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1-03-31 12:44张颖夫田冬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晏阳初平民公平

张颖夫,田冬梅

(1.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论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张颖夫1,田冬梅2

(1.大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1)

晏阳初先生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70年矢志不渝地从事平民教育。他认为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提升民族的竞争力;教育公平是实现人格平等、社会公平最基本的前提;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有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和平。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中国教育改革,仍然有极其深广的借鉴意义。

晏阳初;教育公平;启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国家将“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教育公平标准,这就使得教育公平目标成为不断在实现着而又永远不能实现的目标。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不但从理论上追求教育公平,而且在教育实践中矢志不渝地去实现教育公平。晏阳初70年平民教育的实验,把教育公平的理想推广到42个发展中国家,就是人类对社会如何实现教育公平,一次意义深远而可贵的探索。

一、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

晏阳初认为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是天赋之权。他把教育公平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教育公平不仅能保障人格的平等,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公平,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维护世界和平。

(一)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才能提升民族的竞争力

1922年12月,晏阳初在《新教育》杂志上发表《平民教育新运动》一文,首次提出平民教育。

1.平民教育是追求机会平等的教育

晏阳初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以下简称“平教总会”)会徽上的“平”字作了意义深刻的阐述:“横下两点很像两眼:一眼代表平等,一眼代表公正。两点中间是十字架。要想成功,你必须有十字架——心”〔1〕79。他进而又说:“这心必须同情怜悯受苦难的农民,用你的学术上的头脑;用你的两眼,为平等和公正而张望;用你的同情怜悯的心去为受苦难的人去奋斗。农民不缺乏智慧,只是历代传统不给他们读书机会。因此,平民教育运动就是为全国人民教育机会平等”〔1〕79。

因此,“平民教育是说同是平等的人,都应享受同等的权利,受人所应受的教育。故平民教育可以说是‘全民教育’或‘民众教育’”〔2〕112。

2.平民教育是人能获得公平发展的保障

晏阳初认为:“自由平等必须建立在人的教育程度之上”〔3〕。当人人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社会人员的身份才可发生变化,社会阶层才可正常流动。中华大国,读书人以“上流”自居,不屑于平民,而没有读书的人又自认为是“下流”人,但是,中国绝大多数人都是没有读书的平民,中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一个“下流”的国家,因此,中国要“上流”,要站在世界的前头,只有靠教育,下死功夫去研究平民教育,使全体平民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下流”人的身份才会发生改变,变成“上流”人,中国才能拥有“上流”的国力。

他说:“社会所谓‘下流’者,并非禀赋与那些自命‘上流’的有什么不同,所不同的是,不过机会耳。那些所谓‘下流’失学的人,如早受同等的机会,他们又怎会不‘上流’呢”〔4〕。

3.平民教育能提升国家的竞争力

晏阳初在谈到平民教育与建国人才时说,中国虽号称四亿,其得受教育机会的,不过八千万人,中国不是没有人才,而是民众的“脑矿”未开,有许多“哲人”、“智士”、“豪杰”和其他有用的人,都埋没在不识字的人脑海中了〔2〕127-128。

因此,晏阳初要用适合大众的平民教育来开发中国平民的“脑矿”,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通过教育使人人均有发展的机会,从民众中产生真正的人才,来担负国家的责任,他认为“知识是生存竞争必不可少的东西,无论个人,无论国家,其优胜者,必定是知识超越的;其劣败者,必定是知识低下的”。“世界上绝大多数是平民”,这决定着我们的教育必须满足大多数百姓的需要。惟其如此,才能不断提升全民族的素质和竞争力。

(二)教育公平是实现人格平等、社会公平最基本的前提

1927年6月,晏阳初在《平民教育概论》中,郑重阐述平民教育的信条:“人的人格本来平等,原无上下高低之分;因为社会制度不良,一部分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一部分人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于是各人的学问德行,生出显然的不同,人格的高低,即由是而判别。吾人在社会组织未经改良之前,惟有努力于教育机会的平等,使人人所蕴蓄的无限能力,都有发展的机会,那么,人格不平等的原因,就可以消除了”〔5〕。

1931年9月,晏阳初的《在平教专科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再次给予了“平”字另外一层的意义,“就是人格平等的平,机会平等的平,人人的人格平等”〔2〕176。他认为人天生人格平等,但由于社会制度不良,才造成了人格的不平等,要改变这样的社会状态,只有依靠平等的教育,使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人才能自由发展,最终才会有人格的平等。因此,他认为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基本的条件。

