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研究

2011-03-31 16:47宋元林
关键词:创新能力主体能力

宋元林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研究

宋元林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科学构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是培育网络文化的基础工程。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基础之上的,包含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之网络文化、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和彰显人的主体性之网络文化等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的全面发展;网络文化;结构体系

网络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培育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已成为网络时代的重要课题。科学构建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是培育健康网络文化的基础工程。研究和探讨这一体系,对于丰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互相联系、互相制约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是建立在网络社会人的全面发展需求基础之上的。由于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层面,即人的实践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和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因此,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主要包含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之网络文化、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和彰显人的主体性之网络文化三个有机组成部分。

一、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之网络文化

能力一般是指个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的外在表现。人的能力主要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的能动力量,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作为主体的人所具有的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2]140。人的能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复杂系统,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意味着“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2]141。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的发展是随着劳动实践而历史地发展的,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身,在劳动中获得自身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证明,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劳动的解放和发展就是人的解放和发展[3]237。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但主要强调的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并且把人的能力全面发展当作目的本身[2]67。因此,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人的能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它的种类。例如,按照根源划分,有先天能力和后天能力;按照展现程度划分,有潜在能力和现实能力;按照作用性质划分,有体力和智力;按照主体划分,有个人能力和集体能力等[2]90。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劳动能力就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他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4]190

人的能力有其内在结构,所谓人的能力结构,就是人的能力的全面性与系统性。这里的全面性包括各种能力要素,系统性是指各种能力的组成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的能力结构不断改变,特别是高级的智能结构,必然会不断丰富、发展和改变其能力的作用方式,形成现代人的能力结构。因此,现代人的能力结构,主要是指现代人的智能结构,其主要构成是三个层面,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461。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之网络文化主要从这几方面展开。

第一,提高学习能力之网络文化。学习能力是现代人认识和适应自然、社会和自我发展变化的本领,是现代人的基础能力。学习能力之所以成为现代人的基础能力,首先是由学习能力的基础地位决定的:一是从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关系来看,学习能力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获取知识,才能指导实践和创新;二是学习能力是人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社会发展和人的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人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愈来愈强烈。人们为适应上述变化和人对自身发展的要求,不得不加强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现代人的学习能力结构一般包括全面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等层面。全面学习能力是反映在各种学习内容上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学习者应有的动力,创新学习能力是实现学习最高目标的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是保证学习活动不断丰富、发展的能力[3]465。互联网为人的全面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通过互联网而进行的学习,是以计算机网络使用能力、超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选择能力等能力为基础的,因此,提高这些基础能力是提高上述能力的前提条件。

可以认为,现代人的学习能力是一个系统,它包括多个层面的能力,这些层面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学习能力是由学习能力要素决定的,学习能力要素的发展就是学习能力的发展,学习能力要素的提升就是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能力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能力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二是学习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要素;三是学习能力的知识因素,主要是指有关提升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发展人的非智力等知识因素;四是学习能力的方法因素,主要是以自主学习为中心的知识提取、阅读、记忆、训练等基本要素。培育提高学习能力之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利用智能网络培育学习能力的要素。

第二,增强实践能力之网络文化。实践能力是人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发展变化的本领,是现代人的核心能力。实践能力之所以是现代人的核心能力,是由实践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的地位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5]183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的实践活动在广度与深度两个方面都比传统实践活动丰富和深刻,因而在实践能力上也提出了更全面和更高的要求[3]466。

现代人的实践能力结构主要包括协调能力、交往能力、操作能力等层面。协调能力是指实践主体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能力;交往能力是指主体在与交往对象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6]119;操作能力是指实践主体运用一定工具有目的地直接改变、改造实践对象的能力。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交往方式,因而网络交往能力已经成为一种基础能力;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人类实践的新纪元——网络虚拟实践,其地位越来越凸显,因而网络虚拟实践能力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基础能力。

