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视角下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及其出路

2011-03-20 17:57:54龚连英姚建平吕龙菊
文教资料 2011年29期
关键词:教育观社会化家庭

龚连英 姚建平 吕龙菊

(九江学院 政法学院,江西 九江 332005)

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问题很早就被学术界和教育界所关注,但大多只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角度进行分析,鲜有人从文化学角度予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二元对立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之间开始了文化互动,城市与农村构成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的关系,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文化融合等现象。对社会学家而言,从个人的层面看,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的作用,有着实现社会化的功能;从团体的层面看,文化有着目标、规范、意见和行动整合的功能;从整个社会的层面看,文化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进的作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考察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不可避免地涉及对农村文化环境的分析,本文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在融合过去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着重从文化学视角分析农村文化软环境对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的影响并给出建议。

一、转型期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基本状况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市场化的建设步伐,我国告别城乡二元对立体制,正朝着城乡一体化方向迈进,在这期间(我们称之为转型期),交通的便利、信息的畅通为城乡文化互动提供了前提条件。由此,城市的价值观、生活观逐渐向农村渗透,这其中有科学先进的思想文化,也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文化渗入农村。从文化互动关系的角度衡量,城市显然居于强势地位,主要扮演文化输出者的角色;农村居于弱势地位,主要扮演文化接受者的角色。但是农村也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接受城市文化的洗礼,另一方面又固守自己原本的文化传统,正是在这种接受与固守中,农村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教育环境。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的思想观念也有了很大进步,但由于农村环境的封闭性、文化的固守性,使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至今依然保留着封建思想的残余,如封建家长制、“重男轻女”思想、宗教、迷信思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教育观等。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来说,这些因素构成了其社会化教育的软环境,我们可将其称为农村文化软环境。

二、农村文化软环境制约下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的表现

(一)农村中遗存的“重男轻女”思想、封建家长制作风,不利于孩子政治社会化、角色社会化的健全发展。

就个人而言,所谓角色社会化,是指一个人根据自己所处地位将有关社会规范加以内化,形成一定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心理与行为特征的过程;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和建立政治取向与行为模式,以及政治人格特征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政治态度的内化。现代化社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把人培养成具有一定理想信念、政治信仰、法制意识的合格公民,这其中就包含了自由、平等、民主、正义等内容,而农村中遗存的“重男轻女”思想、封建家长制作风与政治社会化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重男轻女”思想、封建家长制作风导致家庭成员之间严重不平等的现象,长辈处于家庭的支配地位,晚辈处于被支配地位,孩子在家里没有发言权;男性居于核心地位,女性居于边缘地位。当孩子出于天性,渴望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时,家长常以“小孩子懂什么,不要管大人的事”等说辞为理由拒绝孩子的参与。这样孩子的参与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容易被扼杀。这样的家庭不能为孩子营造平等相处、民主协商的和谐家庭氛围,孩子难以树立“人生而平等”的现代价值理念,对诸如人格、尊严、自由、平等等政治内涵缺乏感性认知,不易形成自我角色意识,对角色旅行中所应涉及的权力、义务、责任、使命之类的内容缺乏感性认识。此外,孩子不易形成“仁爱”精神,对关心、照顾他人容易表现出淡漠的倾向,可以想象,没有健全的政治人格和角色意识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二)农村残余的宗教、迷信思想,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儿童、青少年时期正是世界观建立、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心理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家长应给予孩子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和认识世界,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向其传授科学知识、真理性知识。有些农村家庭由于家长有宗教、迷信思想,使孩子受到了有神论等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孩子很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孩子在学校里可以受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但回到家中却又受到唯心主义思想的笼罩,内心经常徘徊在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矛盾、对立中,这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处于儿童、青少年期的孩子有活泼开朗、乐观进取的天性,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向上的阶段,如果及时给予科学世界观的引导,对促进其身心发展极其有利。宗教、迷信思想倡导消极无为、宣扬消极厌世情绪,这与追求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主流价值观是对立的,受其影响,孩子很难树立“奋斗”理念与“竞争”意识,容易滋生“等、靠、看”的思想,这与社会化人才培养目标是相违背的。

(三)农村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狭隘教育观,不利于孩子树立“为社会发展而学习”的正确理念。

有些农村家长抱着“重男轻女”、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狭隘教育观,对女孩的教育不够重视,甚至不愿过多投入,认为即使培养出来,以后也要嫁到别人家,为别人造福。这样一来,女孩的社会化人格的培养成为大问题。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教育观。一些没有“重男轻女”思想的农村家长,虽然一心想让孩子成才,但依然未能脱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狭隘教育观。这种教育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仅从自己家庭需要出发来设计孩子的教育。其教育的目的是光宗耀祖、发财致富,提升家庭的社会地位。有些家长抱着孩子短期成才的想法,同时使自己的教育投资能早日得到回报,逼迫子女早早辍学,从事各种技能性的学习。这种做法对孩子社会人格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

