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教师的魅与惑

2011-03-31 07:09许兰武
民生周刊 2011年48期
关键词:诈骗案孔子汉语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汉语教师的魅与惑

□ 本刊记者 许兰武

国外对汉语教师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高水平的金牌教师。

11月18日,南京市白下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全国首例输送汉语国际教师诈骗案。近百名大学生和教师,被南京一家名为“新西方”的公司诈骗,金额高达百万。

这起诈骗案不仅反映了当下汉语热的现实,更暴露出当前国际汉语传播中存在的诸多乱象,而这些问题更应引发关注。

膨胀的需求泡沫

南京“新西方”在应届毕业生中声名鹊起是2009年前后的事。当时,“新西方”通过网站对外宣称自己是全球最大的民营汉语培训教育机构,业务覆盖全球,可以向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输送汉语教师。

该公司宣称,只要向公司缴纳7830元的贷款利息,大学生不仅可以拿到30万元的贷款,还可以被送到国外教授汉语,可以赚取20到30万元不等的年薪,近百名大学生和教师在缴纳了近百万元的费用之后,出国却杳无音信了。

南京“新西方”诈骗案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对外汉语的热潮。然而,蜂拥而至试图分一杯羹的人却发现,这块诱人的大蛋糕品尝起来有一丝苦涩。

“有关部门认为每年需要5万左右的对外汉语师资,实际上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业内人士分析,对外汉语的市场需求被明显夸大了。

4年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批准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24所研究生培养单位开展试点工作。后来又增加到45所、64所,到今天,国内已有82所高校招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300所高校招收这一专业的本科生。

可以想象,今后,随着这一专业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求职竞争将会愈发激烈。有关学者分析,眼下这一热门专业,可能要不了几年,就将成为需求饱和的专业。

在一个市场需求不确切,供求渠道单一,人才状况供大于求的背景下,出现南京“新西方”诈骗案,不足为奇。

困窘的人才怪圈

国外对汉语国际教师的需求无疑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高水平的金牌教师缺口很大。

有关学者分析,目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素质教育都有问题,许多人认为国际汉语教育就是教学生认汉字、包饺子、学剪纸这么简单。这样的学生,即使出国,也无法承担教授外国人汉语的责任。其结果不是育人,而是毁人;不是传播中华文化,而是毁中华文化。

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育对优秀教师的需求很大,然而,现状却是高手不愿出去,新手出去却难担重任。

曾在某国孔子学院工作了2年的一位副教授道出了其中原委: 一般而言,35岁以上的教师,大多处于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比较强的年龄段。面对职称晋升和巩固家庭、科研等多重压力,即使有各种鼓励措施,许多人也不愿意出去。

相比较而言,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硕士生更愿意出去。他们暂无家庭负担,年轻人对新鲜事物和环境也充满好奇。面对国内的就业压力,到国外闯一闯,对他们而言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因知识架构和专业素养还需时间沉淀,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需磨砺,对目的地国家的语言也有个适应过程。所以,大多难以胜任工作。

半路出家的隐忧

意大利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梁彦民教授告诉记者:“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开办时起,前10年的发展中,形形色色的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孔子学院的标志性‘节目’。但孔子学院要真正深入,根儿还是在汉语教学和培训上。”

梁彦民认为,要让汉语言在国外深入人心,就要解决“三教”问题,尤其是教材和教师的问题,“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也许重中之重是教材;但在国外,教师才是瓶颈。”

在国外,许多学校都聘请兼职老师来承担汉语教学以及文化传播的工作。这些兼职教师有的是中国留学生,有的是定居国外的华人,还有懂一点汉语的当地人。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王瑛曾在法国雷恩学区,对中学汉语教师进行过培训。要获得法国中学汉语教师资格,需通过法国教育部的中学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考试有相当的难度,虽然录取名额较之以前有大幅增加,但却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各中学不得不临时聘用一些合同教师。

根据王瑛的调查,从事汉语教学3年以下的教师,占70%。合同教师的来源也多种多样:很多教师不是中文专业出身,以前的专业和语言教学没有关系,如会计学、化学、管理学、工程学、对外贸易等,此类教师占50%。

汉语国际教育人才是对外汉语传播的关键,显然,不懂语言教学已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培养应用型教师要比培养学术型教师更重要。

文化隔膜呼唤金牌教师

对外经贸大学中文系唐兴全博士,曾先后两次在爱尔兰孔子学院授课。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有个小朋友让梨的故事,邻居给他一个香梨,但他不吃。邻居就问小朋友怎么不吃呢,小朋友回答说拿回家,给妈妈吃。”

中国这种孝敬长辈的故事,在西方人看来却完全无法理解。再比如,古代中国人父母过世后,要辞官回家守孝三年,等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的问题,一般的老师讲不清楚,也让西方人感到莫名其妙。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能够编写出适合当地风俗、宗教习惯,同时把中华文化精髓融入其中的教材,是汉语国际传播最迫切的难题之一,这更需要高素质金牌教师的努力。

唐兴全博士认为,即便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也不是人人都可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一个合格的老师,不可能只是简单介绍中国的文化知识。只有教授语法并把汉语文化现象讲明白,才能引发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然而,从目前来看,现有的国家汉语国际教师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也满足不了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汉语传播金牌老师教迫在眉睫。

□ 编辑 张 宁 □ 美编 阎 瑾

猜你喜欢
诈骗案孔子汉语
学汉语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