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瑜
(西北大学 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水来自于大自然,她带来动的喧嚣,静的和平,还有韵致无穷的倒影。水是风景设计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为植物、鱼和野外生灵提供生存之地。水可能是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它极具可塑性,并有可静止,可活动,可发出声音,可以映射周围景物等特性,所以可单独作为艺术品的主体,也可以与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艺术品组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品,因此水景在公共艺术的范畴里,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早期水景大多与艺术品相搭配,所以其演变也是传统的、着重观赏的雕塑或神像喷泉、水池,进入与抽象造型相结合的水景,再进入到与周围环境相搭配的水景,以及能够让人亲近接触的亲水性喷泉。
正是水的这些特性,才表达出园林中水景的无穷魅力。作为园林中的独特一景——广场的水景景观一样也相应的有它独特的观赏价值。
广场是为了满足城市空间构图的需要,为市民提供一个交往、娱乐、休闲和集会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城市广场风热遍大江南北。形式多样,类型不一,主题丰富的广场建设项目真可谓是层出不穷。广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水,源于山谷,流经江河,汇入湖海,是大自然中最壮观,最活泼的因素。水更是水景的生命。在园林中那千姿百态的水,它的风韵、气势 ,它发出的声音,都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水景在表现园林美中,能够产生浩渺的空间情趣,为景观增添园林生趣。水景可分为静态水景和动态水景:静水是指园林中成片状汇集的水面,它常以湖、塘、池等形式出现。静水是无色而透明的。安详.朴实是静水的主要特点,它能反映出周围物象的倒影,这赋予静以特殊静观,给人以丰富的想象。水由于其特殊性呈现出多种景观,如色的景、风的景、光的景、冰的景等。这些自然之美,在阳光的辉映之下,更显得风采动人。但是由于广场在地形、地貌上较为开阔、平坦,因而在景观设置中,不常采用静态水景。
动态水景多数是人造的,也有部分来自大自然的种种水态。其中尤其以“喷泉”的形式最多,瀑布、叠水、水帘、溪流、壁泉也不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动态水景的 形式越来越丰富,如泻流、漩流、间歇泉、水涛以至各种各样的音乐喷泉等等,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几乎达到了人们随心所欲创造各种晶莹剃透的动态水景程度了。在众多的场所中,广场是最适宜于动态水的布置与表现的,尤其以喷泉的形式较多。喷泉在广场中为人们营造出轻松、欢快.、活泼的氛围,使环境充分的融入到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当中去。
喷泉是园林中常见的景观,主要是以人工形式在园林中运用,利用动力驱动水流,根据喷射的速度、方向、水花等创造出不同的喷泉状态。喷泉一般可分为:壁泉、涌泉、间歇泉、旱地泉、跳泉、雾化喷泉、小品喷泉、组合喷泉等形式。现在,我们主要认识在当代广场设计中应用较多的音乐喷泉。音乐喷泉是由电脑控制声、光及喷孔组合而成产生不同形状、不同色彩,配合音乐节奏而构成的综合水景。水的形态会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而跳起舞来,加上灯光照射,可以形成舞姿优美、色彩斑斓的多样喷泉。正如本文即将为你分析的大雁塔广场的音乐喷泉。由于音乐喷泉的声、光、色、形 俱美,常常作为风景园林的主景,或者设立专门的表演剧场,就如同舞台上的表演艺术一样,可以激起人们的沉思、咏叹、惊喜、雀跃的情绪而得到水景美的艺术享受。
审美是一种鉴赏认识活动。而水景是一种园林景观,要对水景审美,就要先了解对园林的审美。园林美是园林师对生活(包括自然)的审美意识(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和优美的园林形式有机的统一,是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的高度融合,是艺术表现力强的主要标志。
(1)观 欣赏艺术,首先要借助于充分的感受,人们总是从感性直观的认识开始。广场的水景布置是一种视觉艺术,因此,人们通过视觉鉴赏,但是又不单是一种视觉艺术,而且还涉及听觉 、嗅觉 、触觉等感官。
(2)品 对艺术品的观赏,人们一般都能达到,但是不少人可能就此止步,没有进一步的深化。而“品”则是观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 .思想感情等。运用联想 、想象 、移情 、思维等心理活动,去扩充 、丰富景象的过程,这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再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此阶段观赏者的联想、想象占主导的地位,也就是有赖于欣赏者的主体性的发挥。
