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探析——以汕头某中学为例

2011-03-20 21:49陈明波黄素龙
文教资料 2011年13期
关键词:中学校园绰号现象

陈明波 黄素龙

(汕头市潮阳第四中学,广东 汕头 515162)

绰号又称诨号、诨名、混号等,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它是指“由周围的人给起的补充名,常常是根据人物的某种特点或生活环境而起的……”。[1]绰号现象,自古有之。清代赵翼在《陔馀丛考》中对绰号论述道:“世俗轻薄子,互相品目,有混号。”“至贩夫牙侩,亦莫不各有一号……盗贼亦有别号,更何论他亦。”[2]在中学校园里,不可避免地也存在绰号文化现象。我试在对汕头某中学调查的基础上,就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作探析。

一、五花八门的中学校园教师绰号

(一)姓名演绎类。

有很多中学教师的绰号与自己的姓名有关。这是由于学生在给老师起绰号时主要根据其名字的谐音,即利用语言中字与字、词与词音同、音近的现象,表达出语言运用者意欲传递的信息,[3]或选择姓名中的某个字进行联想扩展,从而选择了一个较为通俗的词语代替,时间一长,就成了该教师的绰号。如姓“袁”的老师就成了“猿猴”;有位老师叫“胡锋”,有的学生就叫他“蜜蜂”,或者干脆叫他“bee”。有个学生还编了顺口溜“葫芦蜂,蜂葫芦,葫芦里面小蜜蜂,看到大头蜂,叮了一口红通通”。有一女老师叫“崔尚金”,学生想到了不知哪部韩剧中的人物“崔尚宫”,因而得号“娘娘”。

(二)个性特征类。

教师的外貌特征、姿势、语言、声调、行为习惯、工作、生活作风都会受到学生的注意,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就会从中选出最具典型意义、为其他学生所能接受的特征作为教师的绰号。所以一般情况下,教师的绰号是学生根据某一最能代表该教师的典型特征起的。有根据所教学科起的,如:“地理卢”(地理老师姓卢)等;有根据教师外貌特征起的,如:“苏联猪”(体型胖且矮)、“86”(身高1.86米)、“大公鸡”(经常大声叫),等等;有根据教师习惯性语言起的,如:“这个这个”等;有根据教师工作作风起的,如“孙大炮”(喜欢吹牛)等;有根据其生活习惯起的,如:“夜猫儿”(喜欢熬夜)等。

(三)灵感顿悟类。

灵感顿悟是一种带有突破性的创造性思维认识活动。[4]中学生的思维跳跃性强,创意大胆新奇,往往能够采用出乎意料和超乎正常语法规则的方法,自由组合,另类搭配,创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绰号,它往往带有较大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这种类型的绰号在中学校园中比较少见,它很难与某位老师的个人特征联系上。例如课间同学们在一起说笑玩耍,当说到某位老师时,个别学生灵感突然爆发,将交谈的内容与某位老师联系起来,在得到在场学生的认可时,一个毫不相干的绰号便莫名其妙地落到了某位老师的头上。

(四)潮汕方言类。

语言在所有人类活动中最足以表现人性特点,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打开人们心灵深处奥秘的钥匙。[5]方言则是语言的地方变体。潮汕方言是指流行于粤东一带的闽方言,旧时称潮州话或潮州方言,也称为汕头话或汕头方言。[6]汕头某中学的学生全部来自潮汕地区,学生在给老师起绰号时也不乏有许多以潮汕方言所起的绰号。如“虾虾”(动作举止缓慢柔弱)、“侯秋”(大胡子)、“姿娘型”(身体单薄或女性化严重的男老师)、“眯目”(小眼睛)、“鲤姑”(身胖眼大的女人)、“白仁”(过于老实)、“老咸”(为人吝啬)、“臭嘴”(经常批评学生),等等。

二、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不到位。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规定“同学之间团结互助,正常交往,真诚相待,不叫侮辱性绰号,不欺侮同学,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7]但其中并没有涉及学生不给老师起绰号的相关规定,再加上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智力因素,对学生的道德行为教育相对较少,各个中学的管理层对这一问题大多是以漠视态度对待,包括班主任在内的管理人员,也很少有采取措施和行动来正确处理教师绰号文化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思想意识的发展。

(二)家庭管教不当。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重要的模范,对中学生性格和行为的塑造起了关键性作用。但由于有些中学生家庭教育不当,出现放任型、专制型、溺爱型的管教方式,过于关心身体健康而未重视良好道德的培养和健康心理的塑造,以及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和活动监督,养成中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从而导致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的泛滥。

