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富 傅秋燕
(长兴县图书馆 浙江湖州 313100)
陆羽《茶经·八之出》是专门评价唐朝时各地茶叶产地以及等级篇章,其中对浙江省湖州长兴所产茶叶记述最详。原文为:“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乌瞻山、天目山、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
原文记录浙江长兴唐朝时茶叶产地共十处:依次为:顾渚山谷、乌瞻山、天目山、(吴觉农编《茶经述评》不同于四库全书版本,此处非乌瞻山、天目山,而作山桑、儒师二寺)白茅山、悬脚岭、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依据清朝同治版《长兴县志》,长兴昔年的十处茶叶产地今址,今摘录并考证如下:
1、顾渚山。在县西北四十七里,陆羽曾置茶园,作《顾渚山记》两篇。
2、乌瞻山。有二岭,在县西三十里,高八十丈,周二十里,峰峦秀拔,最为陡峻。亦宜茶,名“云雾”。
3、天目山。(此处天目山当为长兴县境一座小山,而绝非今浙江省临安市之天目山。因依上下文,此山在湖州府长兴之境。又下文陆羽论时杭州府产茶“杭州出”情况:有“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条。此处《茶经·八茶之出》精简的文字中竟出现两次“天目山”条,此也可能乃诸多版本改此条成“山桑、儒师二寺”原因,因为此两处产茶之地完全同名,且又毗邻,实难区分。)笔者考为,此天目山当为《长兴县志·山》所载“龙目岘”条:县志记为:“龙目岘,又名龙目山、或龙目岭,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高千尺,《山墟名》云:‘龙目岘石岩间有二目,光彩照人,因而谓之曰‘龙目岘’。”
插叙山桑、儒师二寺。著名茶学专家吴觉农先生著《茶经评述》附录提示,明清时已发现《茶经》版本多达十六种,其中部分版本此处作“山桑、儒师二寺”。吴觉农编《茶经评述》相应注解为:“山桑坞、儒师坞均在长兴县境,唐代在‘山桑、儒师二坞’附近建有山桑、儒师二寺。”
考长兴县诸地方志书,其境实有山桑、儒师二坞。首先山桑坞,《长兴县志·山》载:“山桑坞在顾渚山侧,去县三十五里。唐皮日休诗歌:‘篣筤晓移去,蓦箇山桑坞。’次儒师坞,儒师坞也写作“孺狮坞”,清版县志已经不及。但南宋谈钥著湖州府志——《嘉泰吴兴志·河渎》章却有记载:“合溪本名合涧,在县西北六十里,源出苍云岭,至山半分为二道,绕孺狮坞南合为一。”至于二坞是否各有寺院一所,谈钥《嘉泰吴兴志·寺观》记南宋及以前长兴一地史上曾建名寺三十余条,却并未提及二寺名称,且其后长兴历代所修地方志书也皆不及,估计至北宋时,二寺已湮没无闻。
4、白茅山。《长兴县志》无确切“白茅山”条,但与其近似地名有二:一、茅山:在县西七十里,高六百丈,周五十里,今名“三洲山”。二、白茆山。在县西北七十里,今名“白猫山”。《茶经评述》对此条解释为:“过去的长兴县西北七十里有白茆山,白茆山即白茅山。”《茶经评述》不明长兴西北地形,遂混二山为一,出现错解。笔者认为:白茅山当更毗邻顾渚山地区,《茶经》白茅山条应取“白茆山”为妥。
5、悬脚岭。在县西北七十里西咽山,以其岭脚下垂,故名。
6、凤亭山。在县西北四十里,高一百十丈,周十五里。《山墟名》云,“昔有凤栖其上,故名。”
7、伏翼阁。遍查县志无“伏翼阁”记载,但《长兴县志·水》章却有“伏翼涧”条:“伏翼涧,在县西三十九里,涧中多产伏翼,今涧已凐没不存。”笔者估计,伏翼阁当为伏翼涧边一阁。
8、飞云寺。《长兴县志·寺观》章有飞云寺条,记为:“飞云寺位于飞云山,在县西三十里合溪,南朝宋元徽五年建。《旧图经》云:‘寺侧有风穴,故云雾不翳。’”
9、曲水寺。《长兴县志·寺观》记:在县西五十八里曲水村,陈大建五年建,名曲水寺。
10、啄木岭。县志记为:在县北五十里。《山墟名》云:“丛簿之下多啄木鸟,故名。”
考证表明,陆羽《茶经》所载浙江长兴唐朝时的十处茶叶产地,皆实有其地。同时综合“八之出”全篇,文献还给出了古代茶文化研究的一些其他信息。