(三)只有教育公平,才能有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和平

晏阳初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中国社会的唯一方式,社会如果看不到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不把平民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立世的生命,社会就有不平的一天,非社会平等,人人受平等教育,社会决不可能和谐。

晏阳初用美国韦尔伯博士(胡佛总统时代的内政部长,斯坦佛大学校长)的观点来表明中国平民教育的重要性,中国力量的重要性,中国社会和谐的重要性。韦尔伯说:“照我看,以中国物力的富足,历史的伟大,假使四亿民众都受了教育,我敢说,那中国是维持世界和平唯一的主力。中国要世界乱,世界不敢不乱,中国要世界和平,世界不敢不和平”〔6〕311。

1947年5月,晏阳初在《为和平而教育世界》一文中,进一步指出:“全世界有3/4的人,是属于苦力阶级,苦力阶级是全世界最丰富的未开发的资源。除非用教育的力量把苦力们加以教化,任何一个国家都将无法取得进步。世界上的领袖们,拚命地叫‘和平’,‘和平’!可是,除非你教育人民大众来参与本身的改造工作,人人都受教育,世界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6〕311。

通过70年的不懈努力,晏阳初把平民教育转变成一种世界性的运动,世界需要它,它的生命已经深入到平民之中。晏阳初希望通过从平民教育运动出发,打通一条新时代的文化路线,整个人类走向共存、共荣、共进步的康庄大道。“每个人都受过教育,才可以平天下的不平,才可以达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目标”〔1〕79。

二、晏阳初教育公平的实践

晏阳初为了实现民族再造、世界和平的目标,从中国到世界,进行了长达70年之久的教育公平实践。

(一)第一阶段:在全国主要城市推行识字教育

20世纪20年代,从南到北,晏阳初先后在长沙、烟台、杭州及武汉等地宣传平民教育,在全国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识字教育运动。

晏阳初推行识字教育的首站选在湖南长沙,1922年3月15日,长沙各区同时开学,经过4个月,上课96次,读完《平民千字课》四册。上课学生1 300人,参加7月15日举行的毕业典礼,湖南省主席赵恒惕亲自发“识字国民证书”给毕业学生〔7〕。“打赤脚”的平民能获得识字文凭,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新纪元。同年9月,长沙平民教育委员会总会又继续招收学生,4个月后毕业及格的共1 010人。以后两年内,各县组织平民教育者有68县,陆续设立平民学校和平民读书处共15 483所,共有学生491 642人〔8〕。

长沙的平民识字教育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波,唤醒了许多平民识字的欲望,晏阳初及其同仁迅速将识字教育运动向其他城市推广。1923年2月,晏阳初到达烟台与烟台基督教青年会同仁合作,参加学习的男性1 466人,女性633人,义务教师100人(男70,女30)。经过4个月的学习,有1 600多人参加毕业考试,1 147人及格。

晏阳初及其平教总会同仁进行中国历史上首次规模化的女子识字教育,大规模地实行男女平等的教育。1922年3月,在湖南长沙识字教育时招收学生1 900余人,其中有500名女生。在山东烟台招收1 600余人,其中有400名女生〔2〕49。能使女性规模化受到平等的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教育史上,是实现教育公平开创性的成就。

(二)第二阶段:从全国的识字教育到河北定县的“四大教育”

识字教育只是晏阳初推行教育公平的基础,他想通过教育来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彻底改变农民的“愚、穷、弱、私”,以实现民族再造的伟大使命。他以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革、教育公平的实验室。

在晏阳初的带领下,几百名知识分子陆续到定县从事艰苦的乡村工作。1926年,平教总会工作人员66人;1928年,82人;1929年,204人;1930年,224人;到1935年达500人〔9〕。于是在定县形成一个以海龟博士为核心的“平民教育社会”,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笃行着教育公平的伟大实验。

晏阳初与平教总会同仁根据几年的探索,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民教育的认识,认为农民最主要的问题是“愚、穷、弱、私”,形成了“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的大教育观。确定以文艺教育攻“愚”,以生计教育攻“穷”,以卫生教育攻“弱”,以公民教育攻“私”。在实践中发现,要培养人民的知识力,就不能不培植其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这四种东西是相互依存的,不能专门单独解决一个问题。

从1930年7月开始,制定10年计划,分作三期:第一期为3年,注意文字教育与县单位的教育系统。第二期为3年,注重农业改进与生计建设。第三期为4年,注重公民教育与地方自治。卫生教育则贯穿于10年间。全县分设3个实验中心村,同时进行〔1〕161。

