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臣
(菏泽学院 社会科学系,山东 菏泽 274015)
综观全球,要想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和强国,强大的海上力量必不可少.美国知名学者莫德尔斯基基于长周期理论和海权关系考察后,提出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其一,现代世界体系中,世界领导者无一例外都是海洋强国,对海洋实施管控;其二,世界领导者地位的变化与海权的分配状况密切相关.因此他提出的世界强国标准是:一国在周期的初始阶段所拥有的海军总开支和战舰吨位必须和其他全球大国海军力量的总和相当.由此他判断1494年以来的五百余年称得上全球性大国的只有9个国家,其中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成为世界的领导者.[1]近代西方大国兴衰历程表明,海洋兴则国强,海洋衰则国弱,一国强有力的制海权是近代民族国家崛起的必由之路.
新航路的开辟预示着人类真正开始迈入陆权和海权并立时代.从近代海洋霸权的更替来看,第一波海洋霸权国家是葡萄牙、西班牙.海洋国家的天然优势和对东方财富的追求,使得西、葡两国成为近代人类跨越海洋天险、向海洋进军过程中的领跑者,也是最早拥抱海洋、控制海洋、掌控世界贸易和财富的国家.作为民族君主国的西、葡两国正是凭借海洋通道和洲际性远洋贸易使得海外财富源源不断流向本国.西、葡两国在海洋上的成功和凭借海洋迅速成长为海外殖民大帝国的事实,让其他民族君主国家认识到控制海权的重要性.1588年英国皇家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班牙海上霸权急剧衰落,英国迅速发展成海洋强国.继西、葡霸权衰落之后,"海上马车夫"荷兰快速崛起,优越的海洋地理环境和大西洋航路中心地位造就了荷兰发达的海运业和阿姆斯特丹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由此控制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海上贸易船队和制海权,称雄于17世纪海洋舞台.17至19世纪,英国通过不断的海上争霸战争击败荷兰、法国等最主要的海上竞争对手,以绝对优势的海军力量成为世界海洋霸主,控制着世界贸易和财富流向,成为第二波海洋霸权的最终胜利者,乃至19世纪中叶达到了所谓"不列颠帝国治下的海上和平".进入20世纪,美国快速崛起,二战以后更是以世界超级大国地位、两大洋的天然安全屏障优势、正确的海洋战略运用和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历练而确立起来的超一流海军力量,续写了海上帝国不列颠之后的辉煌海权史.20世纪后半叶至今,美利坚民族延续了海洋霸主的不老神话,再次开创"美利坚帝国治下的海上和平"时代.
追寻近代西方大国崛起之足迹可以看到,崛起中的大国无不重视对海洋战略要冲的控制,运用海上武装力量即强大海军力量来确保海上利益和国家利益,通过一系列的海洋争霸,最终确立起强大的制海权.海洋孕育大国和强国,强国必须掌控海洋,这是对"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海洋贸易和世界贸易,进而控制世界财富和掌控整个世界,最终成为海洋的主宰"的最好诠释.
当代中国要实现和平崛起,应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借鉴西方大国和海洋强国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吸收近代传统海权理论精华而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海权理论和海洋大战略.
(一)积极构建当代中国海权理论与海权战略
近代海权发展史告诉人们,当代中国海权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依托.当代中国所追求的海权应当是通过海军战略和海洋战略,形成自己的海权战略选择,打造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现代化远洋海军,拥有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和统一能力,控制海洋战略通道能力,捍卫中国海洋主权能力,通过海洋开发、发展海洋经济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发展全局的能力,实现以陆制海、由海向陆的能力.近代海权理论的鼻祖、美国著名海军战略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认为,"海权的历史,广义来说,涉及了有益于使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2]2,可见海洋关系民族的兴衰存亡.马汉对近代以来的强国进行了研究,特别考察了英帝国崛起历程中制海权的重要性,认为一国海权发展受制于六个基本条件:地理位置、自然结构(包括与此相关的大自然的产品与气候)、领土范围、人口、民族特点以及政府性质(包括国家结构).[2]38在这六个基本条件中,一国政府对待海洋之态度和对海权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民族国家最终能否成功崛起.与近代传统海权理论不同的是,新时期中国海权理论已经超越攻击性极强的西方传统海权理念,在确保海上力量(海军和各种海洋执法力量)有效保障海洋权益、具备较强的海洋控制力的同时,主要通过和平开发、和平利用海洋,维护和谐海洋秩序,构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防御性海权战略和海洋权利观.
