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小芬
(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江苏 南京 211135)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的运用已经深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1994年中国开始接入互联网,同年,国内许多大学建成了自己的校园网。大学生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网民群体,网络日益成为他们学习、交流、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但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思潮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从而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许多不可预料的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应运而生。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①这个定义是从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并没有反映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后来又有学者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对网民施加一定的影响,并使其选择吸收的教育活动,从而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②该定义也是属于工具性质的。
而我认为,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具体说:第一,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两者都具有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内化信息和外化信息的功能属性,同时网络还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否则就达不到目的。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第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第五,网络使人们有了新的实践形式——网络虚拟实践,成了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土壤。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环境显著改变,实施的过程日趋复杂,面临的问题接连涌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扩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过来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明确的检验阵地,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一个体现。
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了信息和科技含量。因为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的渠道大为畅通,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加之网络信息较好地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同网络的这种作用,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努力把教育内容融会到网络信息当中,通过网络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客体。
同时,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又面临着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新课题。一方面,开放的网络传播着政治性和阶级性各不相同的信息,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思想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全球性斗争。另一方面,通过努力,网络可以逐渐成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在逐渐进入网络世界,大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网络上出现。
网络伦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与传统意义上的交往相比,网络交往中伦理道德的约束性较小,人的劣根性具有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空间,诸如信息污染、信息欺诈、情感疏离、道德失范、知识产权侵犯等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同时,网络的出现作为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诸如自主精神、奉献精神、自由和民主精神也相应产生。优秀的伦理精神和不良的道德行为与网络相伴而生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网络伦理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网络心理教育和咨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及思想的多元化,网络中的人们很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影响特定个体稳定人格律的形成。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应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研究网络可能带来的心理危害,在网民上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发现和治疗,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更多的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入了形象、生动、逼真的新活力。而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其挑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和改进原有的教育方法,客观上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更新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然会起到积极和有效的作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另一个体现。
3.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变化和教育的主客体的新特点,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寻找好的教育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必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使其所采用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又一个体现。
通过互联网,大学生知识的积累更加迅速,记忆效率大大提高,交流范围不断扩大,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机遇,如互联网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使广大师生足不出户,尽知天下事;互联网有利于教育观念现代化,它变思想政治教育由单向灌输式为双向交流互动式,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自主学习;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信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时效和影响力。然而,正如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它的两面性一样,互联网的广泛发展也有两面性,在它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1.网上灰色信息冲击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容易导致学生思想迷失方向。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和共享性使得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及黄色、不健康的内容大量输入,这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的传播、碰撞、交融。同时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规模、范围和隐匿性都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媒体,大学生往往对新奇事物兴趣浓厚,而客观评价和识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却不强,所以这些信息十分容易破坏青年学生固有的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观,很可能短时间内就使思想政治工作者千辛万苦树立出来的观念与原则毁于一旦。
2.网上的信息垃圾会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误导。网络中的不道德现象和违法犯罪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很多学生因为沉溺于网上的有害信息导致思想观念向错误的或庸俗的方面变化,有些学生开始模仿网上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侵犯知识产权,制造计算机病毒,以及偷看他人信件,查看黄色邮件,发布不健康信息等不道德行为时有发生。同时,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也有较大冲击。人们往往觉得网络“黑客”是难得的天才,而不是凶恶的罪犯,从而会助长网络犯罪的不断产生。
3.网络过多地介入学生生活,容易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不良影响。由于网络中人们的交往主要是人、机对话或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而缺乏有感情的人际交往,这容易使人们趋向于孤立、自私、冷漠和非社会化,对现实生活中他人的幸福和社会发展漠不关心。而大学阶段正是人们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形成的重要时期,由于网络交往与传统的具有亲和感的人际交往大不相同,往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上当受骗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因此过多地介入网络,势必会对大学生的学业、生活、心理产生极其不良的影响。
正是基于网络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探索运用网络加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培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教育队伍。高校是网络化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网上最活跃的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要尽快地学习、掌握、运用好网络化知识,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当前高校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仅仅会电脑打字,根本就没有接触过网络,更谈不上网络应用,这显然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他们既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地进行网络操作;既要有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高校还要创造必要的条件,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多“触网”,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他们具有信息实际处理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使教育者从认识网络、了解网络,最后做到操作、控制、利用网络吸引更多的学生上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清除网上的各种信息垃圾,降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真正把互联网办成一个能够增强大学生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御错误思想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2.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方式,适应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采用“灌输式”,且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平等性,能随时随地公开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大学生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灌输,而是要求平等交流,打破了传统行为模式的束缚,为人们提供了全新、多种多样的行为方式,迫切需要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教育的转变。如果不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马克思主义理论即使被灌输进了学生的头脑,也会被各种媒介的负面信息所稀释或抵消。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学方法的规律,在教育方法上避免将丰富多彩的理论简单化、概念化,避免对理论的肢解和片面理解,改变把规范、条例当做知识向学生进行灌输的传统做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现实道德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对规范的选择、创造能力。在教育内容上在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和超前性相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加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对青年学生中的思想问题正确地加以阐释,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敢于加以倡导和批判,以激浊扬清,规范社会价值体系。在教学手段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生动性和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培养学生学会如何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辨信息、选择信息和开发利用信息的能力。
总之,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渠道、新手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怀着极大的热情,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于新时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通过实践探索出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规律,总结出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经验,充分利用网络的种种优势来克服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争取在网络时代开辟出一片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具有一定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注释:
①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②曾令辉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1]吴恒梅.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探究[J].世纪桥,2007,(2).
[2]卢岚,徐志远,曾蔚.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J].学术论坛,2006,(10).
[3]王会玲.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5).
[4]周梅.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4).
[5]柴罗明.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大意义[J].思想政治教育,2003,(11).
[6]温立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3,(12).
[7]姚德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8]朱西周.论网络时代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1).
[9]宋修见.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5,(13-1).
[10]李德平,欧阳霞.互联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对策[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23-2).
[11]刘建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的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2).
[12]杨江水.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简论[J].探索,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