(三)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

当今社会速变化迅速,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样化,使中学生产生疑惑和焦虑,并引发各种情感障碍行为。由于中学生的鉴别和筛选能力不强,影视和网络等传播媒体的负面文化的影响也被中学生大量接纳和吸收,扭曲了他们的道德观,混淆了他们的价值判断。这种情感特征流露在他们给老师起的绰号中。

(四)中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稳定性、成熟度仍较低,易感性高而承受力弱,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很少从别人的角度考虑,甚至对是非、美丑观念辨别不清,为人处世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道德上的缺失。学生们给教师起绰号,特别是起一些带有贬义的绰号,嘲笑、挖苦、捉弄教师的行为,正是他们天真幼稚、单纯、不成熟的表现。他们只是一味地为了好奇、取乐,根本考虑不到由此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体会不到起绰号给老师带来的痛苦和不良情绪。

三、中学校园教师绰号文化现象应对的措施

(一)家长应加强孩子的道德修养,培养文明用语的习惯。

给老师取绰号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学生的教养、心理素质、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是中学生不文明行为的标志之一,也反映出家庭教育的缺失。勒文森指出:“对人的尊敬只有通过采用以示尊敬的语言形式来表达。”[8]恶意绰号、低俗绰号则折射出当今一些中学生的道德水平低下、文明素养不足等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孩子的自我调节能力,体谅他人的困难,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利益,与老师友好相处,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在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家长必须先从自己做起,无时不刻给他们做出榜样,从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家长应随时检点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榜样。中学生受社会时尚潮流的影响很大,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他们往往将使用流行语作为衡量自己紧跟时代步伐的水平和增添语言活力的方式。但新生事物中也不乏未经筛选的糟粕,因此,家长应帮助孩子鉴别文明用词、剔除脏污语言,并对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言行及时给予批评纠正,这是消除中学生给老师起恶意、低俗绰号的关键一步。

(二)教师应正确对待绰号现象,把握机会教育学生。

教师绰号文化现象反映了师生关系的现状,蕴涵许多教育与心理活动讯息的学生心理作品,透射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正确、理智、冷静、积极的态度不仅符合宽厚仁慈、豁达大度的教师形象,而且体现出教师高超的教育智慧。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以高尚的情操和师德去影响和塑造学生;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用自己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去教育和引导学生,对他们保持友善、信任和尊重。发现学生给教师起不文明的绰号后,教师可以专门抽出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题讨论。教师要以轻松、宽容、和蔼的态度在班上对绰号进行仔细分析,公开而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工作中的失误,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是教师,也有发展不完备、不成熟的地方,大家都需要改正自己的缺点。教师应坦率地告诉学生教师对自己绰号的心理感受,帮助学生分析绰号给教师带来的种种影响,特别是那些贬义的绰号给教师带来的各种消极的影响,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人格与尊严,不能逞一时之乐,不经意间做出伤害老师感情的事。

(三)学校应加强监管力度,提倡语言文明。

学生给老师起绰号或喊绰号经常发生的场所是在教室、操场和走廊等地,时间多集中于课间休息,学校应该加强对这些常发场合的监督,如注意课间时间中学生的活动,设立专职的课间活动监察员等,避免出现监管盲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室行为守则,学校的管理层应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给老师起绰号这一文化现象,要对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言行及时给予批评纠正,使他们逐步养成语言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周、板报、校报、家长会、专题演出等形式,宣传文明用语的规定,促进安全、文明校园气氛的形成,优化学校软环境。一般认为,受过多年教育的人应比同龄人有更高的道德水平。但中学生给老师起绰号的调查结果表明并不尽如人意。因此,净化中学生言语,注重对中学生言语艺术的培养十分必要。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不应忽视中学生的言语培养,一个出口成“脏”的学生,很难说他有较高素质。

[1]季羡林.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605.

[2]赵翼.陔馀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840.

[3]力量.乳名、学名与语言及传统文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2).

[4]张浩.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J].重庆社会科学,2010,(5).

[5]何小薇.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2).

[6]林伦伦,吴勤生.潮汕文化大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12.

[7]甘霖.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95.

[8]高慧芬.称呼形式与社交距离[J].常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2).

猜你喜欢
中学校园绰号现象
中学校园安全管理“四以”模式探索
与绰号握手言和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给别人起令人不快的绰号也算欺凌!
名字在左,绰号在右
猜谜语
绰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