1927年—1934年,平教总会两次对定县进行调查,总的文盲率下降了36%。农民文化素养得以提高,开始进行作物改良,畜禽改良,农具改良和科学施肥,农民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合作社是农民合作意识增强在经济组织方面的体现,1934年,运销合作社开始经营,截至1935年4月,已有合作社78个,社员2 814人〔2〕416。

定县的保健制度按照行政单位分为三级:村设保健员,乡镇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的三级卫生保健制度,中国第一个以县为单位的保健制度在定县建立起来。定县实验是中国“第一次用现代科学方法以县为单位作审视对象的实验”,“是中国化教育的可贵探索,是以中国农村现代化为目标,又是世界农业社会改造的试点”〔10〕。

(三)第三阶段:把定县“四大教育”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1932年12月,国民政府第二次内政会议决议“县政改革案”。规定采用平教总会在定县实验的办法,以县为单位作“四大教育”连环进行的县政改革。至1933年7月,全国相继有500多个县政改革实验县出现,其中较成功的有江苏省江宁县,浙江省兰谿县,山东省邹平县、菏泽县,以及河北定县5个实验区。

抗日战争后,平教总会从河北迁往湖南、四川,晏阳初相继在湖南衡山、四川新都、重庆北碚等地建立实验区。1937年春,衡山全县设立平民学校100所,基本完成一保一所国民小学,一乡一所中心国民小学的设置。在国难日艰的情况下,为培养乡村人才,平教总会于1936年10月在湖南衡山创办了湖南省立衡山乡村师范学校,把培养具备乡村教师和乡村骨干双重能力的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1941年—1945年期间,四川失学成人数呈下降趋势,而失学成年毕业人数和入学率则明显地上升。1943年的失学成人数比1941年的失学成人总数少2 402 854人,而1943年的入学成人数、毕业人数却都是1941年的2倍多。1945年的失学成人数只有1941年的52%左右,而失学成人入学率则比1941年的失学成人入学率多4.3倍〔11〕。

以上事实充分表明,四川的平民教育确实曾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发展对大后方和整个中国的平民教育事业的兴盛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对支持中华民族的持久抗战也作出了显著的贡献。

(四)第四阶段:平民教育由中国走向世界

20世纪20年代初,平教总会创立时,晏阳初就有把平民教育推广到世界的构想。根据他多年在东南亚、中东、南美洲、非洲的考察,发现其人民的“愚、穷、弱、私”是普遍现象,需要培养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组织力是一样的重要而迫切。基于在中国30年从事平民教育与创立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经验,深知向其他国家推广,需要培养国际推广人才。1952年3月,晏阳初在菲律宾协助组建村改造运动促进会,然后继续前往泰国、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黎巴嫩、叙利亚等国,考察、协助、指导这些国家的平民教育工作,把“定县经验”在这些国家推广。1958年12月2日,晏阳初在国际平教会大会上提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计划。

1967年5月,国际乡村改造学院成立后,训练国际乡村改造工作领袖人才,第三世界国家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阿富汗、加纳、肯尼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秘鲁、古巴等国以外,美国教会人员,甚至日本也派人前来受训,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已成为全球乡村改造工作的中心,为亚、非、拉美三大洲42个国家培训了一大批乡村建设工作者。

三、晏阳初教育公平的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改革的启示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强调促进公平是今后10年教育改革的重点。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农村的教育公平,问题最突出、矛盾最集中。

(一)当代教育改革仍然需要晏阳初平民教育的精神与行动

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如何确保教育公平,弱势群体往往不能发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声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是缺乏相应的权利。可恰恰最需要教育公平的,又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在今天倡导教育公平,更多的只能依靠社会的强势群体。因为教育公平会首先冲击到他们的利益,他们的子孙等就有可能要和弱势群体享受同样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教育公平、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社会强势群体真正站在弱势群体的立场去鼓与呼,这不但需要平民的意识,更需要平民的行动。

晏阳初及其平教总会同仁,都是当时社会的强势群体,他们舍弃优越的生活,来到艰苦的农村,真正地站在平民的立场,站在整个民族的立场去实践他们教育公平的理想。因此,在当代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公平更加迫切需要晏阳初的平民意识和平民作风,这种平民教育的精神。

虽然中国教育已经超越了晏阳初当年那样的贫穷落后,但平民教育的理念、精神和价值面向大多数人、面向农民和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价值,以及朴实无华的“平民化”教育的价值并没有过时,恰恰是我们的教育现实中十分匮乏的。“教育不公平最终损害的不是个别人或哪个弱势社会阶层的利益,而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利益”〔12〕。

