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亮
(睢宁县庆安中学,江苏 睢宁 221200)
传统的师生关系被定位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习环境,这种局面不仅长期存在而且根深蒂固,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课堂学习效率低下,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日渐萎缩。
怎样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积极倡导师生形成‘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从而助推高效课堂。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师生合作学习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的操作策略。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必须立足于使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根据文本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重构新的意义。
教师需在小组合作活动之前先计划好,确定整个任务的完成需要多长时间,组内成员如何分工合作,与其他小组的任务有什么关系等。学习分工有两个层次:在小组的层次上,要做的是每个组的任务分配;在组内层次上,应当让每个成员明确各自要完成的任务,担负起相应的角色。合作学习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形成多向信息交流网。
教师不仅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品质。只有具有了这种合作的意识,学生的合作学习才会具有内驱力。合作学习阶段,要求学生在个体活动的基础上进行集体活动,围绕重点、难点各抒己见,培养研讨能力与合作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研讨情况提供信息,指导读书,帮助学生把握讨论结果,使学生通过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促成学生高品质的合作学习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就要预设整个活动的全过程,只有自己心中有底了,才能做好学生的组织指导和参与工作。如我在教学《桃花源记》时,采用了分组活动的方法,让学生开展语文合作学习。我首先提出了学习要求,明确了学生的学习任务。然后,指导学生先认真阅读课文,查阅工具书,研究文本。最后在指导学生全面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完成思考题。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仔细思考:①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又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②桃花源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③我们应当怎样评价文章所表现的社会理想?最后,再指导学生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进行合作探讨,并参与到学生之间的讨论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注重指导整个合作小组整体的学习,对个别学生的疑问,只作启发式的点拨,意在激发学生产生新的思想火花,让学生保持主题的丰富性和思考的条理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根据学生认知过程的特点合理设计学生合作学习的教学环节,更要在“善导”上狠下工夫。教师要在教学进程中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导”更具针对性。对课文重点、难点处,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精讲精问,巧为点拨。同时,抓住合适时机,运用教学机智,或提供讨论程序,或指点学习方法,或提出合理建议,引导学生体味文字背后蕴含的意味。比如,在教学《湖心亭看雪》时,引入新课部分我提出了关于西湖有这样的说法“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激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探求兴趣。然后用投影提供几首古代描写西湖的诗词,再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作者张岱的思想感情。在表达、倾听、理解、吸收、辩驳的过程中,我们明白,有时,语文活动会出现争论甚至分歧,讨论也会有偏离主题或受阻的时候,但只要教师及时引导并带头示范,反而能让学生在过程与方法、情感与能力等方面得到收获。所以,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调控非常重要。
当然,有效的合作学习,还应该做到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合作学习中,大家各司其职、角色互补,努力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能力。
新课程合作学习不仅使教师的角色有了一个较大的转变,从“权威—服从”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而且使学生的意识有了明显的转变,就是以“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载体,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包括学生的“问题”与教师合作,教师的“问题”与学生结合,从而把合作学习落在实处。
曾经听过这样一节课,当铃声响起,一位语文老师走进教室,微笑着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欣赏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归园田居》,请靠黑板的同学板书课题和作者名字,请熟悉作者的同学给大家介绍陶渊明。”说完自己也找个地方坐了下来。一位同学起立介绍了陶渊明的简单生平,描绘了他的理想世界桃花源;老师起立,给同学们背诵了《五柳先生传》,补充讲了魏晋时代的社会面貌和陶渊明的官场生涯;一位同学讲述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课就这样开始了。
接着,一位同学朗读《归园田居》。同学们指出读音和停顿的错误和不足后又自读,边读边想诗中的画面。几位同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生动地描绘了所想象的画面:远山近水,绿树炊烟,鸡鸣桑树,牧童横笛。一位同学说,自己不熟悉农村生活,但理解“笼中鸟”向往无限天空、“池中鱼”渴望江河海洋的心情。同学们边听边丰富着自己的“田园风光”。
一位同学发表不同看法,认为现在的农村生活也未必那么美好,何况那时。贫穷饥饿、破败愚昧,应该是那时生活的写照。老师要他想想,未必好的农村生活,陶渊明为什么喜欢。
这引起了对陶渊明所选择的生活道路的争论,很快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赞成陶渊明的选择,认为他是远离污浊,解放身心,活出自我;一种批评陶渊明的软弱和逃避,并且为逃避而自我安慰。很快两边各有代表开始面对面的引经据典,唇枪舌剑。进而一派爱屋及乌,由喜欢作者思想到喜欢陶渊明诗歌的明白如画、自然淳朴;另一派则认为既然是掩饰,不免虚假。老师也走上前,赞扬同学们有自己的不同见解而且持之有故,同时老师也谈了自己“仅供参考”的观点。
最后这节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全班学生共同诵读课文而宣告结束。
鲁迅在《故乡》的末尾写道:“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学生对这一具有哲理性的语句往往不容易一下子理解,教学中可以抓住“路”和“希望”的关系让学生思考:“鲁迅先生这里所说的路,真正指的是地上的路吗?它实际上比喻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比喻人生之路,社会之路。”教师再进一步问:“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明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又领悟到:“希望是靠人们的共同奋斗才得以实现的。”
一般情况下,教学可以在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但执教者却将话题一转:“其实地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尤其没有自己的路。”当老师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以后,无疑是给他们传统的思维注射了一支兴奋剂,他们迅速思考:老师所说的意义角度是什么?这种思维的“碰撞”,同时也是一种“碰创”,撞击传统思维,同时要激活、刷新思维模式,创设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新的平台。同学们顿时七嘴八舌地各持己见,畅所欲言,迅速达成共识:人需要个性化创造的生活,要善于开拓创新。再与原文主题一对比,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认识,而且获得了新的启迪。
3.教学的“启示”:互动的合作。
教师要完成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贵在指导。对于今天的语文教学,要坚持摈弃对课文讲透,肢解课文,照搬教参,把教参的结论硬塞给学生的行为。要打破以讲为主的课堂格局,尽量使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与训练。语文有自身的特点,学语文主要靠学习者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己观察、自己写作。教师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新课程合作学习给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如何适应新时期的教育,真正做到“减负增效”。我认为只有真正从教学实际出发,反思教学现状,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教学,才能真正营造出既适合自己才能发挥又适合学生发展的合作学习的高效课堂教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小曼.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王坦.合作学习——原理与策略.学苑出版社,2001.
[4]王义堂等.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