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列辉,李凤英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作为一种数字化的信息交流系统,它日渐成为继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大众传媒后的新兴媒体。它所构建的虚拟世界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着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分析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利弊,探讨如何利用网络优势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工作颇具现实意义。
网络因其网页浏览、电子邮件发送、QQ在线聊天、实时网络游戏等功能的方便快捷,日益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和休闲的好帮手、好工具,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和迷恋。现在大学生上网人数多、频率高、时间长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和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和道德理念等形成的关联性越来越强。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认知情感、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其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并存。
(一)对大学生认知的影响
大学生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事物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认知的积极与否决定着个人的态度。网络为大学生自我认识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对自己的存在产生较全面的认识。网络环境下,平时被压抑的真实自我能够还原浮现,有利于主体对自我的评估,从而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尤其是在网络聊天中,人与人之间处于一种或真或虚的情感互动交流氛围中,大学生会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重新审视,有助于认知的健康发展。[1]但是,大学生如果无节制或盲目在网络中展示自我,那么,对他们也会带来严重损害。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甚至造成所谓的“认知麻痹”。而且,过多的信息在短时间爆发性的积累超过一定的限度以后,人就会产生心烦意乱,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对大学生们正常的思维会带来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他们思维能力钝化。
(二)网络对大学生情感的影响
大学生学业成绩、友情恋情、就业求职等都会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压力感、紧迫感和危机感。网络环境提供给大学生匿名的个人身份,使得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对人的约束限制作用减少,这为大学生焦虑的释放提供了足够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方式。学生可以在网络世界中宣泄压抑的情绪,表达现实中羞于表白的想法,“纵情”自我。这对于大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很大的帮助。有些大学生由于个性等原因缺乏真正心灵共鸣的朋友,容易孤独抑郁,在网络虚拟世界的“世外桃源”中,这些人可以放松自己,发泄自己的感情。美国社会学家谢莉特克尔称,在网上有意识地掩盖真实身份,易流淌个人隐匿很深的情感,有助于个体的健康成长。
但是,网络又是一个极易引发各种心理问题的策源地,一旦失控,大学生的不良行为和仇视、忌恨等心理问题就应运而生,从而导致情感的异化和迷失。
(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要求大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果没有角色扮演的锻炼和经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往往不会顺利。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角色锻炼的“实习场所”。大学生可以在网上自由地进行角色实践,学习、理解角色行为规范,体会角色情感需求,处理角色矛盾冲突。从而积累社会角色扮演的成功经验,使其能较快适应现实社会人际交往,处理现实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等特征,大学生可以在网上与网友大胆地倾吐自己的内心隐秘,压抑和苦闷,得到网友的热情帮助,舒缓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但是,在网络虚拟人际关系里,由于受一些心怀叵测的不法之徒散布反动、色情的言论和信息,传播腐朽没落的思想意识影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纯洁的思想受到污染而出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偏离。
(四)网络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网络给大学生人格优化带来了契机。互联网匿名性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锻炼和培养自己的胆量,尤其是在网络中大学生们可以自由无拘束地和异性朋友交往,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异性的人格特征,可以形成既具备强调控制、自我调节和自制的男性风格,又具有寻找主动情感表达和交往的温柔女性化风格的双性化人格。
毋容置疑,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剧,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值得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而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权衡利弊,利用网络化的优势来扩展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并提高成效。
(一)加强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自律力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比较娴熟,但对网络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带来上网冲浪的便利,同时也会给道德准则和人类正常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冲击的问题鲜有深入思考。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网络自律力,自觉抵制网络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做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严格要求,远离网络中的非法活动。
(二)加强网络心理教育,建设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各高校要全面加强校园网建设,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使网络成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搞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设是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当务之急。要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认可,就必须贴近大学生实际,贴近大学生生活。在内容选择和构建上应充分尊重他们的需求。因此,我们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建设的投入力度,在网站栏目形式内容的设计上,必须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精心设计和选择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大学生网络的利用效率,发挥网站的指导功能。[2]
(三)开展网络心理咨询,塑造大学生健全和谐心灵
网络心理咨询具有保密性、超距离性和平等交互性等特点。[3]我们可以利用在线进行心理咨询,开辟专门的心理医生栏目,遇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在这些栏目中得到有资质的心理专家提供的个性化咨询服务。同时可利用BBS和E-mail开展咨询交流与服务。
做好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人,在于打造和建设一支过硬的专业化高校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有效组织和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在网络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通过采用培训、外聘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同时,要建立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制度。帮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取得资质,积累经验,努力培养出一支既擅长网络技术又精通心理健康教育艺术的高素质大学生网络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1] 申小蓉, 李惠蓉.探索校园网络渗透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0(2):23-25.
[2] 匡列辉, 胡赛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研究[J].学理论, 2010(19):23-25.
[3] 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