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建安
对于有效教学,有人下过如此定义:“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合规律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1]也有人指出,“有效教学主要是指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2]可见,有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是研究教学规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比较注重教学的有效性。在传统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往往以学术研究为主,整个课堂表现为教师独白式讲授。很多大学教师注重的是自己学术水平的提高与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学技巧的探索却由于教师精力的牵制或大学教师的角色期待等的影响而没有被纳入到教师基本素质提高的范畴。特别是在文学教学中,由于文学与我们火热的现实相距太远,不能简单快捷地顺应人才市场的需求导向,文学教学的有效性更加没有得到重视。而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所以,大学教师应当把教学视为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并认真搞好教学工作。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脚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更在于适应迅速变化形势的能力。大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以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近年来,由于大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大学教学的有效性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有效教学的模式尚处于探索之中。笔者作为大学文学教师,针对新世纪人才需求特点与大学文学课的特征,拟对大学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有益的探讨。
美国的奇克林和加姆森在1987年提出的本科教育的七条原则中,就提出了鼓励主动学习的理论。在信息化时代中,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而教师传授的知识终究是有限的,所以,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前题与实现学生成长目标的最佳途径。而问题意识是人类不断地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人类的社会文明得以进步的动力。被称为现代科学之父的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新的问题意味着看到一种新的可能性。学生带着问题意识学习,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的内驱力,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因解决实际问题而驱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文学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它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按照接受美学理论,文本就像一张布满空洞的鱼网,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省略和模糊之处,这些更有利于学生在其间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所以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的作家简介、作品背景介绍、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接中,从文本的间隙中发现问题。比如在对鲁迅的学习中,从鲁迅文本所镌刻的深重的民族心灵印记与锋利的文笔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追寻为什么?从而从鲁迅生存的时代背景得出鲁迅的时代意义。而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头27年以来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作品,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轰动一时与现在的常受冷落引导学生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等问题,从而从问题的解答中完成对红色经典作品的赏析与对其进行文学史定位。
所以,教师在文学教学中,要充分贯注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反映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独特的感悟、体验与理解。
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海量的知识,海量的信息给人们带来前所未有的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的发表条件改变了以往精英写作与精英言论的格局,从而使“凡人说话”成为可能。无疑这给大学文学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美国的奇克林和加姆森在本科教育的七条原则中,鼓励学生与老师接触以及鼓励学生间的互相合作成为首要的两条原则。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大学文学课程教学以其网络型的互动所产生的便利的传播与接受的条件,既可以形成师生间的互动,也可形成同学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面对互联网这个平台所提供的感情与信息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流,使讨论的问题日趋完善。这样,教师与学生得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灵感可以在合作的过程中得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相激相撞中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如对于艾青诗歌的教学。教师可以课前布置对艾青诗歌相关资料的搜索,培养学生对于网络信息的获取、加工、利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方案实施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会议驾驭课堂。可以设计将艾青的代表诗作的录音发到网上,让学生跟随录音仔细揣摩诗歌的情感表现与主题意蕴,然后通过BBS论坛的方式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发到局域网上与其他同学进行探讨。还可以根据自己对艾青的理解利用画图工具画出艾青的画像发到局域网与老师同学互相分享。这样,艾青的忧郁感伤、高昂雄浑与深沉睿智等各方面的个性特征都可以通过局域网呈现于师生面前。这种利用网络所产生的发展式与谐同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拓展学生阅读的深度,更重要的是在对作品的理解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所谓“探究”,具体到文学课的教学中,就是指对作品思想内容、人文精神的发掘、探讨和质疑,并有所发现和创新。可见,探究性教学目标就是使教学者关注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有助于学生成长”的有效教学目的。
在文学课的课堂操作中,教师可以以某一文本为触发点,向相关文本进行延伸。也可以以文本的某一句话或某一点为触发点,向相关文本或社会现实问题拓展,进行延伸教学。作为教学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当使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展开联想,以自己的心灵与作品碰撞,产生独特的认知。探究性目标下的延伸教学答案起点在文本之内,但终点在文本之外。
比如,在学习周立波小说时,可以联系我们现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拓展延伸。在孔子《论语》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的学习,在学生对于孔子的核心思想“仁”与 “孝”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联系小悦悦事件与“少年博士‘向钱看’”等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知社会现实,树立健康正确的人生观。
探究性目标下的延伸教学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信息、知识,帮助学生巩固、理解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这种教学模式不失为实现有效教学的一条可贵途径。
在教育方式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型人才的培养上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有效教学作为效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成为独立学习者的教学,正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文学课程的教学中,以有效教学的视野统领课堂教学,其功效正在被已经实现的社会价值所验证。
[1] 姚利民.有效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4:1.
[2] 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教育研究, 2007(6):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