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静
(青岛市高科园二中,山东 青岛 266061)
语文是人类“诗意地栖居”的精神家园。著名教师于漪曾说:“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汉语言文字负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没有生命的符号,而是蕴涵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的精灵。”语文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习祖国语言及其各种表现形态(口头语、书面语等),学习利用语言进行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继承民族精神和人类遗产,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塑造高尚的灵魂。
语文教学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简单地把解决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上来。直面语文教学现状,存在把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学习变成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使本来诗意的、审美的、人文的教学向标准化、抽象化、机械化转化的问题,从而丧失了教学的人文色彩。教学如果抽掉人文内涵,只剩下训练知识与技能,就会使教学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
现在的情况是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每况愈下,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都大不如前。究其原因是教师魅力不够,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总是提不起兴趣?还是汉语很艰涩,学生对于这种每天生活都要接触和使用的语言不屑一顾?我想原因都不是这些,细细品味一下现在的课本,不难发现课本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是对长久以来模式一致的基础知识的训练明显已失去新鲜感。周而复始的字、词、句及段落的分析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难以让学生收获成就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育界人尽皆知的一句名言,如果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把学习语文当成一件苦差事,那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自然就会大打折扣,这样很难使学生真正学习到语文学科的知识,领悟到语文学科的魅力所在,那么也就难以实现语文教育的初衷: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灵魂。因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便成为改变这一现状的首要课题。我通过分析和实践论证,引入竞赛机制配以其他形式,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竞赛机制是国外先进的管理学的一个概念。顾名思义,竞赛就是比赛,既然是比赛,就会有竞争,就会使人产生获得肯定的渴望。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这一机制的目的,也就是希望通过这种竞赛的方式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基础知识训练的方式,既可以给学生一种在短时间内体验到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快感,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样把语文学习当成一件自觉自愿的事情去做,自然效果会有很大的改善。在语文教学中适时地引入竞赛机制,也让学生有难题可做、可解、可研究,从而拉大知识水平的差距。这种做法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加强同学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入新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这种方法的改进与习得对于学生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语文教学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方法的习得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竞赛结果的揭晓与适当的鼓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想法日益成熟之后,本学期,我便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我所执教的班级,学习的氛围是很比较浓厚的,同时也有良性竞争的风气,比较适合开展这种竞赛活动。学生也对这种新的机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新鲜感,一改过去那种周而复始的学习模式,积极性、主动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学期至今,我已经在两个班级各开展了三次语文竞赛,两次以知识竞赛的形式,两次以试卷的形式。在知识竞赛中,我将课堂上讲过的知识与学生课下的阅读和涉猎相结合,既包含一些基本的知识点,又有扩展的空间。以小组的形式,每个小组派出四名队员组成一队,分别为一、二、三、四号选手轮流答题,然后是抢答题,最后是有难度的风险题。通过竞赛评出优胜,给每队表现最突出的选手(由同学投票的形式选出)颁发证书,并且在班级的黑板报进行公示。为了使更多的学生亲自参与其中,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我又进行了两次试卷形式的语文竞赛。这种试卷的形式涵盖的语文面更加广泛,并且更加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一些学习踏实并且阅读量较大的学生有优势。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希望那些性格较为内向,不爱表现自己,但是学习认真的学生能从竞赛中获得认可,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二是对那些在语文学习中有困难的同学也是一种鼓励,使他们坚定学好语文的信心。和知识竞赛一样,也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特别是对那些成绩不够优秀,但是有进步的学生,不仅颁发证书,而且以家长信的形式,及时向学生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师生与家长紧密合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都反映,这种竞赛的机制不仅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学习,广泛地涉猎课外知识,而且学习的劲头更足,开始喜欢语文学习,觉得语文学习不像以前那样枯燥。
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以及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之后(两个班级课内阅读成绩平均提高了1分;文学常识等基础部分得分平均提高了1.5分),我进一步对竞赛机制作深入研究。主要是在竞赛的内容上面下工夫,把内容的广度和宽度、难易的比例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把竞赛作为对课堂知识的兼顾和补充。我把题型设计为选择题、填空题、语言运用和自由表达几大部分,内容涉及文学常识、名著导读、诗文填空等多方面课堂上不可能一一讲述的知识。学生们确实感觉到了难度,这些知识不再是书本上那些一次次的简单重复,而是充满了挑战的刺激和兴奋感。特别是自由发挥这一部分,让学生谈自己读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是谈自己的理想和如何实现。这种表达不像课堂作文,对学生有很高的体裁、写法的限制,学生可以像讲话一样谈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不仅加深了我对很多的同学的认识,了解了学生当前的心理状态和内心真实的想法,为增进互相的理解与沟通架设了一座桥梁,而且学生从中也真正地出现了一些语言优美、自然、真切、感人的句子。这些句子不同于学生作文里那些华美却空洞的语句,而是真正满含学生情感的语句,美就美在它的真实与真情。我想这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学生把语文作为一门工具,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竞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是一种全面的培养,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二者做到了很好的结合。
语文教学中的竞赛机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每次竞赛结束后,都可以看到课下同学们互相学习、共同讨论的热烈场景,许多不善表达得同学也开始参与其中,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很多同学都渴望得到那一张小小的证书而下定决心暗自努力。他们感到知识是广博的,语文是丰富多彩的、有吸引力的学科,也可以像数、理、化解开一道难题一样获得巨大的满足与成就感。同时,还加强了课外知识的学习,读书的风气在班级中很快形成了。每当看到这样的场面,我都会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乐。
在引入了竞争机制的同时,我也将其他的形式与竞争机制相结合。比如通过排演小品和话剧的形式把课本的知识由死变活。这种形式有人说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气氛热烈,而学习的效果却不一定好。我是这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学生通过排演小品与话剧,一方面,是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有益的尝试,提升了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当你真正想把一个角色、一个人物塑造成功,得到大家的肯定,你就会深入这个任务中,去研究他,去读懂他。学生对书本人物的语言、语气、动作、神态都逐一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探讨,自然对文章的主题等各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理解,对于学习文章是有很大的好处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学生的参与之外,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也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这样才不会是表面的热闹,而学生学不到真正的知识。教师既要提出重要的问题,给学生表演和塑造人物提供一个标尺,让学生把握到关键和精髓,又要把基本的必须掌握的重点和知识提出来,使学生仅注重流于形式的热闹,而忽视教学的目的。这种方式同样也可以引入竞赛的机制,给优秀的团队以表扬,同时在有时间和条件的前提下,进行班级间的交流和巡演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可以说,竞赛机制的引入对语文教学是有很大的帮助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研究学习、互助学习的风气,同时也是把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二者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这两方面都获得提高。这一切最终的受益者都是学生,学生不仅学到了必需的知识和能力,而且形成了健全的人格,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学在其中、竞在其中、乐在其中。
谁说语文不需要竞赛呢?谁说语文就是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毫无生命的字字句句呢?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我们的国学,它是有自己的生命和价值的,而且始终都是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标尺。只要教师恰当地改进语文教学的方法,敢于进行大胆有益的尝试,语文学科一定会实现自己作为国学的价值,发挥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作用。
[1][美]罗宾斯.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刁培萼.教育文化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3]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