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重要问题的思考

2011-03-31 04:00:38
关键词:大学城群体性突发事件

张 彧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处理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重要问题的思考

张 彧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350108)

近年来,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产生原因多种多样。一旦对其处置不当,就会影响到大学城的正常教学、生活秩序,乃至于社会稳定。因此在处理此类事件时应注意多方机构协调运行,善于把握时机,快速稳定事态,并通过发挥学生干部、党员、教师的话语作用积极疏导,安定学生情绪,坦诚沟通以此增强事件的透明度,且辅以良好的善后工作,最终达到巩固成果、防止事件反复发生的目的。

处理;大学城;群体性;突发事件

大学城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科学发展观”战略方针的重大举措,是高校扩大招生、提升办学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的探索。在它的运行过程中除了存在良好的育人环境、资源共享等诸多优势外,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例如:学生自发地因某种共同的注意中心或共同利益临时聚集,突然发生罢课、罢餐、静坐、堵塞大学城交通或非法集会、讲演、游行、示威、请愿等群体性突发事件。这些事件若不能妥善处理,会给大学城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造成严重干扰,给各高校、大学城乃至社会带来危害、损失或重大影响。

一、正确认识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社会燃烧理论指出,社会系统从高秩序向低秩序退化,从井然有序到杂乱无序,到最终爆发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其内在实质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系统逐渐被破坏的过程。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当形成危机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即会发生。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急剧的社会变革使高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社会中的分配不公、官员腐败、人员下岗、收入悬殊、物价上涨、教育体制改革,大学生就业难等矛盾不断激化,社会越轨行为防不胜防,这些都会使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和心理上的压力。与此同时,国际、国内敌对势力对我国的破坏从未停止,大学生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往往成为他们的煽动对象。他们通过互联网、书籍、报纸、杂志等媒体向大学生不断宣传和渗透西方的“民主”“自由”“政治一体化”等理念,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另外,就大学城自身而言,在我国出现的时间不长,管理方面还缺少经验,存在漏洞;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良好的城区文化尚未形成,城区公共场所及内部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等因素致使师生们多有不满。而随着大学生主体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一旦出现问题都可能诱发群体事件的形成。

面对上述问题,近几年来各大学城采取了多项措施提前预防突发事件,有效地降低了发生的可能性。可是城区管理者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什么样的大学城,设备再齐全,管理再完善,但客观地讲,要彻底杜绝突发事件是不可能的,还是要做好应对事件发生的准备。如果不能抓住关键,迅速有效地解决突发事件,不仅会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伤害,而且会损害大学城形象,甚至造成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处理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思考

(一)群策群力多方协调运行

大学城是在多个高校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形式的社区,各校相邻而建,组成松散的联合体,管理方面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也给群体事件的管理与控制增加了难度。如果各校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际交流与协作,仍停留在松散和无序阶段,多头指挥,那么面对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将难以应对。因此应成立大学城应急指挥中心,负责人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派专人担任,成员由各高校校长组成。中心全面负责大学城中各类突发事件的决策与管理,对涉及城区安全稳定工作的重大问题及时做出统一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保证决策能够顺利执行。

指挥中心还应按职责将各高校人员划分为三个组:现场处置组、后勤保障组和机动应急组。现场处置组由抢险人员、医疗救护人员、学生处、保卫处、各学院等有过硬本领、有处置实战经验的人员构成。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具体执行中心决策。后勤保障组由医院、心理咨询机构、保卫处、车队、食堂等人员组成,负责医疗卫生、救护设备,救治物品、食品等常用物质的供应,以免延误时机。机动应急组是现场处置组和后勤保障组的预备队,以备不时之需和替换作用。为做到万无一失、有备无患,在日常工作中大学城应急指挥中心应组织各小组演练,明确各组工作目标、处理程序,加强协作,避免事发时工作被动。

(二)沉着应对、善于捕获时机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的特点。一旦发生情况紧急,战机稍纵即逝,事件能否平息在始发状态,出击迅速是关键。因此,指挥中心对事态的驾驭要及时果断,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控制,不能因为反应迟钝,行动慢,使矛盾激化。在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迅速掌握人数规模、人员构成、核心人物、事发地段、现场秩序、矛头指向或突发公共卫生及事故灾难的原因、伤亡人数、次生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等情况,抓住先机,力争把突发事件缩小到最小范围,尽快控制事态发展。

除要把握时机之外,中心决策者面对突变应做到临危不惧,沉着冷静,不能怕失去先机而草率行事。一到现场不问青红皂白、急于处理,结果只会是“欲速则不达”。对因果关系明了、脉络清晰的事件,易早处理,可事半功倍。但对因果关系复杂、情况不甚明晰的群体性事件,如盲目追求早处理,则易造成抓不住要害,反而会促使问题复杂化。

(三)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作用,及时稳定学生情绪

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教师作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第一道防线力量不可小视。在以往的事件中,有些学生没有搞清事情原委,抱着瞎起哄的态度,持从众心理参与到事件当中,起到附和作用。而学生干部和党员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往往会对身边的同学产生很大影响。如能站出来,率先表明态度,很多问题解决起来就要容易得多。如果他们不配合、不支持、甚至起反作用,参与闹事,那么问题就难以解决。并且,学生党员、干部是连接在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和纽带,起着上下沟通的作用。事发时,他们所提供的信息最原始、最准确,能够帮助决策者做出正确决策。同样,任课教师在平日的学习中与学生接触最多、威信较高,面对突发事件可请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专家教授出面进行劝阻,稳定参与者的情绪,达到制止和平息事态的目的。特别当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任课教师要有能力组织学生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学生伤亡,因此在平时工作中,应加强对教师防范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四)讲究方式方法,以疏导教育为主