受这种教育观的熏陶,孩子容易形成错误的读书观,滋生读书成材只为“报答父母之恩”、“振兴家族”的想法,贫困家庭的孩子容易滋生读书成材只为发财致富、提升家庭社会地位的想法。这种所谓“为父母而读书”、“为家庭而奋斗”的错误读书观,与社会教育发展的主流是背道而驰的。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难以形成“为社会发展而读书”的正确思想,长大成人后,难以立足于社会,不能被社会所用,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化人才。所以,这种无视社会大环境,“关起门来搞人才建设”的狭隘教育观必须得到纠正。

(四)农村打工潮的出现,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未来的职业观。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户籍制度的放开,农村逐渐兴起打工潮。打工潮虽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不少农民脱贫致富,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有些孩子目睹外出打工的亲戚、邻居返乡后生活变得阔绰了,吃穿变得奢侈了,于是心生羡慕,也萌生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从而造成不能安心学习,学习成绩下滑的现象。他们错误地认为外出打工只需健康的身体,不需要很高的文化知识,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和文凭,容易滋生“读书无用论”、“赚钱就是硬道理”的思想。从部分打工者返乡后生活得到改善的表象出发,一些孩子在脑子里得出一个错误的公式:打工=赚钱、赚钱=职业。所有这些想法,导致他们误以学习为苦,以打工为美,情绪变得浮躁,有辍学的心理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和家长应对他们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及时告诉他们实情,讲述在外打工的艰辛、打工收入来之不易、没有文化到处碰壁的苦楚等,耐心细致地劝导他们安心学习。如果学校和家长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孩子就可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

此外,由于农村环境的日益开放,农村逐渐出现离异家庭和流动家庭。这些现象导致部分孩子处于一种不稳定的家庭环境中。离异家庭的孩子在性格上容易孤僻、胆小、寂寞、沉默等;流动家庭的孩子因为经常变换环境,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性,学习成绩不稳定,性格上容易自卑、烦躁。这些情况也是造成孩子社会化困境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农村教育早期社会化困境的出路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农村的物质文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有些农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却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出现物质文明发展而精神文明滞后的现象。这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可以说,精神文明的滞后是导致农村整体教育水平落后于城市的根本原因。所以,农村人应树立“物质文明出生产力,精神文明也出生产力”,精神文明发展了,可以促进物质文明更快地发展的思想。政府应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农村一定的扶持,帮助改善农村的文化软环境。

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做到以下几点:(1)转变农村人的思想观念,肃清农村残余的愚昧落后思想,通过说明教育、细心疏导等方式帮助农村人树立科学的思想。(2)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对城市流入的,以及农村本有的文化垃圾,如黄、赌、黑等现象要严厉禁止,让农村孩子远离这些文化垃圾,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整饬农村社会风气。应尽量保留农村优良的传统风气,如勤俭节约、孝悌、友善等美德,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要严行禁止。

(二)政府和学校予以协调和配合,帮助农村家长树科学的教育观。

家庭是孩子实现社会化的第一个重要场所,家长的生活观、价值观、语言行为方式对孩子的社会化具有示范性意义。对孩子来说,家庭是温暖的港湾,是人生航程的出发点,对其一生影响最为深远。所以,家长的教育观显得十分重要,正确的教育观可以让孩子终身受益,错误的教育观可以毁掉孩子的一生。

有些农村家长文化素质比较低,教育观念落后,政府和学校应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观,让他们树立大局观念,懂得培养孩子不能仅考虑家庭自身的需要,还应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只有这样,孩子将来才能学有所用,成为真正的栋梁之材。此外,还应帮助他们克服教育上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他们知道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因为孩子一时成不了才就逼迫孩子早早辍学。学校是孩子接受科学教育、学习真理性知识的地方,是孩子净化心灵、升华精神的地方,所以学校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更要关心孩子人格的培养和身心的发展,使他们成为真正合格的社会化人才。

[1]周恩武.亲字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个人社会化的影响[J].当代教育导刊,2008,(1).

[2]赵春鹏.亲子教育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08,(12).

[3]肖龙.早期教育与儿童社会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猜你喜欢
教育观社会化家庭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浅谈如何用科学教育观培育孩子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28
金钱教育观,从现在开始
家教世界(2017年11期)2018-01-03 01:28:26
恋练有词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 03:55:00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