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孟春
(广西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545000)
近年由于受到市政府的高度重视,马铃薯逐渐成为柳州市冬季农业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柳州市充分利用冬闲田,引导农民发展马铃薯生产,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因栽培技术、脱毒种薯供应等原因导致柳州马铃薯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不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柳州市一直有冬种马铃薯的习惯,但种植分散、面积小,年种植面积只有1 333 hm2,没有形成规模,且因管理粗放、栽培方法落后导致种植效益不高,马铃薯产业发展受到限制。但自从2005年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新技术获得成功后,使柳州广大群众对该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掀起了冬种马铃薯的热潮。2006年因未受霜冻为害,冬种马铃薯获得成功,2007柳州冬种马铃薯的种植面积高达4 000 hm2,比2006年翻一番。
马铃薯传统的种植方式多为露地常规种植。近几年来,柳州推广了一系列种植新技术,农民采用免耕、三避技术、间套种技术以及稻草还田,不仅节约劳动力、减少成本、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增加土壤肥力、提高经济效益。
柳州市冬种马铃薯以鲜销为主,种植成本一般每667 m2在800~1 000元,其中薯种400~450元、人工费150~200元、肥料农药250~300元、机耕80~100元,按照每667 m2产量1 000 kg,市场收购价1.5元/kg(统价)计算,平均每 667 m2产值可达1 500元左右,除去种植成本,每667 m2可获纯利500~700元,土地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得到提高。
近几年来,市政府非常重视冬种马铃薯的生产,拨付专项资金支持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此外,还向自治区有关部门申请,获得了上一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专项资金用于脱毒薯种和肥料补助,大大提高了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柳州市种植马铃薯,一般在翌年4月左右收获上市,而此时,广东上市的马铃薯处于销售尾声,毗邻的云南、贵州马铃薯则要在6月才上市,且此期正值全国马铃薯上市淡季,因此市场需求量大、销路好、价格高、经济效益好。
柳州市利用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推广“一年三熟三免耕”模式,且利用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省工、省力,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了土地的综合利用价值。
柳州霜冻时间一般为12月25日至翌年1月15日,若没有把握好冬种马铃薯播种时间,当此期幼苗出土时,易遭受霜冻为害。其次多数农户习惯传统的、落后的种植方式,因切薯时没有正确的消毒与分类摆放,种植密度、深度和施肥方式不科学,导致马铃薯出芽率低;加上种植后期,缺乏水分管理、病虫害防治等科学管理技术,导致马铃薯的产量与质量下降。
品种的适应性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来年的春耕生产。一直以来,农户种植的普通种薯抗病能力差、产量较低。目前引进种植的东农303、费乌瑞它等品种,虽适合我市种植,但因优良的脱毒种薯供应紧张,种植面积受到制约。
我市马铃薯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为主,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生产投资大、风险大;农资价格和人工价格的涨幅过大,成本增加,农民投入(特别是肥料)相对减少,直接影响到马铃薯的生长发育,造成马铃薯产量下降。再者,缺乏销售经纪人,投资回报难以得到保障;经济效益低,严重影响柳州市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全市可利用冬闲田、中稻田、畲地种植及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北部县以中稻田秋种或冬种为主,南部县以冬闲田冬种为主,结合套种发展马铃薯种植。秋种于9月初播种,12月采收;冬种12月中旬播种,翌年1月中旬以后出苗,有利避开霜冻期。
通过引进、筛选,在熟悉掌握各品种特征特性以及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选择好品种,推广适合我市种植的如东农303、费乌瑞它、大早白等早熟脱毒优良品种,逐步淘汰传统普通型种薯,加强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种薯。
通过推广、普及“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三避技术”和“间套种技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质量;在马铃薯种植前期,开沟、盖土、施肥等采用机械化操作,减少劳动力投入,达到节资增收的效果,增加效益。
通过土地流转,发挥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连片大面积、规模化种植马铃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市冬种马铃薯的生产,增加农民收入。
由政府出面或农业部门牵头,组织具有代表性的马铃薯种植大户(或经纪人)成立马铃薯流通协会,负责协调、组织马铃薯及其他农产品的统一收购、销售;或采用“公司+经营网(农产品经纪人)+农户”的订单经营模式,确保马铃薯种植户的收入。
马铃薯大面积种植风险大,为规避风险,在原有补贴标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冬种马铃薯的专项资金扶持。加强宣传、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工作,通过农业技术部门积极组织农技干部下到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及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做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促进柳州市冬种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苏章标,梁智伟,陈福.中山市冬种马铃薯生产现状、发展潜力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