(二)教育公平是促进人的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

晏阳初认为自由平等必须建立在人的教育程度之上,当人人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社会阶层才可正常流动。他用平民教育来开发中国平民的“脑矿”,通过教育机会均等,从平民中培养大量的人才,来担负振兴国家的责任。因此,晏阳初始终以农村教育作为其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通过“四大教育”来提升农民的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和团结力,他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农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农村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公平的主体。教育是民生之本,受到良好的教育,拥有社会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实现就业的前提。今天,我们仍然要像晏阳初先生一样,大力发展与改革农村教育,使得农村教育结构更加合理、体系更加完善、质量更加提高,开发农村人口的“脑矿”,使农村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与智力支持,使我国从一个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

(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

晏阳初认为,只有平等的教育,才能有人格的平等,应当给予人人平等的教育机会,使他们尽量发展,自由创造。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伟大工具,教育公平了,社会才能公平。

晏阳初先生从农村教育公平开始,通过教育提升农民的素质,从解决民生着手,以此来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当前我国农村教育被城市教育边缘化,城乡教育公平处在极不平衡的状态,农村教育公平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是我国教育的重点、难点,农村教育的薄弱和艰难,从一定程度上讲,是我国教育公平中所有重要问题的集中体现。所以,不解决农村教育的公平问题,整个社会的公平问题无从谈起,必将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全面进步。

(四)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和谐、人类和平的最有效的途径

晏阳初认为,不把平民教育作为立国之本,立世的生命,社会就有不平的一天,非社会平等,人人受教育,社会决不可能和谐。

因为,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且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教育的不公,实际上又会因为堵塞和改变了民众的正常社会流动机会而逐渐侵袭、耗蚀人们原有的正义体系和价值观念。教育不公平会引起整个社会的不公,甚至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危及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我国长期发展与和谐。

反之,教育公平的实现,可以使社会弱势群体有可能与其他阶层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通过知识来改变他们的命运。社会各阶层正常的流动、分化,社会才能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从而结束社会弱势群体中存在世袭贫穷的不合理现象,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平等,缓解社会矛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当今世界的动乱与战争,贫困是主要原因,而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晏阳初认为,世界上绝大多是平民,只有教育人民大众来参与本身的改造工作,人人都受教育,世界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因此,人类要实现长久的和平,每个国家必须重视教育公平,同时,国际社会同样必须重视国与国之间的教育公平。教育不公平不仅是国家危机,而且是全人类的危机。

为了避免教育权利的失落所导致的社会悲剧的产生,世界绝大多数国家推动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就是给低收入者提供取得高收入所需要的相应的教育机会,尤其是广泛推行免费的基础教育,甚至是免费的高等教育,极大地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世界和平。

〔1〕吴相湘.晏阳初传:为全球乡村改造奋斗六十年〔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一〔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3〕晏阳初.在定县全城识字运动会上的讲话〔J〕.农民,1931,6(21):12.

〔4〕晏阳初.平民教育新运动〔J〕.新教育,1922,5(5):17.

〔5〕晏阳初.平民教育概论〔J〕.教育:上海刊,1927,19(6):1.

〔6〕宋恩荣.晏阳初全集:二〔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7〕汤茂加.平民教育运动的经过〔J〕.教育:上海刊,1927,19(9):3-4.

〔8〕晏阳初.有文化的中国新农民〔J〕.新教育评论,1927,3(22):3.

〔9〕詹一之,李国音.一项为和平与发展奠基工程: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评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119.

〔10〕宋恩荣,熊贤君.晏阳初教育思想研究〔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154-155.

〔11〕熊明安,徐仲林,李定开.四川教育史稿〔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3:322.

〔12〕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3):1-6.

(责任编辑 杨朝霞)

Revelation of YAN Yangchu's Education Equality Theory and Practice to 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forms

ZHANG Yingfu1,TIAN Dongmei2
(1.College of Education,Dali 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3,China; 2.College of Literature,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81,China)

Mr.YAN Yangchu devoted for 70 years to mass educ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deal of education equality.He held that only education equality could bring equ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promote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Education equality is the basic pre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personality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Education equality guarantees the harmony of society and the peace of mankind.YAN Yangchu'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equality possess reference meaning to contemporary education reforms of China.

YAN Yangchu;education equality;revelation

G40

A

1672-2345(2011)11-0071-05

大理学院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

2011-05-30

张颖夫,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教育史研究.

(KYBS200904)

猜你喜欢
晏阳初平民公平
公平对抗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怎样才公平
构造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笨柴兄弟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公平比较
晏阳初为办教育卖张学良赠车
晏阳初的平民教育研究
平民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