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朝阳,邓少杰(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骨外科,广东 深圳518101)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由win Fleischmann于1992年首创和应用于临床,1994年裘华德教授将这一新技术引入国内。VSD广泛应用于软组织缺损及溃疡感染创面,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方面,未见有比较报道。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5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病例,采用常规切开减压换药及切开减压后VSD负压引流,根据疗效对治疗方法进行评估,现报道如下。
50例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切开减压换药,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33岁;VSD治疗组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35岁。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病因:36例为肢体挤压伤,10例为闭合性骨折,4例为石膏固定不当引起。两组病例均早期确诊,并早期行筋膜室切开减压,无统计学差异。
首先对骨筋膜室综合征肢体筋膜室切开彻底减压,对合并骨折行骨折复位后外固定架固定,对照组行凡士林纱布覆盖创面;VSD治疗组行聚乙烯醇缩甲醛泡沫材料覆盖创面,并与周围皮肤缝合固定,再用聚胺甲酸乙酯薄膜覆盖于泡沫材料连同周围正常皮肤密封固定,术后接中心泡沫材料负压,压力维持40Kpa,7d后去除创面泡沫材料,依肢体切开大小行直接缝合或植皮闭合创面[1]。
对照组30例都有不同程度感染,平均住院时间为4周;VSD组20例无1例感染,平均1周拆除创面泡沫材料,依肢体切开大小行直接缝合或植皮闭合创面,2周出院。
负压引流应用于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效果明显,其临床效果在于:①负压引流为密封状态,可阻止外部细菌入侵。②持续负压吸引,去除细菌生存培养基。③负压状况可刺激组织生长。④降低组织间压,减轻肢体肿胀,有利于血液循环。⑤减少创面毒素吸收,增强机体抵抗力[2]。
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因减压必须彻底,故切开范围要足够,创面较大,渗出多,需及时更换敷料,增加了感染机会,加之患者抵抗力下降,使创面愈合时间延长,增加病人痛苦及经济负担。
使用负压引流能迅速降低肢体骨筋膜室内压力,室筋膜室形成负压,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减少创面毒素吸收,形成一个血循环良好的肉芽创面[3],从而减轻肢体肿胀,消除骨筋膜室综合征的症状。而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后敷料覆盖仅起到减压作用,骨筋膜室内无负压形成,因而减压效果不如负压封闭引流。
[1]裘华德,宋久宏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5.
[2]李金清,陈绍宗,李学拥,等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对加速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 [J].中国临床康复,2002,6(4):520-521.
[3]黄雄飞,杜靖远,罗怀灿,等 .封闭式负压吸引治疗开放性骨折合并软组织缺损 [J].中华创伤杂志,1998,14(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