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综述

2011-03-31 10:07秦志岗黎东升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100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1年3期
关键词:规模维度理论

秦志岗,黎东升 (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1 00)

企业成长理论是国外经济和管理理论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成长进行了研究。随着研究角度不断拓展,理论体系也得到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形成了制度变迁论、资源论、能力论、知识论、学习论、生命体论、企业家论和社会资本论、组织结构论公司治理论、社会网络论等学派。本研究从规模经济维度、资源能力维度、制度维度对这些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1 基于规模经济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1.1 企业成长规模经济论

亚当·斯密[1]通过制针工厂的例子说明了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原因,即 “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分工决定市场的大小”,该理论还包括Pretty的城市化理论和Turgot的猜想:Pretty认为城市通过降低费用来促进分工[2];Turgot推测,分工、货币出现、商业扩展和资本积累之间存在一种内在联系[2]。正如杨小凯[2]所言:这些古典经济学家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虽没有使用规模经济的概念,但事实上却在探讨规模经济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Adam Smith的研究主要针对企业内部分工产生的规模经济,他认为企业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分工会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而没有深入研究;阿林·杨格[3]进一步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理论,他认为市场范围和分工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就存在于上述条件中”。

马歇尔[4]拓展了规模经济的研究范围,他在 《经济学原理》中写到:“我们把任何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应划分为2类——第一类经济取决于产业的一般发展 (外部经济),第二类经济取决于从事工商业的单个企业的资源、他们的组织以及他们的管理效率 (内部经济)”。马歇尔开始利用外部规模经济来解释社会分工的经济效果,进一步拓展了亚当·斯密的规模经济决定企业成长理论的范畴。但外部经济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试图从个别企业的成本和企业产品的价格来研究这个领域来说是徒劳无益的;张五常[5]对外部经济界定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他认为用合约理论代替外部性理论能有效解决外部经济概念模糊不清的问题。

伴随新古典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方法越来越注重数理分析,由此马歇尔的思想被高度简化,外部经济等难以数学化的概念逐渐被排除在理论体系之外,企业成为一个生产函数,将其视为一个“黑箱”,企业成为调整产量达到最优规模的过程,没有任何主动性的余地。

1.2 企业成长交易成本论

Coase[6]在 《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指出:“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而出现的,企业扩张的动力是为了减少市场交易费用”。这一论述开创了 “交易成本”分析的先河,打开了传统新古典经济学中的 “黑箱”,而批评性意见认为交易成本概念是模糊不清的。威廉姆森[7]针对企业边界和规模的范围进行了界定,他认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频率决定了企业边界和企业规模变化,企业向纵向一体化发展可以防止市场交易中的机会主义,节约交易费用从而促进企业成长。至此,交易费用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正如Groenewegen所说:“自威廉姆森开始,从交易成本角度研究企业成长的理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8]。

2 基于资源和知识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2.1 企业成长资源论

Penrose[9]从资源的视角出发探讨了企业成长的因素和企业成长的机制,她认为企业拥有的资源状况是决定企业能力的基础,企业能力决定了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极限。后来,部分学者对Penrose的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他们认为由于资源有异质性、稀缺性、难以模仿性、难以交易性等特性,企业之间的资源差异会永远存在下去,所以企业积累的优势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Timmons进一步拓展了企业成长资源论的范围,他指出实现企业成长的资源不仅是企业拥有、控制或积累的资源,还应包括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获取最终竞争优势[10]。

2.2 企业成长核心能力论

Hamel等[11]对企业资源论作了进一步引申,提出企业核心能力理论。他们认为:在动态复杂的的商业环境下,企业要不断获取、整合、重构、释放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新的资源结构,才能适应形势变化,支撑企业持续成长。其后,一些学者开始从产品技术能力、分销渠道能力、构建能力、组织能力等核心能力角度分析企业成长。在核心能力理论中,企业成长的源泉由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资源变成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然而,核心能力理论注重分析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针对这一不足,Teece等[12]提出了动态能力理论,他们认为:企业要不断整合、建设以及重构资源、技能和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进而不断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以维持和更新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不断成长,Teece等开始在动态环境中思考企业成长的问题,但他们没有认识到企业提高能力的过程其实是企业知识动态更新的过程。

2.3 企业成长知识论

Spender等[13]对企业能力理论作了进一步引申,开创了企业知识理论。他们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的知识以及与知识有密切相关的认知学习,企业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以后利用各种资源发现机会的方法,构成了企业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企业知识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完善,Grant[14]认为整合能力影响企业绩效;Nonaka认为分享、创造及运用新知识导致竞争优势[15];Osterloh等[16]认为知识产生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而知识是要通过学习积累的,之后,库伯[17]提出 “组织经验”学习模型,他们认为学习能力越强,团队成员对知识和经验的推广能力越强,企业深入挖掘其潜力的能力就越强;芮明杰等[18]提出 “创新”学习模型,他们认为企业可以通过创新学习能力建设,在知识转化、联合中寻找能力提升,从而进行知识经营,追求知识超越,促进企业成长;Jerez等认为学习能力是企业企业创新性和成长潜力的重要指标[19]。在这些企业知识理论里知识已被当成企业成长壮大的战略资源,成为企业快速成长的力量之源。