海洋资源是地球上除陆地资源之外最重要的资源,人类有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权利.就海洋权利和海洋权力两者概念之区别与联系,张文木指出,当主权国家出现后,海洋权利自然成为国家主权内涵的自然延伸,这样从主权权利的捍卫中引申出具有自卫性质的"海上力量"和"海权".他认为当代中国的海权是一种隶属于国家主权的海洋权利(the sea rights)而非海洋权力(the sea power).[3]中国海权是为了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而存在的,因此中国海权是有限的,以防御性为主,以捍卫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而非争夺海洋霸权,挑战霸权,成为海洋霸权国家.从近代西方大国崛起历程看,对强大海权的争夺无不是通过赤裸裸的争霸战争来实现的.就当代中国海权的目标和特征,张世平在其撰著的《中国海权》一书中,围绕"海洋、海权、海军"三个基本问题全面阐释了当代中国海权理论,提出了狭义海权理论和广义海权理论,阐释了海权的四要素:海军军事力量、海上实体、海洋开发和海洋法制,认为中国海权所追求的不是海洋霸权,而是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海洋权力.[4]
(二)整合各种海权资源,积极实施国家海洋大战略
新中国成立后的数十年延续了中国传统的内向型陆权思维和战略,没有形成一整套思维清晰、陆海统筹的外向型海洋大战略.国家决策层面海权与海洋战略模糊与缺失,国民社会层面海洋意识淡漠和不足,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国成为海洋强国.
近30年来,中国的岛屿主权和海洋资源不断被东南亚邻国侵占,特别是南海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诸多岛屿不断遭瓜分、蚕食,严重损害了中国海洋主权.南海作为事关中国领土主权的核心国家利益,也是中国海洋生命线之咽喉通道,中国应当而且必须在南海岛礁加强军事存在,在现实控制中的岛礁之上加强驻军,在西沙、南沙群岛适宜岛礁修建军事机场、港口等设施,在东海、南海深海定期进行海陆空联合军演.这些都将是强化制海权的必要手段.存在即被感知,要让染指中国海域主权的邻国和有意将南海主权国际化、复杂化甚至是遏制、围堵中国崛起的大国明确感知中国强有力的军事存在和坚强的国家意志,增强对周边侵吞中国海洋资源国家的战略威慑力.
郭亚东认为,中国当前应迫切从三大方面来解决南海问题:一是制定南海资源开发战略,鼓励中国企业对南海油气资源和渔业资源进行利用和开采;二是提高南海地区海洋执法力度,坚决与侵犯我国海洋权益的不法行为作斗争;三是加强在南海岛礁的军事存在,为从根本上解决南海困境做好军事斗争准备.[5]在笔者看来,要破解南海主权纠纷僵局,除上述三点外,更需要祖国大陆与台湾当局的联合努力.南海主权事关中华民族全体利益,在海权冲突和危机的时代,要有效捍卫海洋主权,需要海峡两岸决策层凭借高超智慧和超凡勇气,摒除政治偏见,尽快建立一种两岸高层政治对话与合作的长效机制,共同应对中国日益加剧的海洋主权危机.在加快推进两岸高层政治对话的基础上,实现两岸军事联动,依靠两岸海军力量共同应对中国海权危机与冲突,反制周边邻国对中国海洋资源和岛礁的侵吞,实现保卫南海主权的最高目标.
在2010年中日钓鱼岛撞船事件中,中国政府在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上采取了前所未有的强硬态势,更是派出中国装备最为先进的南海巡航编队之渔政"巨霸"311船首航钓鱼岛海域进行巡航执法,维护海洋权益并使巡航执法常态化,彰显了大国捍卫海洋主权的决心和意志,被看做是中国外交风格日趋走向强硬务实之体现.中国海上执法力量定期巡航东海、南海,也充分预示中国向构筑"和平海防"体系迈进一大步.
