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2011-03-31 16:00余俊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余俊奇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400053)

近几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上大学的门槛大幅降低,许多高校“重招生、轻就业”,在办学条件与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情况下,片面地强调招生规模,轻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招生工作投入远远大于就业工作投入,从而更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如果把四年的大学教育比喻成一个产业过程的话,那么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是这个产业过程的最终端,即销售过程。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是根据调查显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表示不满意。因此,如何推进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摆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一项课题。

1 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不能很好适应发展需求

大学毕业生能否成功就业,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能力。目前,用人单位大多认为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对毕业生质量心存疑虑。我国的大学教育活动是按照现有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往往只注重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则显得不够,造成实践经验的缺乏。这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着毕业生就业的成功与否。国家目前正在大力发展区域经济,但是高校过于集中在大城市,其专业设置及培养方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结合度不高,造成了高校的专业与就业市场需求脱轨。同时,高校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缺乏科学调研与规划,对热门专业盲目追逐,导致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专业人才的产出与岗位需求比例失调。

1.2 高校的专业设置跟不上人才市场的需求

我国大多数高校招生与就业脱节,高校专业设置的结构性问题突出。虽然大学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但是大学的专业设置调整没有跟上,往往出现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给产生了矛盾,这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因素;加之学校缺乏对社会需求与就业前景的调研与预测,很多院校又热衷于投入相对较少的人文管理类专业,而忽视办学成本较高的自然科学类专业,从而加剧了专业结构与市场供给的矛盾。学校教学中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十分严重,使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1.3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与就业市场不完善

当前,高校就业手段运用还不完备,工作效率低,不能充分了解社会用人信息,不能迅速获取大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没有经常性地了解、分析毕业生的择业心态和价值取向,更没有把这些有价值的信息用于大学生的择业上。高校不能快速地将全国就业市场的信息整合,也还没有建立起互相交流的信息平台。相关就业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政策措施不能很好落实,高校毕业生跨地区就业时,城市的落户政策不顺畅也影响大学生就业。

就全国的高校而言,各校就业政策也不尽相同;就人才交流与就业服务机构来说,很多服务机构,实行收费服务,更有甚者将毕业生服务当作谋利的一种工具,毕业生就业市场不完善妨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同时,不少民营中小企业不能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故意逃避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积极性。加之,各个高校从事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工作人员多是刚毕业的学生,他们缺乏系统的业务培训,很难适应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1.4 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毕业生不顾自身的条件,就业期望值过高,对就业待遇抱有过高期望,例如:片面追求到经济发达地区(北京、上海、广东等需求量并不高的地区)就业,不愿到就业需求量大的边远地区和基层就业;希望从事行政、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工作,不愿意到一些中小型企业或民营企业工作;还有不少毕业生存在“等”、“靠”、“观望”等思想,不愿意主动出击,积极求职,而是把就业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身上,结果往往错失良机,最后陷于待业的困境。

2 创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2.1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育培养模式

高校就业指导应根据社会对毕业生的专业需求量和质量要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选择最能实现个人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职业。坚持以就业市场导向和用人单位为本的教育与教学改革。将政府、高校、大学生、教师这四个部分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协同,共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他们各负其责,使毕业生就业的“质”与“量”都能提高。

2.2 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

高等学校应在加强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指导中心要积极主动地了解人才市场,将人才市场有用的信息及时传递到教学部门,为其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依据。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是及时了解企业的人才需求,与企业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育与人本教育的框架。大学就业指导人员应具有多重角色,他们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家长的代言者,又是职业生涯的指导者,还是劳动力市场信息提供者。就业指导中心要建立能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的课程,以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正确的选择专业、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使他们成为多元化的复合型人才。

2.3 以“职业生涯辅导”为导向转变大学生的就业理念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有专家认为让大学毕业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劳动最光荣”的就业观念,才是改变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办法。事实上,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陈旧的就业观念上。毕业生蜂拥而至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说明就业指导教育应将职业生涯设计引入到就业指导中去,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正确把握机会,选择适合自身特质,适应社会需求的岗位就业。不能把就业指导单纯理解为在学生毕业时开几次求职讲座或举办几场模拟招聘会。实际上,就业指导应对大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指导,使他们的能力和素质得到锻炼和培养,帮助他们了解国情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就业观。与时俱进树立新的就业理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那里更适合、更需要掌握一技之长的大学生。高校要经常召开毕业生就业座谈会,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要指导毕业生学会自我调节,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指导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克服从众心理,培养自身科学决策能力,帮助他们转变就业观念,以实现顺利就业。

当今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呈现日渐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这对高校就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就业指导人员必须要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才能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科学规范地发展。同时,高校就业指导应该坚持以人的发展为主旨,即实现人与职业的和谐发展,使人的创造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当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向专业化、学科化方向发展,大学生就业的形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元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形式、途径和指导思想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所以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必须在变化中创新和发展。

[1]李平,杨琼.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2]曾湘泉.变革中的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宋桂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改革[J].中国科学教育,2006,(2).

[4]胡苹.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积极的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