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志君,肖小炜(江汉油田总医院肿瘤科,湖北 潜江433124)
奥沙利铂(草酸铂)为第3代铂类广谱抗肿瘤药,其对消化道肿瘤疗效好,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其毒副作用也比较多见,如末梢神经炎、骨髓毒性、胃肠道毒副作用、静脉炎、乏力头昏等。本科于2011年6月20日收治1例直肠癌肺转移患者,用OLF方案化疗后,发生奥沙利铂过敏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好转,现报道如下。
患者,张某某,男,40岁。患者发现直肠癌于2008年3月9日在本院五七分院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为直肠中分化腺癌,癌肿侵及肠壁全层,伴肠系膜淋巴结反应性增生(0/3)。在该院以LF方案化疗2周期,化疗后出院。患者病情稳定1年余,2009年9月12日来本院门诊复查胸部CT提示:左下肺转移癌,∅1.6cm肿瘤较小,因为无病理报告,未治疗。2009年12月3日复查胸部CT提示:左肺转移癌,∅3.0cm。2009年12月16日至2010年1月30日在本科对左下肺肿瘤作适形放疗,DT:55Gy,放疗后出院。2011年6月2日复查胸部CT提示:两肺多发转移癌,左下肺肿瘤∅7.0cm,余1.0~2.0cm。2011年6月13日在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行左下肺转移癌氩氦刀治疗,治疗后咯血、胸闷、气短、咳嗽,2011年6月20日转本科治疗。入本科时体检:扶入病房,步态正常,无明显发绀,无鼻翼扇动,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巩膜不黄,咽部微充血,颈软,气管居中,双肺可闻及湿罗音,左下肺明显,左后背8肋间见氩氦刀治疗的针刺疤痕,心音中等,HR:82次/min,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入院诊断:直肠癌术后双肺转移。
患者入本科后查血象,WBC:10.89×109/L,N:74.2%,HGB:142g/L,PLT:308×109/L。查肝功能:ALP 96IU/L,ALT 115IU/L,GGT 103IU/L,余项正常,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胸片提示:两肺转移癌,左侧胸腔少量积液。腹部彩超提示:脂肪肝,肝脏未发现转移癌,胆、胰、脾均正常,腹膜后未见肿大淋巴结。入科后行抗感染、止血、护肝治疗,静滴头孢噻肟、止血敏、止血芳酸、维生素B6、还原型谷胱甘肽、门冬氨酸鸟氨酸等。1周后复查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正常,咯血缓解。2011年7月1日行 OLF方案化疗,L-OHP:200mg,iv.drop.d1,LV:200mg,ivdrop,d1-5,5-Fu:750mg,ivdrop,d1-5,d1静滴奥沙利铂针剂后全身不适,心悸,胸闷气短,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立即静注地塞米松针剂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半小时后好转,继续化疗,d2~5,患者无过敏反应。第2周期于7月22日化疗,化疗前先静注地塞米松5mg,肌注苯海拉明20mg,然后化疗,静滴完奥沙利铂后患者全身不适,心悸,胸闷气短,全身皮肤出现斑丘疹,痒。立即吸氧,加注地塞米松针剂5mg,静滴止血敏和止血芳酸,肌注非那根针剂25mg,半小时后症状逐渐好转。此后患者因奥沙利铂针剂过敏不愿再用该药化疗,改用LF方案化疗。
抗肿瘤药物中除紫杉醇类药物外,其他抗肿瘤药物引起过敏反应较为少见。奥沙利铂具有细胞毒作用,属新的铂类抗癌药,其中铂原子与1,2二氨环已烷及一个草酸基结合。在体内和体外研究中,均可观察到奥沙利铂与5-氟脲嘧啶联合应用的协同细胞作用,广泛应用于结直肠癌的化疗。奥沙利伯有如下毒副作用:①肾毒性。②骨髓抑制。③自主神经系统异常。④全身不适,如发热、过敏反应。⑤胃肠道异常。⑥代谢营养异常。⑦肌肉骨胳异常。⑧精神异常。⑨皮肤及皮下组织异常等。该患者为本院开科以来第1例对奥沙利铂过敏的患者,由于其化疗前先用了止吐药和地塞米松针剂,其胃肠道反应不重,过敏反应相对较轻。因此,在基层医院,应用任何化疗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有否对化疗药物过敏,如果过敏或副反应较重,应改用其它药物化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