实践能力是由实践能力要素决定的。实践能力要素的发展就是实践能力的发展,实践能力要素的提升就是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人的能力的体现,因而它们的基本要素具有一致性。但是,由于它们表现的形式不同,因而它们的构成要素又存在着差异性。实践能力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实践能力的智力因素,主要是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等基本要素;二是实践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要素;三是实践能力的知识因素,主要是有关提升人的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和发展人的非智力等知识因素;四是实践能力的方法因素,主要包括模拟、观察、分析等基本要素。培育增强实践能力之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利用智能网络培育实践能力的要素。

第三,开发创新能力之网络文化。创新能力是人们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或个体价值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人的能力发展的最高要求。它是在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难以形成和发展。当然,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会促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现代人的创新能力结构一般包括思维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等层面。思维创新能力就是突破传统思维习惯与逻辑规则,以新的思路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以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基础。知识创新能力就是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理论的能力。经验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社会实践是创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检验知识的标准。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造新的工艺操作方法,新的生产工具以及物质设备等方面的能力。由于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的,因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是以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互联网是一个超级虚拟空间,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使许多在现实物理空间不可能实现的创新,在网络虚拟空间成为可能,是实现创新的新的增长点,因而,以计算机网络操作能力、虚拟现实能力为基础的网络创新能力成为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一样,创新能力是由创新能力要素决定的。创新能力要素的发展就是创新能力的发展,创新能力要素的提升就是创新能力的提升。创新能力要素与学习能力、实践能力要素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创新能力要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能力的智力因素,主要是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基本要素;二是创新能力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基本要素;三是创新能力的知识因素,主要是指有关提升人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发展人的非智力等知识因素;四是创新能力的方法因素,主要包括观察、分析、否定、激励等基本要素。培育开发创新能力之网络文化,实质上就是利用智能网络系统培育创新能力的要素。

在培育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素的过程中,智能网络起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起着载体的作用,即起着传播知识和技术的作用;二是起着“孵化器”的作用,各种能力以网络为基地“生长”出来。这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网络参与了以上能力的培育,因而网络也成为以上能力的要素之一。

二、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

社会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联系的一切历史的、现存的、自然的、社会的条件和关系。其中与劳动相联系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在阶级社会中的阶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2]142。

马克思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1]515。

首先,社会关系决定着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在迄今为止的传统社会中,因所处社会关系的不同,人的需要的满足状况是不一样的。处于强势地位社会关系中的人,其需要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处于弱势地位社会关系中的人,其需要就难以得到满足。但在虚拟社会里,主体都是虚拟的,虚拟主体具有地位的平等性,他们在虚拟社会关系中的强弱以及对需要的满足程度,取决于他们交往的广度和深度。

其次,社会关系决定人的能力发挥和实现的程度。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意味着人的能力的发挥要通过社会关系来实现,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的能力发挥和实现就是什么样的。在迄今为止的传统社会中,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关系中的人,其能力就比较容易得到发挥,而处于不利地位社会关系中的人,其能力就难以得到发挥。在虚拟社会中,这种情况会有很大的不同。虽然虚拟社会关系决定着虚拟主体的虚拟能力的发挥和实现程度,但是,由于虚拟社会是极度开放的社会,由此建立起来的虚拟社会关系也是极大开放的,因此,虚拟社会关系为主体能力的发挥所提供的机遇是相等的。

再次,社会关系决定人的个性。不同的社会关系会形成不同的个性。换句话说,社会关系是怎样的,人的个性就是怎样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由此就形成了他们不同的个性。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他们的个性是受非常具体的阶级关系所制约和决定的。”[2]165但在虚拟社会里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如传统社会里形成的社会关系那样牢固,不仅是比较脆弱的,而且是多变的,因此,对人的个性的形成影响较小,同时,有利于自由个性的形成。

由此可见,社会关系总是决定着人的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社会关系是在人的存在的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现代社会关系是在传统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所谓现代社会关系,是指伴随着人类传统社会关系的解体、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和人自身现代化的演进而形成的影响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由于社会关系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因而社会关系的内涵和社会关系的内在结构不断得到丰富与发展。现代社会关系包含着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关系。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也就从这几方面展开。