首先是陆羽曾长期寓居浙江长兴,寓居、焙茶、试茶的证据。《茶经·八之出》是陆羽对唐朝时候全国各地茶产综述,共记时全部的八道、四十三州郡、四十四县产茶情况,实录具体茶叶产地合五十七处。各地茶产陆羽所获的信息来源,当代学者吴觉农《茶经评述》认为陆羽的来源三种:或亲到考察、或从其他资料收集、或“往往得之,掌握茶叶样品知其产地”。比照三种来源,陆羽所获长兴茶产地的信息依据绝对属于第一种,既多年的实地考察所得。综合全篇的篇幅比率,除浙江长兴与毗邻的江苏常州外,陆羽叙写其他道州的产茶之地皆十分简略泛指,仅称产于某州某县而已,最后三道、二十二州甚至一笔带过。但陆羽于浙江长兴及毗邻的江苏常州,《茶经》却记叙甚详。陆羽共录长兴以顾渚山地区为中心的产茶之地十处,记常州的三处也皆毗邻长兴的顾渚山地区,两处合计占《茶经》全部五十七处具体茶叶产地的五分之一强。且与它州的泛述迥异,陆羽所录浙江长兴与江苏常州的产茶地,皆是些方圆不足五里、名不经传的山、溪、寺、阁等,此等地名,非亲至久居,绝难知晓。《茶经·八之出》说明,陆羽对浙江长兴顾渚山附近的地理,微至一丘一涧、一寺一阁,皆异常熟悉,“八之出·长兴篇”乃陆羽长期寓居长兴顾渚山中,撰写《茶经》与《顾渚山记》的有力证据。
其次是浙江长兴的茶叶优质品第。“八之出”分浙江长兴十处茶叶产地三个等级。一等:“生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依据《茶经》前文所述,峡州、光州之茶是山南道与淮南道上品,也是整个唐朝时茶叶上品;则顾渚山谷之茶当为举国上品。二等:“生乌瞻山、天目山、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州、义阳郡同;”依据《茶经》,襄州、荆州、义阳郡产茶是山南道与淮南道之中品,则长兴此四地之茶陆羽列其中品。三等:“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依据《茶经》,寿州、常州之茶为淮南与浙西两道中品,则长兴其他五处之茶也被陆羽列为中品。综合可知,陆羽对唐朝时浙江长兴各地所产之茶皆很推崇。此外,作为一很小县域所产,品性基本相同茶叶,陆羽竟能将不同地点所产等级分得异常清晰,此也暗示陆羽对浙江长兴各地产茶的异常熟悉。
最后长兴十处茶叶产地的分布玄机。对照文章后附录的“长兴县地形图”可见,此十处产地皆分布于长兴西北、以顾渚山顶峰乌头山为山脊、自长兴县城至乌头山的两条狭长的山谷间,全部十处产地占地总面积不足二百平方公里。又两条山谷地形:两谷皆山岭相夹,中间沿溪形成两条东南——西北走向、长度皆不足四十、宽度不足五公里的陆路走廊。此时再将陆羽所录的十处产茶之地,置于浙江长兴的整个地貌考察,长兴属于一种“六山三田一分水的地形分布,除中部一块方形的“长泗平原”外,其县域东南、正南、正西,以及整个西北部,皆属连绵不绝的山区地貌,皆宜培植茶叶。然比照地图考校,当年陆羽唯记长兴西北的两条狭长山谷长廊产茶情形,却对同一县域、相同物候、地貌、生态的其他地域茶产丝毫不涉(历史证实,这些地区实也一直乃长兴的重要茶叶产地。)对此,唯一合理的解释是:由于浩淼无际太湖的阻住了两浙地区直达中原的正面陆路,于此,太湖西岸的长兴便天然成为两浙地区联系北方中原、唐朝时前往北方商业都会润州、扬州的唯一湖西陆路走廊;而此滨临太湖、东南——西北走向的两条山谷,又恰好天成走廊上两条最主要的陆路古道,是天成、便利的交通优势促使陆羽于此古道上著述《茶经》,并荐长兴茶叶成为贡茶的。
1 吴觉农主编.茶经述评.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2(清)赵定邦.(同治)长兴县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宋)谈钥.续修四库全书·嘉泰吴兴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2002
4 (清)纪昀主编.四库全书·茶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