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心
一国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因素。在后危机时期,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我国应该制定什么样的宏观政策,着力点应放在哪里,这是必须要明确的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对投资,消费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率,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2011年我国宏观政策首要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现在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抵御住了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严重冲击,并开始部署后危机时期的经济工作。这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出“十二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解决当前经济问题,2010年政府经济工作会议内容强调(温家宝,2010),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个方面,外需是出口。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资料,我们选取1994-2009年消费,投资,出口及GDP的各年数据作为样本,对这四个变量进行分析。
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以9%以上的年平均增速在高速发展,投资率也保持在35%-40%。其中,27%的年份投资率超过40%,50%的年份投资率在35%-40%之间;投资增长率仅1993年达到55.83%,1985年达到37.47%,7年在20%-30%之间,11年在10%-20%之间。相比之下,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也经历了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以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的速度急剧增长,投资增长率也是居高不下。因此,可以看出,中国投资刺激经济增长仍有发展空间,但按目前的模式潜力已经不多。
消费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
消费需求的持续稳定增长是国民经济保证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内在因素改革开放以来, 2003年至今,居民消费率逐年下降,其中2008年创历史最低(35.3%)(刘诗白,2000)。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的消费水平总体上偏低。而当今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消费率分别达到了70%以上。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不管是居民消费还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都远远不够。
出口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水平分析
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使美国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11月份失业率仍维持在9.7%的高位。以中美巨额贸易顺差为由,压迫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浪潮还未消去的同时,美国必然进一步加剧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因此,从长远的角度,为了充分发挥出口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应该不断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出口产品的结构,逐步完善对外贸易的政策和机制,加强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使我国贸易出口从“粗放型”方式向以质量和技术为主的“集约型”方式转变,使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平稳协调发展。
从长期看,我国的出口和消费的比重会趋于合理,但以后经济的上升不能仅仅是数据的上升,还需要确定长期的经济目标,并有针对性的“下药”。只有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我们得到的结论才更科学。因此本文又对长期的经济形势做了进一步的定性分析,确定出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向。吴敬琏(2010)认为,不但要进行短期的经济分析,还要注重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我国经济面临的长期问题主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提高效率等方面。我们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是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因此中国政府下一阶段的宏观政策着力点应放在消费上。
加快经济结构转型,衍生新的消费需求
要增强消费的拉动作用,使其成为内需的主导动力,使中国经济从原来的投资型经济、出口型经济转向消费型经济。2010年的高增长只是在经济刺激政策下沿着原有轨道的增长,同样是数量的扩张,而不是高技术含量的自主创新,更没有明显的产业升级。而城市化水平只有49%,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从三大需求看,2011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度将小于2010年,世界经济的不确定走势及新的贸易保护主义也使我们难以对出口需求给予过多的依赖,加快经济增长需要更多依靠消费的拉动,培育和扩大消费,有助于消化过剩产能,且不会产生其他风险和副作用。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首先要增加经济结构调整财政支持力度。财政部门要加大对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支持力度,着力扩大内需,进一步有效实施家电下乡、补贴节能环保产品。同时,采取差别性财税措施,注意调整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推动产业升级,限制和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发展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二要运用财政手段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房价关系到民生问题,要注意防止财政资金特别是信贷资金过度盲目流入股市和房市,抑制股价和房价过快上涨而导致的资产泡沫,对于已经高位的股价和房价,要更加注意控制,努力使其反映实体经济复苏和居民购买力的真实情况。三要加强社会保障财政支持力度。
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根据新形势新情况适度微调
2011年央行的主要任务,一是控制基础货币投放。央行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和手段,将M2和M1的年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7%和13%左右的正常水平。二是增加供给和改善供给结构,合理“吸收”投放过多的流动性,主要手段是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和调整产业结构。2011年我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因此货币政策必须从传统的关注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转向多元化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也将趋于多样化。
继续实行提高居民收入,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政策
收入分配问题是扩大消费的核心问题。中国的初次分配制度存在很大问题,再分配制度不仅没能缩小初次分配造成的差距,反而使差距更大。我们应看到,目前物价水平有抬头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使得收入提高的速度至少与物价上涨速度持平,防止物价大幅上涨。另外,我国还存在着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因此有必要调整我国收入分配制度,调整初次分配制度,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再分配要体现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作者系郑州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