第一,拓展人与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人与社会关系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基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任何一个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初始形态[7]63。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发展社会关系的前提条件,正是在交往中,人与人在心理、情感、信息等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从而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发展完善自己,逐步摆脱个体的、地域的和民族的狭隘性,在不断交往中逐步形成丰富而全面的社会关系[3]237。互联网的无限开放性和高度交互性,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主体都可以自由地进行交往,为拓展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平台。拓展人与社会关系,实质上是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也是发展人的本质。

拓展人与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发展网络交流关系,以便于学习、借鉴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发展网络合作关系,以适应和促进科学技术综合化和高度社会化的需要,形成职能互补;三是发展网络信息关系,以获取选择、优化信息资源,进行科学决策;四是发展网络交换关系,以广泛交换劳动产品和研究成果,实现自身价值;五是发展网络民主关系,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参与民主管理和社会生活,充分调动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发展网络道德关系,以引导各种关系的协调发展[3]69。

第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之网络文化。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人类诞生开始,就产生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同时又是自然界的对立物。人既依赖于自然,同时能动地认识和变革自然,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但是,千百年来,在人类与自然关系中存在的是一种“人类中心观”,这种观念认为人类始终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征服者,自然界的一切必须服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由于人们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造成了自然界的极大破坏,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因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已经成为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课题。

培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之网络文化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培育促使网民形成生态意识和生态思想之网络文化。使网民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辨证关系,了解人类只是自然大家庭的一员,与其他成员之间只能和睦相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协调发展。二是培育促使网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责任感和生态责任感之网络文化。通过培育网民的道德良心和道德信念,使网民的生态责任感与道德责任感融合在一起,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崇高道德情操。

第三,协调人与自我关系之网络文化。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人关于自我及与自然、社会关系认知的反映,是决定人的存在及发展与自然、社会建立什么样的关系的基础[7]57。人不仅受着自然和社会的制约和影响,而且受着自我的制约和影响。可以说,人的一生是受自我制约和影响的一生。一是自我的状况制约和影响着人。自我的状况包括身体状况、科学文化状况、思想品德状况等。自我的状况制约和影响着人的活动对象。二是自我的变化和发展规律制约和影响着人。人作为自然物,有着自然规律,人受着自我的自然规律的制约和影响。但是,人对自我不是无能为力的,人能够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并在改造中提高自我。实际上,人的一生就是认识自我、改造自我的过程。人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状况,而且能认识自己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人对自我的改造是基于人对自我的认识。人对自我的认识中,有一个理想的自我,而现实的自我总是与理想的自我有一定的差距,于是,人就会按照理想的自我改造现实的自我。人不仅能够改造自我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改造和提高自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然而,人对自我的认识是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实现的,这个交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向他人和社会学习的过程,即是通过他人和社会来反观自己。人对自我的改造和提高是以学习为基础,通过修养、实践的途径而实现的。

培育协调人与自我关系之网络文化的目的在于通过提供相关的网络信息,促使人内部各要素的协调发展,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协调人与自我关系之网络文化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一是提供个人、集体和社会的信息,促使其信息交流和反思;二是提供科学文化知识与艺术,促使其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创造能力;三是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促使其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

三、彰显人的主体性之网络文化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能动地改造自然、社会和自身的能力和特性。主体性具有两个向度,即主体性的外向度和主体性的内向度。主体性的外向度是指主体对外处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的目的服务的过程,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并因此获得了对自然界的主体性。主体性的内向度是指人进一步把自身作为认识和改造的客体,内在地指向自身,是一个反身建构自己的主体意识、提高自身主体能力的过程,是一个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主体性的内向度,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体。主体性的内向度与外向度的和谐一致,既指向人面对客观世界时的自由改造,也指向人面对内心世界时的自由意志,实质就是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而人的解放和自由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理想境界[3]247-248。

人的主体性在网络虚拟空间得到了空前的凸现,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从网络的开放性角度看,网络虚拟空间为人们敞开了一个多元化的视界。在这里,每个人都能够以独立的主体身份运作,都能享有平等的主体性地位。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自由选择活动的对象目标和运作方式。

