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经发,扈 静,陈雪辉,陈从升
(1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230601;2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230009)
根据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属于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的普通高校,其培养的人才必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国内很多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紧密程度不高,课程设置也不太合理.为此,本文采用模糊综合判断法[1-2],就国内某高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与研究,探究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高校合理化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持.
模糊综合评价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将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2)作出项目 fi符合ej评语的隶属度评价并得隶属度矩阵
其中,rij为隶属度,指多个评价主体对某个评价对象在fi方面作出ej评定的可能性大小,通常按rij=Nij/N求得,式中rij为fi符合ej的隶属度,Nij为赞成fi符合ej评语的人数,N为总人数.
3)确定权重向量WF=(w1,w2,…,wn),另外需确定评定集的数值归一化化结果W'E,或权重WE;
4)计算方案的综合评定向量S=WFR;
5)计算方案优先度 μ=WFST.根据μ的大小可得方案优先顺序的排列.
国内某高校(下简称A高校)机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校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学校要通过科学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3].A高校机械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按十六大关于“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方针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要求,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和教育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在继续巩固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现代教育思想构建适应21世纪机械专业建设需求的“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以人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A高校机械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为了深入研究该校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科学合理,本文首先将相关培养目标细化为如下7个方面:1)基础学习能力;2)工程实践能力;3)自主创新能力;4)语言应用能力;5)自我管理能力;6)人文素养;7)其他能力.
按照上述细化的7个培养目标,对机械专业课程进行分类.比如,与基础学习能力相关的课程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以及大学物理等.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培养目标相关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比例,绘制课程数目比例图(图1);根据每个培养目标相关课程的学分和占总课程的总学分的比例,绘制课程学分比例图(图2).
图1中,1-7分别代表着与上文相应的第1)~7)个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数目占总课程数目的份额;图2中,1-7分别代表着与上文相应的第1)~7)个培养目标相吻合的课程学分占总课程学分的份额.
根据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机械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表[4],同比上文中的7个培养目标,用同样的方法,对该校机械专业课程进行分类,并绘制课程数目比例图、课程学分比例图(图3、图4).
通过图1-4,可以很直观地看到A高校以及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的机械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一步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比较.
针对A高校与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的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对国内高校该专业的2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评价,评价意见的统计结果分别如表1(评价结果中前者为国内高校,后者为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所示.
表1 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表
根据上述分析评价结果,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两所高校的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其中:
经过运算,可得到:
通过上述计算,发现μ2>μ1,这就说明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的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总体要优于A高校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进一步分析所有的计算过程数据,还可以发现,A高校在基础学习能力方面要优于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但是,在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与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还有一定差距,有待进一步改善.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与普渡大学盖莱默校区的同类专业相比较,该国内高校机械专业的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弱的联结关系.通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能把影响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避免了由个别人来评判易加入个人主观臆断的缺点,可以更好地反映国内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中存在的不足,为合理化高校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1]Yingluo Wang.System Engineering[M].Beijing:China Machine Press,2006.
[2]Jianbo Ye.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for Student's Quality[J].System Engineering—Theory&Practice,2000,20(9):91-98.
[3]Xiaohu Chen,Huajun Liu and Huachang Qu.Research on training mode and location of applied talents[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04(5):58-60.
[4]Siqiong Pang.Comparative Research on curriculum settings an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mechanical discipline between China and US[J].China University Teaching,2007(11):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