目前,引起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有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个人原因,也有各种原因共同引起。事发时来势凶猛,参与人数多,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现场情况变化快。针对这种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务必弄清事件爆发的原因、当事人心态和现场情况,区别对待,注意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不能硬搬预案,而应相机处理,灵活运用。

另外,要遵循“可解不可结、可散不可聚、可顺不可激”的原则,以疏导教育为主。现场处置人员能耐心倾听学生愿望,帮助其分析行为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合法性与违法性,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讲明继续闹事的危害与后果,引导他们走上法制轨道,按法律程序,表达自己的要求,缓解对立情绪。同时,处置过程中做到宽严相济,刚柔并用。对绝大多数人员用“柔”性手段劝导分化,从宽对待,事后不究,重在教育。而对极少数为首煽动分子或顽固分子,要强行带离现场,指出利害关系,依法严肃处理。

(五)通过积极沟通增强事件透明度

英国危机公关专家里杰斯特曾针对危机沟通提出“三T”原则。首先,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You Own Tale)。强调只有“以我为主”,才能牢牢把握主动权,掌握信息发布的节奏;其次,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强调危机处理时组织应该尽快不断地发布信息,只有“快速”才能在第一时间堵塞流言产生和传播的空间;最后,提供全部情况(Tell It All)。强调信息发布只有“全面”才能给大众提供理性的分析判断基础,而且必须真实。

处理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危机有相似性,面对危急不应怕影响自身形象而故意隐藏消息,一定要向学生、家长、媒体坦诚相告,不断沟通,消除恐慌。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波特提出谣言传播公式即R(谣言的强度)=I(事情的重要性)×U(不明度),即事情在人们的心中越重要,越不明朗,谣言就越容易产生。可见,在敏感时期或在敏感话题被集中讨论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增强事件的透明度,只有积极主动地正面出击,用权威机构发布权威的信息,才有可能消除谣言,避免事情进一步激化。必要时,指挥中心还可指定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信息。尽量用真凭实据来增加说服力,增强沟通言论的权威性。在陈述中,要避免使用行话,仅使用一些没有感情色彩的科学术语和法律语言来回应公众的批评,会使公众认为学校立场僵硬,对存在的问题漠不关心,最终会导致沟通失败。

(六)开展合理有效的善后工作,巩固已有成果

当群体性事件被初步平息后,还要保持处理工作在时空上的适当“延伸”,做好善后恢复。这既是后期处置工作,又是前期预防工作,做不好就有可能出现新的问题。第一,保卫部门要密切关注城区内容易聚集人群的场所,一旦出现重新聚集的苗头,应及时疏散。第二,尽快恢复城区的正常教学科研秩序,对一些应急措施要适时调整,力争将损失降到最低。第三,迅速落实兑现学生的合理要求,暂时不能解决的,必须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化解矛盾,防止反复。第四,做好原因调查、责任认定、快速理赔、心理辅导与咨询等善后工作。并根据事件性质和结果,对当事人适度处罚。第五,对处理工作进行客观评价。内容包括机构设置是否合理,人员之间是否协调,职责分工是否明确;领导判断力是否准确,决策是否正确;与学生、家长、媒体之间的沟通渠道是否畅通,沟通信息是否真实,是否起到了积极作用;处理过程中采取的各项措施是否积极、稳妥、有效等。第六,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做好资料整理和归档工作,为以后处置工作提供借鉴,只有这样,在面对不断变化的突发事件时,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总的来说,妥善处置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目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充分准备、措施到位、方法灵活、把握关键,才能确保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新形势下大学城的稳定工作,保证高等教育的顺利改革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 胡勇军.浅谈高校BBS传播的危机管理[J].中国青年研究,2005(11):61~63.

[2] 夏学文.高校危机管理中的沟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74~75.

[3] 江历明.高校危机管理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44~147.

On Dealing with Emergency of Group of Students in University City

Zhang Yu
(Fuzhou University,Fuzhou Fujian 350108)

In recent years,the unexpected events of university city student’s groups often occurred,although they are resulting in a variety of reasons.Once they are improperly disposed,which resulted in affecting the normal teaching of university city,life and order,and even social stability.In dealing with such incidents,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running in harmony with multi-organization,being good at grasping the opportunity,rapid stabilization situation,positive persuasion and stabilization students’emotion by the student cadre,Party members and teachers’the role of positive words,and opening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so that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incident is enhanced.Finally,the achievements are consolidat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cidents are prevented repeatedly by supporting with the good follow -up work.

treatment,university city,group events,emergency

G645.5

A

1672-3805(2011)03-0052-03

2011-03-30

2008年福建省教育厅B类科技社科项目“福州大学城学生群体性突发事件防范及处理机制研究”(编号:JBS08014)

张彧(1979-),男,陕西西安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人文系讲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大学城群体性突发事件
“首届中国钢琴音乐周”在我校大学城校区举行
密切党群关系在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作用及途径
学习月刊(2016年19期)2016-07-11 01:59:44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32
大学城经济对城镇化影响初探——以呈贡大学城为例
人间(2015年8期)2016-01-09 13:12:38
谈涉警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应对之策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1
大学城集聚与消费拉动效应
智富时代(2015年4期)2015-06-02 03:51:25
大学城体育课程资源共享初探
突发事件
小说月刊(2014年10期)2014-04-23 08:53:40
论网络与群体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