1.加快整合各种海权资源,筹备和建立国家级海洋战略委员会
为有效捍卫中国海洋主权,将海洋安全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有必要建立直属国务院或中央军委的大部级海洋战略发展委员会.早在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相建海就提出中国要重新认识海洋,海洋系国家重大利益所在,要从战略上高度重视海洋,作为海洋战略,最低应该是国家层面上的"国家海洋计划".[6]目前世界各主要海洋强国及临海国家,出于对领土主权保卫、地区事务领导权争夺、海洋资源瓜分,以及对战略资源、能源通道的控制等国家利益考虑,无不制定和积极实施利于本国的海洋战略.譬如作为海洋大国和海洋强国的美国长期以来对海洋十分重视,早在2001年就成立了海洋政策委员会,2004年提出了"21世纪海洋蓝图"报告,并成立了隶属总统办公室的部长级海洋政策委员会,全面反思数十年来的海洋政策.[7]曾经的海洋强国俄罗斯也出台了2009年海军战略和"2030年俄罗斯大陆架调查与开发计划",以图重振海权强国.此外,日本、印度、韩国、越南等国也都积极推进自己的海洋战略.[8]
目前中国严峻的海权形势与中国海域管理各部门长期以来各自为政、不能整合为强大"战力"有很大关系.中国维护海权的力量,除正规海军力量之外,还包括国家海洋局下属的海监队伍、农业部下属的渔政队伍、交通运输部下属的海事机构、公安部边防管理局海警力量、海关总署下属的缉私队伍等.中国在海洋管辖和管理上是典型的"五龙治海"管理格局,职能与管辖权重叠导致效率低下,资源严重浪费,难以独立应对和处理大规模海上冲突与危机,更难以有效捍卫海疆权益.就海洋管理机制和机构改革问题,海军少将尹卓曾在2010年两会提交的议案里建议成立由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牵头、国家发改委和总参谋部组成的国家海洋战略研究制定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相关部委、总参和海军部门研究落实.[9]目前中央高层已经着手进行各部门资源整合,以便形成更加有效独立的海洋维权机构.海洋维权机构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加强统筹整合,快速形成合力,铸就维护中国海洋主权之利剑.在未来,将五大海上执法力量高度整合为一支装备先进、独立而又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类似美国"海岸警卫队"的海上准军事部队是必然选择,担负海军部分职能,战时配合海军协同作战,和平时期进行巡航护航,特别是在远海担负起维权护渔重任,保障海洋权益不受侵犯.
2.海洋大战略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中国需及时而尽快出台国家级整体海洋发展战略议题,海军少将尹卓在其2010年两会提案里通过数据说明了海洋经济对中国的重要性.2001年中国海洋经济占GDP总量的3%,而到2009年海洋经济占GDP总量的9%以上.按照国际通行说法,海洋经济占到GDP的5%以上就意味着迈入海洋经济大国,占到GDP的10%~15%就是海洋经济强国.他同时指出,我国正向海洋经济强国靠拢,但是必须制定自己的包含国家海洋发展和海洋安全的双重海洋战略.[9]中国的海洋大战略应该而且必须包含这样几个层次:
第一层次,海洋国防安全战略层面.建设以航母为核心的现代化海军,拥有强有力的海洋控制力,成为捍卫海洋主权的国之利器.经济全球化时代,海洋承载着中国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当代海军的重大使命除保卫本国海域安全、维护本国海洋权益之外,还要切实承担起保障中国海外利益、保障海上生命线和中国商船海上运输安全的重要责任.著名海军战略问题专家倪乐雄认为,从中国已经从内向农耕型转成现代海洋国家来看,领海和沿海资源的保护、海上生命线的保障、海外利益的维护、对潜在国际敌对势力的威慑等,这些实实在在的需要形成了我们对以航母为核心的远洋海军的呼唤,总之,航母和远洋海军对我们来说不是扩张的需要,而是保卫国家和民族生存的需要.[10]在当代要想拥有全球性的强国地位,拥有一支具有强大制海权的海军虽不是充分条件,但却是必要条件.中国国防部长梁光烈2009年3月会见日本防卫大臣浜田靖一时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11]因此建设一支以航母为核心的现代化海军舰队,积极走出近海,冲破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美日海军同盟对我海军的封锁,走向远洋,是保障制海权之必需,是海洋大战略之倚托.
