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艳春
(天峨县龙滩希望小学,广西 天峨 547300)
课程改革的实施已十几个年头,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早该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活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和幸福。但是,有相当部分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农村学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为中心,它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强调了生活和书本的密切联系。传统的课堂,书本是轴心,师生只是围绕着轴心旋转。例如阅读教学,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读课文扫除障碍,课内讲读的还是选文本身的语言,要求学生回答的是课本上所谓的“标准答案”,课后练习的仍是选文中涉及的知识,唯恐“脱岗离标”,教师不敢多说,学生不敢放胆想象,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新课程要求,课本提供的选文只是教学的一个凭据,凭借选文,师生可以开展一系列的语文实践活动,丰富语文课程内容。过去围绕文本安排的预习,现在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自主观察、调查体验,也可以引领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将文本的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融为一体。课内文本的解读,师生可以与课前的体验和占有的资料相联系,使之自主构建。对于课后的机械练习,教师完全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练习趣味化,使知识有机地转化为能力,发散学生的个性思维。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秋天的怀念》一文,讲述的是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感人故事。课前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好好回忆自己的母亲平时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母爱是如何在语言、行动中体现出来的。上课时,让学生充分自学课文,小组合作交流,指导品读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词句,体会母爱的伟大,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谈谈感受。课后,对教材进行拓展延伸,以书信的格式给妈妈写一封信,并寄出去。我发现在学生的作文里都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有对母亲言行的感激,又有对自己行为的忏悔;既有与母亲共聚的欢笑,又有失去母亲的泪水……课堂教学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学生喜学善思。死的教材用活了,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转换。
传统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说写的结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够。课堂上,我们所看到的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容易,个别学生答对即可;问题难,教师像挤牙膏似的逼问多位同学,直到有人答对,缺少教师的点拨、引导,没有过程,看不到学生的发展,看不到教师的价值所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师就像一位演讲者,滔滔不绝地演讲着课前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就似笼中鸭子伸颈待填。一节课过后,教师口干舌燥、筋疲力尽,学生昏昏沉沉、不知所云。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思维的摧残。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掌握学习方法,主动探求知识,发现新知识、新信息,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话,它讲述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里冻死在街头的伤感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所以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我自始至终以“爱”为主线。导入新课时,我提问:“你们的大年夜是如何度过的?”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揭示课题,对题质疑,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边认真观察课文插图,一边听老师讲述课文的故事梗概,听完后说说自己的感受。有的说,太不可思议了,这么冷的雪天还光着脚,真可怜;有的说,她穿得那么少,又破又烂,我很同情她;有的说,相比之下,我们多么幸福,真是天囊之别啊……孩子们内心滋生了“爱”,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接下来是重点教学,我以自读做旁批和品读重点词句为主,在读中诠释“爱”。课的结尾,让学生畅所欲言:想对小女孩说些什么?当我们的爱心小女孩不能收到时,又该如何传递我们的爱心?学生提出: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最后,要求学生以《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使“爱”得到升华。这样以“爱”切入,品读释“爱”,结尾谈“爱”,拓展写“爱”的教学过程,学生自然体验到课堂是轻松、快乐而幸福的,没有压力,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传统语文课堂过于突出强调接受和掌握,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冷落了发现和探究,从而导致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被不断销蚀,窒息了学生的思维,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作文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语文水平怎样,作文水平是一个衡量的重要尺度。可是,作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到“考试”这根指挥棒的追随,又没有独立的作文教学时间,有些老师不得不追求近期效益,在作文指导上,不善于指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作文素材,构段谋篇,培养写作兴趣,而是叫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范文应付眼前。渐渐的,学生觉得作文是一种压力,学习是一种累赘,学校对他们来说也失去了吸引力。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是学习的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写作的动机;有了兴趣,思想才会活跃。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我的作文教学常常是从阅读、写日记开始的,鼓励孩子们多阅读多练写,说真话诉真情。日记和作文成了我与学生心灵交流的平台。六年级时,黄晓媚同学从村校点转入我班,作文几乎不会分段,文章如流水账,无重点,无中心。面对如此作文功底的学生,我并没有放弃,鼓励她多看书,汲取别人文章的精华,充实自己作文的薄弱环节。同时,坚持写日记,做读书笔记,我定时检查。“工夫不负有心人”,一次半命题作文——《我的××》,她在文中写到奶奶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跟已生两个女儿的母亲很难相处,母亲常因此而暗中流泪。尤其是在母亲生下妹妹的当晚,奶奶把煮好的鸡蛋汤给倒了……文章里没有多少华丽的词句,甚至还存在不少的错别字,分段也不太合理,但文字里却流露出真情。我抓住她这一点滴进步,在篇末写上了几句简短的评语:“太好了!现在你已把心里话向奶奶说了,心里一定好受多了,是吗?如果你在写作时能避免一些错别字,一个意思分一段来写,那你的文章一定会更棒!老师相信你,加油!”在作文讲评课上,我用她的作文进行讲评。自那以后,她更爱写作了,并且一次比一次写得好。
传统的语文课堂,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形成了模式化的教学。课堂上没有激情,没有创造,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有的只是平铺直叙和机械性的劳动。我们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使之转型,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乐趣“还”给学生,把伙伴“还”给学生,把时空“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具有学习的主动性,让语文课堂充满创造,充满活力。
[1]《走进新课堂》——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