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萍 孙素芬 王涵
(河北省人民医院 ,河北石家庄050051)
近年来,随着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推广,压疮已成为衡量医院护理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1]。我院2007年8月~2009年8月采用软聚硅硐泡沫敷料治疗Ⅱ期压疮,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符合Ⅱ期压疮诊断标准的压疮患者66例(89处),其中男性40例,女性26例,年龄57~85岁,平均年龄71岁,中位年龄65岁。原发病为呼吸衰竭的8例,心肺复苏术后6例,脑血管病的35例,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10例,糖尿病7例。主要发生部位:骶尾部,左、右髋部,肩胛部,内外踝等。压疮面积为2 cm×3 cm~7 cm×9 cm。将66例压疮患者按入院时间单双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3例。两组患者在病情、病程及治疗原则上基本相同,从压疮情况比较,未见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一般护理措施 缓解压力,给予局部减压如软垫垫起,使受压部位悬空并应用气垫床,每1~2 h翻身一次。全身营养支持,避免局部潮湿,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平整。
1.2.2 疮面处理方法 如无感染者,用0.5%碘伏消毒疮面及周围皮肤1~2 cm;如有感染者,先行常规清创,将泡皮组织剪掉,去除脓性分泌物,暴露出新鲜创面,用0.9%氯化钠注射液(生理盐水)冲洗伤口及周围皮肤,再用0.5%碘伏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1~2 cm。(1)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再用0.1%雷夫努尔局部湿敷,以不滴液为准,外敷无菌纱布,隔日换药一次。如敷料渗透或患者不慎将敷料污染,应及时更换;(2)观察组:用生理盐水冲洗疮面及周围皮肤后,再用蘸有生理盐水的棉球将疮面及周围皮肤蘸干,然后根据疮面大小、渗液量、压疮的部位,选用瑞典墨尼克公司生产的软聚硅硐泡沫敷料美皮康贴敷(少量渗液选择超薄型、中等到大量渗液选择普通型、骶尾部选择有边型)。根据敷料上所浸湿的渗液量多少决定换药次数,一般3~5 d换药一次。
1.2.3 评估方法 (1)疗效评定标准[2]:疮面结痂脱落自然愈合为痊愈;渗出液减少,疮面无扩大为好转;渗出液未减少,疮面未有缩小甚至扩大为无效。(2)压疮损伤程度的评估: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Shea分类系统[3],Ⅱ期压疮已损伤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现为皮肤擦伤、水疱,如治疗及时,方法得当,伤口很快就能愈合,否则伤口将迅速向深部发展,成为Ⅲ期、Ⅳ期压疮,治疗极为困难。当治疗无效时,需要重新做创面评估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1.2.4 统计学方法 全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作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1 两组患者压疮治疗效果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压疮治疗效果比较例(%)
2.2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比较(s)
与对照组比较,P<0.01
组别 压疮处 换药次数 愈合时间(d)对照组 44 14.00±1.49 25.35±3.43观察组 45 7.00±1.12 15.47±3.18
本观察结果显示,观察组治愈率96.97%,对照组治愈率81.82%,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换药次数和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压疮痊愈时间最短7 d,最长23 d,平均时间为15 d,中位时间为15.4 d。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经临床实践证实,美皮康治疗Ⅱ期压疮既可缩短疮面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提高治愈率,减少护理工作量,又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湿性疗法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伤口处理新疗法。有大量文献报道其特点是微创小、痛苦少、促进愈合、减少斑痕。研究证明,保持伤口30℃恒温可使伤口中肌成纤维细胞的活性提高,对伤口愈合有显著影响。保湿和保温的敷料更有利于伤口的愈合。观察组使用新型保湿敷料美皮康,效果显著。美皮康敷料(湿性敷料)是一种新型的软聚硅酮泡沫敷料,具有自粘性,特制的泡沫能吸收创面中的大量渗液,具有防菌和防水作用的半通透性膜能够温和地粘着伤口周围皮肤,不粘连伤口创面,减少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减轻出血和疼痛,减少周围皮肤浸渍,并可防止外环境微生物的侵入,预防了伤口的感染,减少瘢痕的形成[4]。美皮康敷料具有舒适、可塑性和顺应性好的特点,可适合身体任何部位,无残胶遗留。换药时如压疮面积小,可将美皮康剪开分次使用(美皮康有边型除外),不影响治疗效果。美皮康敷料在Ⅱ期压疮的治疗上效果显著,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性阻塞性肺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4):453-460.
[2] 王清丽.滑石粉治疗压疮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 2004,39(2):152.
[3]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
[4] 董艳容,董艳君.伤口护理技术与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3,22(8):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