3 基于制度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

3.1 公司成长两权分离论

20世纪30年代,Berle等[20]通过对美国200家大公司深入考察,发现大公司高速成长的方法主要靠发行新股,而发行新股会稀释股权,出现毫无控制力的财富所有权与毫无所有权的财富控制力,即出现 “两权分离”现象,该研究突破了传统研究的边界,成为以后从制度角度研究公司成长的奠基之作,但批评性观点认为Berle等的研究以调查为立论依据,见解缺乏例证,留有疑点,更重要的是两权分离后如何建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制衡机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

3.2 公司成长组织结构论

钱德勒[21]通过对工业企业的成长过程进行历史考证和分析后,支持了Berle等的观点,并指出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股权分散,两权分离相继实现以后,如何组织好现有资源,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组织能力已成为企业持续成长的内在动力;Williamson认为适当的组织形式使企业不仅有利可图,而且能够实现企业目标,更有利于企业的成长[22]。之后,Hil等进一步证实了企业组织结构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肯定了组织结构变迁对企业成长的促进作用[23]。

3.3 公司成长公司治理论

Jensen等[24]创立委托代理理论,致力于解决股权分散化条件下 “弱股东,强管理层”的问题,该理论开创了用公司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企业成长的先河。其后,部分学者从公司不同的侧面研究了公司治理与企业成长的关系,Shleifer等[25]认为大股东存在有利于公司价值的增长;Murghy等认为高管持股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6];Boyd等认为公司决策制定的速度与公司绩效密切相关[26];Stiles认为组织性强的董事会可以优化管理团队、优化资源配置,有效设施公司战略,开发、利用机会并消除威胁,进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27];Garney等认为激励和约束机制会影响企业保持和开发资源的能力,是公司竞争力的主要来源[27];Gadhoum[28]认为完善的公司治理体系可以有效筹集和使用资金,提升核心能力,构建竞争优势。正如杨瑞龙[29]所说,公司治理已经形成了科学的自我约束机制和相互制衡机制,协调好了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为促使他们长期合作,保证公司的决策效率和运营效率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4 展望

笔者从规模经济维度、资源和知识维度、制度维度对企业成长理论做了回顾和总结,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有不断深化的趋势,但是不同的企业成长理论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描述企业成长逻辑的某个方面,缺少各个研究方向的有效整合。为此,笔者提出几个整合思路,以期为企业成长理论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首先,以规模经济为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要进一步拓展外部经济的范围,把企业成长放在区域经济规划,国际产业分工格局中去研究、去规划。

其次,以资源和知识为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要注重对资源、能力、知识的整合研究,坚持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并重,能力、知识、学习并举,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动态影响。

再次,以制度维度的企业成长理论,要加强企业治理机制与企业资源、能力战略匹配研究,挖掘和探索企业的管理性能,使企业能够通过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实时调整公司运作模式,吸收、转化、更新知识,为企业成长增加新的动力。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1~105.

[2]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导论[J].经济研究,1999,(7):67~74.

[3]阿林·杨格.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6,(2):52~57.

[4]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1~90.

[5]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47~71.

[6]Coase Ronald H.T he Natune of the Fim[J].Economic,1937,11:1~8.

[7]威廉姆森.治理机制 (中译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4~78.

[8]傅红岩.吉布赖特定律与西方企业成长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8,(8):1~4.

[9]Penrose 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the firm[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9.1~55.

[10]吴旭云.外部资源利用与企业成长:文献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10,(10):143~145.

[11]Hamel Q,Prahalad C K.Competing for the Future[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29~38.

[12]Teece D J,Pisano G,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5.

[13]Spender J C,G rant R M.Knowledge and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3~4.

[14]江积海.知识传导、动态能力与后发企业成长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5.12~21.

[15]李红玲,廖建桥.从Shannon-Weaver到Boisot:解读国外若干典型知识转移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08,(4):243~245.

[16]Osterloh M,Frey B S.M otivation,knowledge transfer and organizational f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0,(5):538~550.

[17]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62.

[18]芮明杰,樊圣君.“造山”:以知识和学习为基础的企业的新逻辑[J].管理科学学报,2001,(3):15~23.

[19]何会涛,彭纪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研究[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8):53~57.

[20]Berle A,Means G.The M odem Corporation and Private P roPerty New York[M].London:Macmillan,1932.55~60.

[21]钱德勒.企业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09~112.

[22]王洪涛.威廉姆森交易费用理论述评[J].经济经纬,2004,(4):11~14.

[23]罗文军.基于知识的企业成长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5.61~90.

[24]Jensen M C,Meckling W.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305~360.

[25]Shleifer A,Vishny R.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Finance,1997,(52):735~784.

[26]孙 烨.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成长能力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6.100~106.

[27]周 建,于 伟,崔胜朝.基于企业战略资源基础观的公司治理与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关系辨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24~31.

[28] Yoser Gadhoum.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top managers:Potential sources of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advantage[J].Human Systems Management,1998,(3):205~226.

[29]杨瑞龙.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1.25~40.

猜你喜欢
规模维度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50亿元!目前规模最大的乡村振兴债券发行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规模之殇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