第二,从网络的功能效用角度看,能够为主体全面发展提供闲暇时间和便利条件。一方面,网络取代了人的一部分劳动,把人从繁重的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网络的高效率能够大大缩减相关的劳动时间。这两方面对劳动时间的节省,可以使人们拥有比原先更多的闲暇时间去从事个人喜爱的、有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从而为主体潜能的发挥提供了条件[6]30-31。

第三,从网络的智能功能角度看,有助于提高主体的创造性。人们可以利用网络的智能和虚拟的超现实优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创造在现实中难以做到的事情,甚至是展示自己的幻想,从而有助于主体想象力、创造力的不断提高[6]31。

网络虚拟空间使人的主体性的发展获得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和主体性力量的显示,总是伴随着各种代价。人的主体性在获得发展的同时,又受到相伴而生的新的束缚甚至奴役。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彰显人的主体性之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发挥人的能动性之网络文化。能动性是指人在社会实践中表现出来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性。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也是主体性最基本的特征。它表明,人在现实中并不是单纯受制于外物或他人作用的被动存在,而是能意识到自己与外物的主客体关系并以此来反求和确证自我,由此确定自己的主体地位,实现主体目的[8]202。

发挥人的能动性之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人的能动性的本质特征及其意义之网络文化;二是关涉主体与客体关系之网络文化;三是发挥能动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如何防止形成网络依赖之网络文化等。

第二,增强人的自主性之网络文化。自主性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特性,它是主体性的核心。自主性表明主体对于影响和制约他的存在与发展的主客观因素有了独立、自由、自决和自控的权利和可能[8]203。

增强人的自主性之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增强人的自主意识的网络文化;二是增强人的自主性之方法与途径的网络文化;三是关涉个人自由与社会发展之关系的网络文化。

第三,激发人的创造性之网络文化。创造性是指人具有超越现实的特性,它是能动性的发展,也可以说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人对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的依赖和掌握,并不是简单把其中的自在的事物直接拿来,而是通过创造性活动,在适合于人的需要的形式上创造具有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价值的对象和对象世界,所以人作为主体所从事的自主的、能动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创造性使人的主体性得到最高的实现,同时强化了人的主人身份,使之成为真正的主体。

激发人的创造性之网络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激发人的创新意识之网络文化,这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动力源泉;二是激发创新的知识基础所构成的网络文化,这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基础;三是激发创新的技术手段所构成的网络文化,这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技术支撑。

第四,提升人的自为性之网络文化。自为性是指人具有自觉地改造、完善自身的特性。自为性是主体活动的最终目的,人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而人的最高需要就是人本身的完善,即成为自由自觉的、全面发展的人[8]204。因此,自为性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提升人的自为性之网络文化就是要根据时代特征、民族特性和不同层次的主体,从德、智、体、美等方面培育网络文化,以满足不同主体自我完善的需要。

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之网络文化、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和彰显人的主体性之网络文化是指向人的全面发展的网络文化内容结构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但他们在该内容结构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是不相同的,其中,促进人的能力发展之网络文化是基础性内容,丰富人的社会关系之网络文化是本质性内容,彰显人的主体性之网络文化是导向性内容,他们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韩庆祥,亢安毅.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人的全面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190.

[5]列宁.列宁全集(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83.

[6]李超元.凝视虚拟世界[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7]张治库.人的存在与发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8]王东莉.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Exploration of the Content Structure System of Network Culture Aiming at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SONG Yuan-lin
(School of Law,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Xiangtan 411201,P.R.China)

Abstract:Constructing the scientific content structure system of network culture that aims at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is the base on which fosters the network culture.Based on the need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social people, the content structure system of network culture aiming at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contains three organic constituents that include the network culture that promotes people's ability development, enriches social relations of people, and outstands the subjectival independence of peopl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network culture;structure system

G202

A

1008-5831(2011)05-0137-06

2010-12-28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网络文化与人的发展研究”(05BZX010)

宋元林(1952-),男,湖南澧县人,湖南科技大学正校级督导员,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网络文化与人学、网络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 彭建国)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主体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