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英姿
(凤城市水利勘测设计室,辽宁凤城118100)
凤城市位于辽东半岛东部,南与边境城市丹东接壤,自然概貌为“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地势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 242条,总长4 394.9 km,分属鸭绿江、太子河、大洋河3个水系。凤城市是辽宁乃至东北的暴雨中心,每年降雨量多达860~1 230 mm,加之河道比降较大,汛期洪水来势凶猛,冲刷性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对河道两岸耕地和房屋等造成极大的威胁和破坏。
为尽快改变恶化的生态环境,消除洪涝灾害,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社会和经济发展安全,凤城市突破传统河道治理模式,从防洪保安、维护生态的大局出发,走出了一条由被动防御性工程治理向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效益的主动生态型治河方向转化的道路。
传统河道的治理模式主要依赖工程措施,在河床两岸修建混凝土、浆砌石挡土墙或重力式土堤,土堤的护坡形式以干砌石或浆砌石为主,冲刷严重部位采用护岸丁坝。优点是工程较坚固,耐久性好;主要缺点是工程投资大,覆盖面有限;此外,由于工程措施是硬性的覆盖,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所以,对农村小河道全部采用工程措施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必要的,需要探索新的河道治理思路,使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走生态发展的路子。
凤城市在治河初期把治理重点放在水毁工程修复上,进行被动性防御治理。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工作思路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注重效益的主动性治理观念转变,加快了以城区河道综合治理为重心,以镇区政府所在地河流整治为重点的城镇高标准防洪工程建设。
流经凤城市市区的河流主要是鸭绿江二级支流草河及其支流二道河、二龙河。1985年7月凤城市遭遇了特大洪灾,崩堤溃堤13处,总长达5.9 km。灾后虽对城防工程进行了全面修复,但防洪标准低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根本解决。1998年以来,按水利现代化要求,创新治河理念,坚持“四高”原则,即“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按“五个结合”操作,即“治水与民心工程建设结合,治水与经济建设结合,治水与文化建设结合,治水与生态环境建设结合,治水与城市总体布局结合”,全力打造凤城市城市防洪工程建设。
首先,规划上突出高起点。邀请了沈阳建筑大学等省内外著名学者座谈,把城区河道治理与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与保护环境、保护历史人文特色等结合起来,很好地体现了“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五位一体的理念。已完成河道整治12.8 km,新建和加固防洪堤16.5 km。
第二,设计中突出高品位。体现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设计理念,彰显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护坡绿化、近水绿化、亮化等实现了“人、水、城”和谐共处。建立水面长5.6 km,水面面积达60多万m2,修建亲水长廊10多km,亲水建筑物和观光休闲平台等30多处,整体花岗岩装饰柱7根,柱碑上书刻当地历史沿革及名人大事记。
第三,建设中突出高标准。凤城市城区是丹东市防汛的十大险区之一,吸取1985年大洪水教训,按中等城市规划发展要求,设计洪水标准重点部位达到50~100年标准,其它部位也实现了近期目标30年标准。建设中无论从施工队伍选择、原材料采购、工程质量的监督均按高标准运作,达到了预期目的。
