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71)
在电子支援(ESM)系统中,通过对辐射源的电磁参数、方向角和到达时间的被动测量估算辐射源及其载体平台的位置,称为无源定位。由于ESM系统本身不发射能量,仅通过被动测量来对目标进行定位和隐蔽跟踪,这对提高系统在现代电子战(EW)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测向交叉定位利用在不同位置处的多个侦察站,根据所测得同一辐射源的方向,进行波束交叉,确定辐射源的位置[1]。对于真实目标来说,一般情况下,方向角度变化慢且范围小,是可靠的辐射源参数之一,特别在现代密集复杂信号环境下,方向参数几乎成为惟一可靠的辐射源参数,且用方向角来定位时对各侦察平台之间的时间统一性要求较低。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方向测量定位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设n个位置不同的观测站对同一个辐射源进行交叉定位,如图1所示。n个观测站的坐标分别为(xi,yi)(i=1,2,…,n),参考方向与y轴一致,利用观测站位置和测向结果建立方程组。文中主要讨论双站测向交叉定位,即n=2时的情况
图1 测向交叉定位示意图
由式(1)可得
在n个观测站的情况下,式(2)可用式(3)的简化形式表示
所以,辐射源在平面上的位置坐标为
假设各测量误差是零均值、彼此不相关的高斯白噪声,且对应于方位角及站址误差的标准差分别为σθ和σp。在本文分析过程中,一般假设观测误差区最大值,因此标准差恒定。对式(1)求微分,得到定位误差方程
其中,
在n个观测站的情况下,上述方程组可用如下的简化形式表示
由伪逆法解得定位误差估计值为
其中,Z=(FTF)-1FT。
由式(8)可知辐射源定位误差dX=[dxdy]T与方位角测量误差dV、站址各分站的测量误差dXp有关。假设每个观测站的测量结果均相互独立,各测量误差均为零均值且不相关的高斯白噪声,方位角观测误差的方差为,站址各分站的测量误差之间以及与其他测量误差之间相互独立,具有相同的方差。
定位误差的协方差矩阵
采用相对误差表达式,根据测向定位原理及GDOP分布图可以得出,误差最小的定位方向应位于基线的法方向。假设采取沿着x轴且对称原点的基站排放方式,那么辐射源在y轴上运动时,即辐射源到两基站的位置相等时(rA=rB)定位误差最小,综合可得表达式并进行相对误差的仿真。以下仿真图是根据以上述公式的计算结果绘制出的某时刻(n→方向为y轴正向)的GDOP分布图及相对误差曲线图。
具体仿真条件为:观测站1坐标为(x1,y1)=(0 km,0 km),观测站2坐标为(x2,y2)=(30 km,0 km),站点位置精度为σp=10 m,观测区域在x、y方向均为-400~400 km。
图2绘制了测向误差分别为σθ=3 mrad、σθ=10 mrad、σθ=30 mrad时的定位精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测向误差增大,定位误差明显增大,定位精度明显下降,测向误差对定位精度产生了主要的影响,且定位精度的大小和测向精度的大小近似呈线性关系。
图2 测向精度σθ单独作用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图3分别为σθ=3 mrad、σθ=10 mrad、σθ=30 mrad时的相对误差曲线图。具体仿真条件为:观测站1坐标为(x1,y1)=(-15 km,0 km),观测站2坐标为(x2,y2)=(15 km,0 km),站点位置精度为σp=10 m。
图3 σθ对相对误差的影响
图3绘制了测向精度σθ对相对误差影响的曲线图。总体来看,当辐射源与两个基站的距离超过25 km后,随着距离的增加,相对误差均呈现增长趋势且测向精度越精准,相对误差越小。当σθ=3 mrad时,相对误差较小,定位精度在作用范围内优良;到了σθ=10 mrad时误差增大,定位精度在超过200 km时达不到合格水平;当σφ=30 mrad时误差急剧增大,定位精度已经严重下降,仅在60 km内能达到合格水平。在配置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提高测向精度的准确性,这也能够看出测向精度对测向定位的精度有重要影响。
具体仿真条件:观测站1坐标(x1,y1)=(0,0);观测站2坐标为(x2,y2)=(0,60);测向精度为σθ=3 mrad;观测区域在x、y方向均为-400~400 km。
图4绘制了站点位置精度分别为σp=10 m、σp=100 m、σp=300 m时的定位精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站点位置精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不大。
图4 站点位置精度σp单独作用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图5分别为σp=10 m、σp=100 m、σp=300 m时的相对误差曲线图。具体仿真条件为:观测站1坐标为(x1,y1)=(-15,0),观测站2坐标为(x2,y2)=(15,0),测向精度为σθ=3 mrad。
图5 σp对相对误差的影响
图5绘制了站点位置精度σp对相对误差影响的曲线图。总体来看,当辐射源与两个基站的距离超过25 km后,随着距离的增加,相对误差均呈现增长趋势且站点位置精度σp的改变对相对误差影响不大。当站点位置精度σp分别取10 m、100 m、300 m时,定位精度在200 km内能达到优秀水平,在整个作用范围内能达到优良水平。在配置允许范围内尽可能提高测向精度的精准度,这也能够看出测向精度对于测向定位的精度有重要影响。
具体仿真条件为:测向精度σθ=3 mrad,站点位置精度σp=10 m,观测区域在x、y方向均为-400~400 km。
图6绘制了基线长度分别为d=30 km、d=60 km、d=120 km时的定位精度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基线长度越长,定位精度越精准,说明基线长度对定位精度产生了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基线长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较大,且定位精度的大小和基线的长度近似呈线性关系。
图6 基线长度d单独作用对定位精度的影响
图7分别为d=30 km、d=60 km、d=120 km时的相对误差曲线图。仿真条件:测向精度σθ=3 mrad;站点位置精度σp=10 m。
图7 基线长度d对相对误差的影响
图7绘制了基线长度对相对误差影响的曲线图。总体来看,当辐射源与两个基站的距离超过25 km后,随着距离的增加,相对误差均呈现增长趋势且基线长度越长,定位精度越精准。当d=30 km时,相对误差小,定位精度在整个作用范围内能达到良好水平;d=60 km、d=120 km时相对误差减小、定位精度稍有提高,在整个作用范围内能达到优秀水平。因此希望在配置允许范围内尽可能加大基线长度。
根据相对误差曲线图可以得出,随着辐射源运动距离的增大,相对误差随之增大,在超过50 km时,相对误差成稳定增长趋势。基线长度越长,定位精度越精准;同样,站点位置精度越低,相对误差也略有增大;但是这两个因素对相对误差的影响并不是关键的,可以忽略不计。测向精度对相对误差产生主要影响,且相对误差大小和测向精度大小近似呈线性关系。由此可知,在运用既定性能观测单站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定位时,应合理选择基线长度,准确测量各站点坐标及方向角信息,才能提高整个系统的定位精度。
[1] 赵国庆.雷达对抗原理[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2] 许耀伟.一种快速高精度无源定位方法的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8.
[3] 刘军,曾文锋,江恒,等.双站测向交叉定位精度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10,35(8)(增刊):12-14.
[4] 朱永文,娄寿春,韩小斌.双基地雷达测向交叉定位算法的误差模型[J].现代雷达,2006,28(7):18-20.
[5] 丁鹭飞,耿富录.雷达原理[M].3版.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6] 孙仲康,郭褔成,冯道旺.单站无源定位跟踪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