第二层次,加快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和建设海洋生态文明.将我国沿海省市近海开发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龙头和重心;积极推进以远海、深海开发战略为长远目标的海洋大开发战略,特别是要将东海和南海油气田开发提高到国家战略安全和国民经济发展新高度,是当代中国海权战略的内在必然要求.中国南海海域石油储量丰富,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8]中国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提出在南海海域主权争议区域与相关邻国实施"主权归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海军力量的弱小,以及长期以来上至国家下至国民层面海洋、海权意识的淡薄等原因,以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成为我国长期搁置,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邻国大力开发、抢先占有岛礁、开发海洋油气资源等的局面,形成了当下日益糟糕的海洋主权、资源纠纷现状.严峻的海权形势迫使近几年国家高层对海洋安全与发展日益重视.2009年国家通过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战略规划,将开发南中国海岛资源上升为国家战略.2011年"十二五"规划伊始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战略是第一个获国务院批复的国家级海洋开发战略,紧接着《浙江海洋经济开发示范区规划》再获国务院批复.这两大国家级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举措,将会带动更多沿海省市向海洋进军,充分显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已经明确将以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为核心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以陆促海、以海带陆和陆海统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海洋大战略中的核心.
第三层次,以海洋战略服务于振兴中华和生态文明国家的创建.海洋战略必须服务于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纳入中国国家发展大战略格局之中,最终使得大海洋战略与国家发展大战略、海洋安全战略与国家安全战略密切配合而协调一致.中国既是大陆国家又是临海国家,漫长的陆上疆界和海上疆界决定了大陆和海洋对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同等重要.传统的以大陆战略为主导的陆权思维和忽视海洋战略的国家观、发展观和国防观,导致中国近代海权丧失和民族危机屡屡来自海上.因此在海洋经济、海洋文明时代,陆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应并驾齐驱,陆海战略统筹发展方是国家发展之大智慧.海洋孕育着无穷尽的生物、矿产资源,无论从现实和未来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为子孙后代谋福利层面还是国家安全依托层面,都没有理由不去高度重视海洋、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和保护好海洋,建设好海洋生态文明亦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型国家之应有之义.
透过对西方大国海权兴衰史的考察,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和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努力构建自己的新海权理念,作出自己明确和现实的海权战略选择,
实施中国的海洋大战略时不我待.因此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大步骤是积极向海洋进军,充分运用海洋大国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整合海权资源,培育国民海洋思维意识和海洋心态,发展海洋文化,实施海洋战略.跨越陆地走向更加广阔的海洋空间是中华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
[1]宋德星,程 芬.世界领导者与海洋秩序---基于长周期理论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7(5):102.
[2]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M].安常容,成忠勤,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3]张文木.中国海权的概念及其特征[N].学习时报,2009-10-17(007).
[4]鞠天相.研究海权理论维护海洋权益---《中国海权简评》[N].人民日报,2009-09-25(015).
[5]解放军学者:应为解决南海问题做好军事准备[EB/OL]. (2010-05-05)[2011-03-23].http://news.163.com/ 10/0505/10/65TNVF6J00011MTO.html.
[6]田小明.海洋战略,一个必须直面的话题[N].中国海洋报,2005-03-18.
[7]高祖贵.海权争夺长期激烈 中国很不利[N].世界报, 2009-09-09(010).
[8]陶 春.需要制定海洋战略[N].学习时报,2005-07-18 (007).
[9]胡雪琴,尹 卓.我为何提议制定国家海洋战略[J].中国经济周刊,2010(9):42-44.
[10]军事专家:南海争端警示中国有必要拥有航母[EB/ OL].(2009-03-21)[2011-04-23].http://news.ifeng.com/mil/4/200903/0321-342-1070765-3.shtml.
[11]国防部长首度表态: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EB/OL]. (2009-03-23)[2011-04-23].http://mil.news.sina. com.cn/2009-03-23/071754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