逻辑,中国学者常把学术真理性建立于与历史事实的契合。当超越维度进入中国人学术之思时,超越即与历史相结合,形成了对现代性的普遍关注。现代性就是具有超验性的历史之思,一方面具有超验性。另一方面,现代性概念产生、发展与成熟的过程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建立过程,具有历史性。由此,在中国当前人文学科的研究中,现代性成为了一个热门视角。

立足于现代性视角定义浪漫主义同样既有优点也有缺陷。就优点来说,主要是深刻的理论性、高度的抽象性和普遍的适用性。现代性是对历史事件背后的规律的总结,立足于现代性定位浪漫主义不仅使其可以在历史事件和历史逻辑之间完美定位,而且也可以解释很多浪漫主义文学的研究难题。就缺陷来说,超越维度定义的问题主要是令人难以把握。“无限的事物”什么样?“理想的真实”是什么?真理如何界定?这些问题甚至比浪漫主义定义本身还要艰深玄奥,当我们把浪漫主义引向这些问题,引向非操作性的超越领域,容易使其“贵族”化。但是,无论如何,从整体上来说,立足于超越维度,特别是现代性视角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定义仍然是目前所有定义中最深刻的。所谓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本质也就是什么决定了浪漫主义的属性,决定了其产生和发展。当我们结合历史和现代性理论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进行反思,可以发现正是社会发展的深层脉络和逻辑促生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作为现代性反思和重构力量的产生,并且因此决定了其属性。

实际上,艺术维度、社会维度和超越维度的区分是一种逻辑区分。在实际的关于浪漫主义的界定中,比较有深度而且视野开阔的学者常常会将三者有机整合起来。韦勒克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认为浪漫主义者“全部认识到想象、象征、神话和有机的自然界的涵义,并把这种涵义看作是旨在克服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世界、意识与无意识之间分裂状态的伟大努力中的一部分”。[13]在这里,想象、象征、神话和自然界是对浪漫主义艺术特点的描述,韦勒克并没有把定义止于此处,这些特点被整合在一起指向了更加基础的思维方式的困惑和革新。艺术特点成为了一个突破口,定义随即被提升到了超越层面。这种贯穿艺术和社会并且具有超越维度的理论研究代表着人文科学研究的最高成就,也正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1] 高尔基.俄国文学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70.

[2] 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218.

[3]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726-729.

[4] 矛盾.夜读偶记[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58:73.

[5] 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3:2.

[6] 雅克·巴尊.古典的,浪漫的,现代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12.

[7] 雨果.《欧那尼》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3:121-122.

[8] 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213.

[9] 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上海:三联书店, 1989:177.

[10] 夏多布里昂.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401.

[11] 乔治·桑.魔沼[M].上海:平明出版社, 1954:8.

[12] 亚·曼佐尼.论浪漫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3:64.

[13] 韦勒克.批评的概念[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9:212.

猜你喜欢
文学思潮浪漫主义界定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学思潮和跨学科、跨文化研究——蒋承勇①教授访谈录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出版经济与文学创作
高血压界定范围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几个问题
中国女性主义文艺思潮的演变
法式浪漫主义音乐会登陆杭州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