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
耳鸣[1-2]是耳科常见病,也是一个临床症状,一直以来都困扰着广大患者。传统中医认为耳鸣病机复杂,而其中又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邹澍宣主任通过临床辨证论治,从中焦脾胃论治,以益气聪明汤为基础方,治疗耳鸣疗效显著,兹举验案1则,以资佐证。
商某,男,51岁,工人,2011年3月21日初诊。主诉耳鸣1年余,加重约1周。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耳鸣,后时轻时重,曾间断服用中药(具体用药不详),治疗效果不佳。近1周,患者自觉耳鸣加重,声如蝉鸣,连绵不绝。伴有头晕,乏力,口苦,双目干涩等症状,纳差,食后腹胀,寐安,大便不成形,小便调,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沉。既往高血压病史。诊断为耳鸣。辨证为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兼有肝肾阴虚。方选益气聪明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处方:黄芪15 g,党参10 g,升麻10 g,葛根20 g,黄柏10 g,知母10 g,茯苓15 g,山药10 g,牡丹皮12 g,半夏10 g,白术10 g,陈皮12 g,生地黄15 g,甘草10 g。日1剂,水煎服,3剂。3月24日2诊:患者诉耳鸣较前减轻,头晕、乏力亦改善,纳可,大便每日1次,成形,口苦、双目干涩仍在,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质暗红,苔淡黄略厚,脉沉。上方山药加至15 g,加枸杞子、菊花各10 g。7剂。3月31日3诊:患者诉耳鸣改善明显,偶有发作,且声音细微,口不苦,双目干涩亦减轻。继服上方7剂。4月7日4诊:耳鸣已基本消失。遂停药。
邹澍宣主任通过临床辨证认为此病例证属脾气亏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之证。患者脾胃虚损,生化无源,故气血不足,精微及清气不能上达耳窍,以致耳窍失养,因此耳内虚鸣,听力障碍。头晕亦为清阳不升引发。中气不足,脾胃气虚,运化失司,故可兼见乏力,纳差,大便溏稀等症。治疗时以益气聪明汤为基础方,治以健脾益气之法,使清阳上达头面。又患者双目干涩,口苦,此为肝经有热,患者病程长且逐步加重,病久多及肾,故合用知柏地黄丸,补肾柔肝,养阴清热。更加半夏、白术祛湿健脾,陈皮使补而不滞,甘草调和诸药。后复诊时加枸杞子、菊花,以增强清肝明目之功效。
益气聪明汤为李东垣所创,出自其编著的《东垣试效方》,在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中亦有论述。该方具有补中气、升清阳、散风热之功效,善治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所致的头痛、眩晕、视物不清、耳鸣耳聋之症。
耳鸣病因复杂,有虚有实,而虚证中既有因“肝肾不足”所致,亦有如此病例“中气不足”而生,近代全国名老中医,南京干祖望教授提出耳鸣分实证、虚证、半虚半实证。其中虚证病机为脾气下陷、荣虚血枯、气血双亏。又如河南蔡福养教授认为耳鸣临床可分虚实两大类,虚证分脾气虚弱,心血不足,肾精不足,肾元亏虚4型。其中治疗脾气虚弱证代表方为益气聪明汤[3]。《灵枢·口问》中提到:“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可见耳鸣与中焦脾胃之间的关系。且由于现代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饮食结构多偏肥甘厚味,极易导致中焦受损,故在诊断时应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因证施药,切不可一概而论。
[1]王忠植,张小伯.耳鼻咽喉科治疗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314.
[2]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咽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219-1231.
[3]王洪田.耳鸣的诊断治疗新进展[J].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