(3)悟 审美的第三步为悟,是审美的更高层次境界。如果说“观”和“品”是感知,是想象,是体验,是移情,是观赏者达到物我同一的境地,那么,我们说“悟”则是理解 、是思索、是领悟、是观赏者从梦境中醒悟过来,而沉入一种回忆,一种探求,在品位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哲学思考,以获得更深层次的理性把握。
(1)观赏时机的把握。诸多景观在审美要求方面需要与时令配合,因季节气候 .时间的不同而达到不同的审美效应。
(2)观赏角度的选择。不同的观赏点,将得到不同的审美效果。我们可以以各种角度来审美,仰观它的立体够架,俯察其平面构图。宏观看整体,中观审其势,近观窥其巧,动观知其章法,静观通其精致等。
(3)想象力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审美是一项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在审美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与联系,才能使心灵自由自在地获得深远而广博的审美效应。扬州个园中的四季假山,以石笋示春山,湖石代表夏山,黄石代表秋山,宣石代表冬山,在神态、造型和色泽上使人联想到四季变化,游园一周,有历一年之感,周而复始,体现了空间和时间的无限,也充分展现了想象力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雁塔广场位于西安市著名的大雁塔脚下。南广场巍然耸立着玄奘的雕像。而著名的北广场是一处宏大的音乐喷泉广场,它北起雁塔路南端,南接大慈恩寺北外墙,东到广场东路,西到广场西路,东西宽218 m,南北长364 m,占地100余亩,建筑面积约11万 m2。整个广场由水景喷泉、文化广场、园林景观、文化长廊和旅游商贸设施等组成。整个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轴三等分,中央为主景水道,左右两侧分置“唐诗园林区”、“法相花坛区”、“禅修林树区”等景观,广场南端设置“水景落瀑”、“主题水景”、“观景平台”等景观。北广场目前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充分展示着北广场的现代魅力。北广场还是亚洲雕塑规模最大的广场。两个百米群雕、八组大型人物群雕和40块地景浮雕全部围绕大唐盛世展开,它将不仅是全国最好的广场之一,更是全国重要的唐文化广场。整个广场是全亚洲最大的主题文化广场。
大雁塔是大雁塔广场的主景之一,始建于公元652年,凭借其悠久的历史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广场增添了别样的生趣。它与广场上的水景巧妙的结合,可谓是现代与古朴的完美融合,不仅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而且还让人们在思想上畅游于华美的幻觉之中,有一种“梦回大唐”的感觉。
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巍巍大雁塔,华丽的灯光昭示着繁盛与辉煌,仿佛又回到了强盛的大唐。此处借景的应用,将大雁塔与广场巧妙的融为一体,整体的感觉顿然而生,而不再是唯塔独树时显得那么“孤单”。
由于广场近乎11万m2,如此之大的面积,当然少不了,敞景在广场布置中的应用,而所谓敞景是指景物与视线完全不受约束与限制,视线开阔,成一览无遗的景象。远观大雁塔,我们的视线会聚焦于塔尖,如此一来,给广场骤然增添了些许空间的感觉,好象塔身正是天与地的支柱,这样精心的设计真是用心良苦。
大雁塔广场的喷泉,作为主要的人造景观,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和最大的水景广场,多姿多彩的水景造型,加上变换多端的灯光照射,真是美论美焕。景观的造型多数以流线型为主,此起彼伏,变换多端,与周围环境很好的融合。而其本身富有的运动感、时代感与水结合,配以灯光、色彩、音乐以及大雁塔的辉映,活灵活现的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唯美的画面,置身其中,真是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除了中央的大喷泉之外,外围还有一些小水池,也有的做了喷泉,在这样一个小的环境中,设置喷泉,虽然说没有中央喷泉造型的多姿多彩,但是它却对中央喷泉起到了一定的陪衬作用,同时也为小环境增添了景观色彩,使整个景观更加符合总体的规划要求。大小喷泉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景观浑然一体。以小衬大,以水显水,主次分明,彰显人工造景之魅力。水体的造景,在水形、水色、水声、水味等方面都具备非常浓厚的审美特质,使水体的艺术表现具备了全方位的展示。而广场作为展示平台之一,它能够调动人们的审美情绪,而喷泉,尤其是音乐喷泉,更能够给人们展示这些水的特质。伴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水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姿态,加上灯光的装扮,所制造出的那种不可一世的气势,必然注定了它才可以作为广场的主角。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遐想与思考。
红花还需绿叶衬。美丽的大雁塔广场当然也离不开其它要素的陪衬,比如象一些建筑和园林小品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