第四,管理上突出高效能。整个工程由市政府组织实施,市长担任项目总指挥,统一调度各相关职能部门。建设项目向全社会公开招标,严格按程序阳光操作,最后由专家组织验收,保证了工程质量。同时合理控制工程造价,严把工程概预算、财务评估、财务决算和调查审计观,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在实施中对流经凤城市区的三条河流——二道河、二龙河、草河采用了不同的结构型式和生态绿化手段。将位于市区中心的二道河清淤后建立梯级水面,两岸修建混凝土薄壁挡土墙和悬臂亲水平台,上部铺设腐植土进行分段绿化,选择适应本地气候条件的植物,利用乔木、灌木、花卉、草皮等组合成不同图案,注重层次、尺度和色彩的变化,将二道河打造成优美的水上公园,实现人水和谐;将位于二龙工业园区和城市入口附近的二道河支流--二龙河也采取工程措施和生态绿化相结合的作法,底部修建条形基础和砌石花池,上部采用与二道河相近的生态护岸的方法,将二龙河打造成凤城市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对于位于城区东部的跨市河流草河,集雨面积1 865 km2,河面较宽,约300多米,水量丰沛,主要采用树木绿化,左岸滩地较多,在坝坡和堤脚均种植树木,并与上游堤脚滩地内郁郁葱葱的树木协调一致。右岸环抱城市,且堤脚附近水深,所以其下部采用工程措施护堤,上部采用生物措施,从而实现生态平衡。
治理后的草河更趋于自然和大气,治理后的二道河、二龙河,白天水波荡漾,两岸绿草如茵,似多姿的彩带,飘荡在城市中间,夜晚在灯光映衬下,水面流光溢彩,城市夜景更加迷人。
对城区河道的综合治理,完善了城市防洪体系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凤城市城区防洪工程的建设,带动了镇区防洪工程建设理念的转变,通远堡镇、刘家河镇、赛马镇、石城镇等相继规划和建设了高标准的防洪体系。
凤城市在中小河流治理工程中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针,处处体现生态治河效果。凤城市属低山丘陵区,山多河多,河道比降和暴雨强度大,汛期洪水凶猛,小河道堤防水毁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年年修年年毁,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经过不断地实践,根据小河道有“怕冲不怕淹”的特性,总结出在小河道治理中采用堤前埋植柳干或栽植枫杨,堤后栽植杨树的护岸方法比较有效,虽然发生超标准洪水,出现漫堤现象,但没有发生溃堤现象,洪水过后,堤防依然存在。这种生态治河方式一种方式是在堤坡、堤顶、堤脚均种植树木,另一种是丁坝与护岸林木相结合,树种以枫杨、杨树、梧桐为主。经过近十年的推广应用,完成了以枫杨护岸为主的中小河流绿色屏障建设,收到了显著成效。
实施绿色屏障建设主要做法是:
第一,依靠政策推动中小河流绿色屏障建设。起初对实施河道绿化栽植给予补助,无偿提供苗源,镇村统一组织栽植,分段承包、管护。以后又陆续完善了相关政策:实行财政定额补贴政策,由市财政每年筹措50万元专项补贴资金,验收后按成活率进行补贴,标准为每株0.2元;新建堤防枫杨护岸林参照林业部门自留山管理办法,只准修枝打叉、平茬,不准随意砍伐;在规划区河滩造的固滩护岸树木,在更新采伐时,林业部门免征育林基金,实行行政事业收费全额减免政策;落实“谁营造谁所有”政策。
第二,依据规划促进中小河流绿化工作开展。规划中以防洪安全为主,同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栽植范围的确定必须保证满足行洪要求,在此前提下在迎水坡护堤地及堤后保护范围内按市场化管理,实行经营性承包,对人口密集区域按人、水、河、路、居等统一规划,整体布局,达到了人水和谐,涌现出了大梨树、桃李和小四台子等一批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
第三,依据制度保障中小河流绿化顺利进行。根据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层层签订责任状,对每处绿化工程进行拍照建档,具体任务由下而上落实到河流名称、具体段、长度、株行距、需要苗木种类及数量,并经严格检查验收。实施中严把质量关,从繁育、选购、运输到栽植,严格控制各个环节,并进行3次检查,确保成活率。
多年来,全市累计整治河道2 000多条,新修和加固堤防3 500 km,完成绿化河道近6 000 km,栽植各类苗木4 000多万株,全市中小河流绿化率达到78%,使沿河的3.07万hm2耕地,431个屯堡,8 512户群众得到了有效保护。
凤城市对山区河道治理新思路的探索实践,提高了城市和城镇的防洪标准,改善了城乡生态环境,实现了人水和谐,有力地推动了凤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