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为贤者讳

2011-03-21 02:01徐庆全
中国新闻周刊 2011年8期
关键词:贤者师长周先生

徐庆全

《春秋谷梁传》中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举凡是尊者、贤者、亲者的耻辱、过失、不足,都最好少说,对那些有失三者体面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孔子在《论语》中有过相同的倡导,他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一种应该获得尊重的情感,应加以尊重。于是乎,中国就形成了为贤者讳的传统,甚至到了有些可笑的程度。

比如,为了为贤者讳,甚至连贤者的名字都成为忌讳的对象。人们所熟知的田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故事;把孔子的“丘”字念成“区”的故事;司马迁把《史记》中所有讳其父的“谈”字都去掉了的故事。诸如此类,讳得可笑。连名字都讳,所谓贤者的“耻”“过”“疾”,就更不在话下了。此风迁延,至今不绝。近读丁东主编的《先生之风》一书,仍有斑迹可寻。

《先生之风》,大多篇目是学生追念师长的。对于学生来说,师长自然为尊为贤,通讀全篇,为尊者、贤者讳的情感弥漫,很难发现学生眼中的师长有何“耻”“过”“疾”。从真实情感上,这倒也可以让人理解。可是,有的师长的“耻”“过”“疾”,已为学术圈内所知,或者师长本人并不讳,而学生仍为其讳,就有些说不过去了。譬如书中两位学生对著名史学家邓广铭、周一良先生的“讳”。

邓、周两位先生都是史学大家。20多年前,我在历史系就读中国古代史以及后来在这个领域吃饭那几年,对两位先生心中敬仰得无以复加。因导师之间相熟的缘故,还有幸数次见到过两位先生,也隐约知道,两位先生在“文革”中“有点事”。后来,在两位先生的回忆中,也不讳言“那点事”。

就邓先生而言,“文革”中,在“儒法斗争”的高潮中,修订出版旧作《王安石传》,增加了“儒法斗争”立意,自觉不自觉地配合了一回“四人帮”的“反党”行为。后来邓先生说:“老实说,我在文革中没有吃过太大的苦头,我的原则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就一良先生而言,“文革”中“梁效”(北大、清华“两校”写作组)甚嚣尘上之际,周先生因此被调入“梁效”,担任顾问之类的职务。周先生在回忆录《毕竟是书生》中,坦言地讲到了当年的境况。

说起来,在“文革”泥沙俱下的荒谬年代,两位先生这点事还真不是什么事。无论是邓还周,后来说起来,不讳言,自然含着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当年大背景下行为的某种自责。但是,在本书中,先生的两位弟子却对先生都不讳言的事情,喋喋不休地替先生辩解。

邓先生的学生说:要求邓先生不做那点事,是“人们对于他们有一种不近情理近乎苛求的道德要求,那根本是圣人的标准”。周先生的学生说:我觉得一良先生也没有什么需要愧疚的。不就是怀着远远超出一般知识分子的“原罪感”,被人利用做了“驯服工具”吗?调入“梁效”难道不是至高无上的“组织”的决定?在“梁效”充当“顾问”难道不是为伟大领袖服务?⋯⋯

两位学生的辩解,是“为贤者讳”遗风的延续。这种辩解有些让人摸不着边际。其实,没有人以圣人的标准要求两位先生,至少鄙人从来没有把这点事看作是两位先生道德上的瑕疵。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纳粹德国因希特勒起,是不是清算了希特勒,那些服务于希特勒的人都以他们都不是“圣人”而脱责?德国的历史并不如此。如此说来,两位学生刻意“为贤者讳”,不免捉襟见肘了。★

《先生之风》

丁东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定价:35元

《中苏关系史纲》

沈志华

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78元

在掌握大量中国与前苏联历史档案的基础上,研究者对中苏关系的许多重大事件做出的新注释。

《中国1911》

伍立杨

春风文艺出版社

定价:28元

作者提出辛亥革命上半场与下半场的概念。所谓上半场,乃是倾覆帝制,开启民主共和新纪元;所谓下半场,即指民国肇建,挥师北伐,统一全国。

《寻路中国: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

[美]彼得·海斯勒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33元

一个生活在北京的美国人,考取了中国驾照,此后七年,他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观察因汽车业的高速发展而发生巨变的中国。

《地老天荒读书闲》

朱小棣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定价:28元

这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杂书”,作者以书喻今,有对“红”朝旧事追今抚昔,对文坛、梨园旧事赏析趣陈。

《我帮女儿上美国名校——成功申请美国大学指南》

赵飞

新星出版社

定价:25元

作者成功地把女儿送入常春藤名校,对于申请美国大学,她有第一手经验和丰富的心得、窍门。

猜你喜欢
贤者师长周先生
从师长赠言看数学
师长卖马
贤者与魔镜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选材不典型,形象不鲜明
细腻不等于多情
竭其力以事父母
礼必须到
知耻自律
“暗算”也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