大雁塔广场向世人展示的是以现代与唐文化为主题的景观广场。进入北广场,有两个万佛灯塔高9米,与大雁塔遥相呼应,灯塔造型雄壮、夸张,体现唐代审美精神;塔身设计借鉴敦煌莫高窟的形式来表现佛教题材。八个6 m高的大唐文化柱运用莲花宝座、佛寺塔顶、唐式吉祥纹样等符号语汇来体现唐风唐韵,使大唐文化佛教经典诗文、佛家偈语达到了完美融合。
此情此景下,如果你身着唐代的服饰,就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一下子回到鼎盛的大唐,真是别有一番风味。而这些建筑的设置,也离不开与广场水景的合理搭配。由于广场的设计以现代和唐文化为主题,因此,在这种古今结合的景观中,两者相互的陪衬,不同的景观展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却都是在为共同的主题服务。
同样的,园林小品作用也不可低估。象各种雕塑,地灯等,它们在造景及体现主题上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些还都同样体现着广场的主题,将唐文化用逼真写实的雕塑手法展现在人们的面前,用它们来烘托唐文化的雄浑博大与意蕴悠深。而这些都是作为水景的配景,来增添景观的艺术色彩和文化内涵。地灯的使用,使大雁塔广场水景更加的华丽,在某种程度上,它对水景有一定的呼应作用。
在北广场主水景两侧设立有带状广场,它以唐代文人及著名诗句为意境,通过竹林.芭蕉等植物,把诗.风景.人生.社会相联系,通过隽永的意境美构建出唐诗园林广场宏观的韵致,也展现了北广场的多元文化内涵。而这些植物又与广场的主景——水景和大雁塔,恰当的结合起来,既表现了自然之美,又体味了人工造景之美。用纯朴的艺术语言,引导游人进入一种优美之意境。
大雁塔广场的园路,将广场合理的分割成为规则的区域,根据不同的造景需要,园路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客观上决定了水景的造区域。而大雁塔北广场在地形上也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它的南北高差9 m,分为9级,由北往南拾级而上,每个踏步为5级,形成对大雁塔膜拜的形式,意为“九五之尊”。广场整体设计概念上以突出大雁塔慈恩寺及唐文化为主轴,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构成,通过中央的水景布置,将广场有机的串联起来,并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水景在整个广场的设计中,始终占据着主要景观的地位。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水景,那么大雁塔广场将会是怎样的景象,是否还能展现现代与古朴的文化意境,是否还会成为旅游的热点,是否会成为古都西安的一张名片,是否会成为西安人引以自豪的资本,我想答案是明确的。
大雁塔广场是以大雁塔、大慈恩寺为核心,以唐文化、佛文化为主题的盛世景观,整个广场的设计紧扣曲江“水”的主题,以塔为魂,以水为脉,通过一系列景观与建筑的组合,营造了独一无二的世界奇观。它追求塔的动静和谐之美;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表现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变幻;舒展如画般的城市意象;东西对称,水流中阔,遥接塔(大雁塔)与宫(唐大明宫)的通视走廊;树列方阵,九宫格局,大唐长安的里坊布局如现眼前;三园拱卫,三景联动,一幅“曲江水满花千树”的锦绣画卷;大雁塔无法复制,大唐文化广场便也无法复制。景观艺术化,艺术景观化,大雁塔广场集众多文化和景观构件之大成,游历广场,一种感动,一种自豪,一种激情油然而生。
对广场水景的审美,要做到对水的形 、态 、色 、势 、声 、味等方面的把握,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要有相匹配的心态准备。对水景“境”的领会,必须“物”有延伸,它有两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形的延伸,主要表现在景物的相互关系的处理上;其次是气脉的延伸。主要表现在水体整体布局和水体主题的综合表述上。要由景生情,情景相融。审美心态的准备重在懂得因情迁想,可以运用转态、比拟、移情、通感、补虚等的品赏方法,帮助我们对水景进行审美,从而感受景观之美、园林之美、艺术之美。
[1]过元迥.园林艺术.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5.
[2]胡长龙.园林规划设计.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3]衣学慧.园林工程建设技术丛书-作品鉴赏.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4]毛培琳,李雷.水景设计.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7.
[5]张志全等.园林构成要素实例分析-水体,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6]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8.
[7]毛培琳.喷泉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8]曾坚.水景游赏与信息构成.建筑学报,1998.8.
[9]万叶,叶永元.园林美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2.
[10]余树勋.园林美与园林艺术.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