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思修》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2011-03-20 17:43刘学飞
文教资料 2011年24期
关键词:实效性价值观理论

刘学飞

(平顶山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要课程之一,承载着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重要使命。它所包含的内容涵盖了大学生思想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为了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任课教师从不同角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新颖的教学艺术,积极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而,反观《思修》课教学的现状,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尽管我们取得了不小成绩,但如何进一步提高《思修》课教学的实效性仍是摆在每一位任课老师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思修》课教学实效性缺失的表现

(一)学生不重视。

一些学生认为思修教材中大部分内容与中小学政治课和品德课内容重复,与从未接触过的专业课相比缺乏吸引力。不少学生认为这些内容他们基本都懂一些,有些学生还以为这个课是与他们联系并不密切的带有说教性质的课程,甚至先入为主地产生排斥感。此外,现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加之不少学生存在功利性学习态度和浮躁心理,觉得思修课跟就业联系不大,于是出现了重专业课轻德育课的普遍现象。

(二)学生不爱听。

一些学生虽然对《思修》课课程内容不陌生,但对于人的本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理论问题觉得太抽象空洞,不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不高。此外,任课老师如果不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采取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的兴致就会更加低落,出现学生在上思修课的时候逃课或者学习其他课程的现象。

(三)学生不认同。

虽然不少学生对《思修》课的知识理念能够听懂和理解,但缺乏认同感即没有内化为个人信念。原因如下:首先,一些学生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习;其次,一些学生认为这些内容只是理论,没有实用性;最后,部分教师只是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的思想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且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查。

(四)学生不实践。

这是缺乏教学实效性的最突出体现,不少学生缺乏知行统一的理念,上课时听得懂,产生一些共鸣,考试时候也能阐明理论,但往往是说一套做一套,内心有一定的认同感,但在现实中却还是原先的思维和行为习惯,要么屈从于世俗的标准,要么为了某些“实际利益”而缺乏意志力和原则性。

二、关于提高《思修》课教学实效性的几点思考

(一)以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思修教师在教学中要首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

生重视课程并产生兴趣。因此,教学需要有问题意识,不能空对空,不能仅仅是逻辑和概念的累积。学生关心的问题就是教学的重点或者切入点。了解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学期初,可以进行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不同专业(如文理)、不同学制(如本、专科)、不同背景(如城乡)、不同性别等的学生的思想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以其内心最关切的问题为主题,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贯穿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例如就业问题是学生普遍关注的,那么在讲理想的时候就要注意结合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规划,在讲价值观的时候,就要把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作为重要主题,结合招聘中用人单位对职业道德的重视,使学生们切实认识到敬业奉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当然在这里也要注意不能过于具体而忽视理论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就业问题只是一个引入的路径,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和升华。总之,先有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切实关注和体会,才有理论对学生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习积极参与。

在传统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只要听就行了。这种教学模式在《思修》课中是行不通的。这是由学科性质决定的,这门课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授课,本质是一门修养课。修养的特点就是自觉性。离开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师的理论讲述再深刻、再生动也是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和用心体验的过程中把理论转化为内心的信念。教师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只有理论和案例触及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才能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实践理论的冲动。例如在讲道德的时候,我选取大学生道德模范的案例,并采用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先有感性认识,再结合案例展开理论讲述,最后通过案例让学生参与讨论。

(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活跃课程气氛。

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比如理论讲述采取PPT演示,关于案例展示采用精简的视频,对于逻辑简单清晰、易于理解的部分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课下准备并上台讲述,对于争论性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参与辩论,对于学生关注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引导。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以教学实效为目的,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

(四)聚焦学习主题,贯穿教学始终。

《思修》课的内容很多,涉及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但我认为整门课程以责任为主题,理想信念就是对自己和社会的发展负责,爱国主义就是个人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即贡献和索取的关系,道德观的主要内容是道德责任问题,法制观的主要内容是法律责任问题。聚焦到一点就是:应将个人的发展与承担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而奋斗的过程中创造人生的价值。有了这个核心的教学目标,那么每章节的教学就有了明确的主题,换言之,通过不同角度阐述这一主题,以达到教学目标。

(五)情景模拟指导实践,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信念。

《思修》课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很强,知行统一是其根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以能否使学生真正从内心认同某种价值观并使其切实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最终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体认和践行,但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模拟实践的方式引导学生融入到具体情境中去作出价值选择。何为情景模拟?我认为,就是将某一种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情境通过视频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主人公,在视频演示的过程中适时暂停,让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你是案例中的主人公,你接下来会怎么做?在学生充分讨论发言后,再将视频放完,最后教师结合理论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

以上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教学经验,其中的要点就在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要以教学实效性为目的,而《思修》课的最终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罗国杰.把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与特点,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0).

[2]张舜清.关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哲学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实效性价值观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协商民主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